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
一
)
儿
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其一生来说非常之重要已成为共识,不需多言。各
级教育行政部
门现在越来越关注幼儿园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在《幼儿园教育
指导纲要》、《国家
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
见》等重要政策文件中都有明
确要求。株洲市教育局在
2011
年开始启动以研发
“我有好习惯”幼儿园养成教育课程为抓手的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重点项目。我园
< br>作为两个研发基地园之一正在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要想科学高效的开展课题研
究工作,必须加强学习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本次讲座
就是围
绕这个主题进行的理论学习之一。
作为幼儿教师,每天都和
孩子们朝夕相处,老师都有切身体会,幼儿行为良好
与否与班级常规直接相关。经常会有
老师说:“某某小朋友习惯好,要是小朋友都
像他就轻松了。某某小朋友怎么说都不听,
油盐不进„”为什么有的孩子行为良
好,有的孩子行为偏差,怎样塑造孩子良好行为,矫
正孩子的偏差行为呢
,
我以台
南师范学
院林正文教授撰写的《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为蓝本,向大家介绍一些
辅导儿童通俗行
为改变技术的内容与方法。
今天我主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儿童行为塑造的基本理论,二是儿童行为
塑造与矫正的最基本方法——正增强、消弱
、增强物。
一、儿童行为塑造的基本理论
个体行为
1
、个体——单一的有机体。
p>
2
、有机体——具有生命且自身能够有系统地维持其生理与心理功能
者,通常
指人与动物。
3
、行为——包括内在的、外显的和潜意识的一切活动。
4
、个体行为——被人观察到或是能用仪器测得到的个体活动。
(
狭义
)
除直接
能观察及测量的外显活动外,尚包括间接推知的内在心理历程—意识及潜意识历
程。
(
广义
)
行为改变。个体行为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及客观情境影响,随时在
变
化。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因素
:
1
、成熟——即人类由遗传、生理成熟及老化而产生的行为改变。
(
这一类行为
的改变大多属于本能反应,如吃、性、参与活动等。
2
、有机体的暂时状态——指由疾病、疲倦、情绪紧张或
药物所导致的行为变
化。
3
、学习——除上述两种以外所有行为变化都来自于学习。学习是指经由练习
而产生的较持久性行为改变的历程。
行为塑造
1
、行为塑造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从没有改变为有。一种是从不良改变为良好
或从偏差改
变为正常。
2
、人类与生俱来和自
然成熟的行为太少、太简单,不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如
不依赖后天学习产生行为改变,会
适应不良而不能生存或被淘汰。
3
、行为塑造的方法
:
正增强、消弱、行为塑造、继续增强、区别
增强、后向连
锁反应、间歇增强、隔离、惩罚、制约增强
(
p>
代币制
)
、逃脱制约与躲避制约等。
偏差行为
1
、偏差行为——儿童在行为上失去常态,足以困扰他人或自己而妨碍其生活
适应者。
(
显著特征是异常、有害,两者皆具备才叫
偏差行为
)
2
、偏差行为主要有不
足性行为
(
沉默寡言、行为太少如自闭症
)
,过多性行为
(
行为表现过多如多
动症
)
,不适宜行为
(
表现不符合时间、地点及身份的行为,如
乱扔垃圾、大声喧哗等
)
。
3
< br>、偏差行为的出现说明个体出现了适应困难,个体无法自我摆脱困境,唯有
诉诸病
态
(
偏差
)
行
为以满足需求、消除困难或解决危机。偏差行为的出现是一种求
救呼声,表明个体不能用
积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也不能用消极容忍面对问题。此
时,成人应适时介入,帮助并引
导学生纠正偏差行为。
行为改变技术
良好行为的塑造。
2
、行为改变技术的理论依据
:
古典制约、操作制约、
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等
4
种理论。
反应性制约学习与操作性制约学习
反应性制约学习
:
两个刺激同时出现,产生了取代作用,引起行
为改变,像这
类刺激代替性的学习历程,在学习心理学上称为古典制约学习,或称反应性
制约学
习。案例
:
《揖驴的故事》明朝
有位徐文长,他的叔叔每次来到他家里,都会指责
他行为放荡不羁,多次后,他心里非常
不舒服。于是他溜到屋后,对着叔叔骑来的
驴子作一个揖,然后重重地鞭打它一顿,如此
连续几次,驴子一见作揖,就惊跳起
来。待他叔叔临走,骑上驴子,徐文长很恭敬地对他
叔叔深深一揖,那只笨驴以为
又要挨打,忽然暴跳起来,把叔叔摔了下来,跌得鼻青眼肿
,到死都还不知道被侄
儿摆了一道。
1
、反应性制约学习的理论基础
:
巴
甫洛夫的学习实验
;
华生的恐惧制约实验
;
琼
斯的反制约实验。
巴甫洛夫的学习实验。将一只饿狗系于架上,以少许牛肉呈现,狗即流出口
涎,由此可知牛肉为有效刺激。铃声本为无效刺激。在呈现牛肉时,同时也按铃,
如此
连续几次后,虽然单独按铃,狗亦流出口涎。
反应性制约学习历程
学习之前
:
食物
?
分泌唾液
铃声
?
漠然反应
学习过程
: (
连续配对呈现铃声与食
物
5~6
次
)
铃声,食物
?
分泌唾液
学习后
:
铃声
?
分泌唾液
华生的恐惧制约实验
。一位
11
个月大的男孩子艾伯特,他原先不怕小动物,
喜玩白鼠,多次在他玩鼠时,用铁锤敲击钢棒所发出的尖锐噪音,使他表现强烈的
情绪反应,如哭叫、发抖等,这就是形成所谓恐惧性情绪的制约历程。到了实验后
期,艾伯特看到白鼠,甚至看到白兔、白狗、棉花,也都会表现惧怕情绪。
p>
琼斯的反制约实验。一位
34
个月大的男孩
子彼得,惧怕许多动物如白鼠、兔
子等,在治疗过程中选兔子为刺激,让彼得每次看到兔
子就能吃到他所喜欢的食
物,经此反制约历程,终于使彼得逐渐喜欢白兔。
生活小例子。幼儿觉察到母亲面带怒容时,往往乖巧的多,这是因为母亲
每当
责罚时总是面带怒容,怒容形成责罚的信号。
操作性制约学习
:
行为的出现在于后果的满意与
否者称为操作制约学习。案例
:
《临江之麋》。在柳宗元所撰之
《临江之麋》一文中,曾说到一个故事。有一位临
江人,打猎时获得一只小麋鹿,带回家
畜养它。一进家门。所养一群家犬都翘着尾
巴跑来望着小麋鹿垂涎欲滴,
主人见状拿起鞭子怒打之。从此每日抱着麋鹿来到群犬中,慢慢地,小麋鹿可
以跟家犬游戏,久而久之,家犬都如主人的意思,跟小麋鹿和平相处。
< br>(
对于群犬
垂涎欲滴的反应,主人可能采取很多办法,多
数无效,只有一个效果——鞭打,作
为垂涎欲滴带来的不满意效果,使群犬垂涎欲滴的反
应逐渐消失,保留跟小麋鹿和
平相处的反应。
)
1
、操作性制约学习的理论基础
:
斯金纳的白鼠实验。斯金纳设计了一个自动控
制的斯金纳箱,一端壁上有横杠,
杠下有食物水盘各一,按动杠杆时,可在食盘中
出现一片食物,或由水管落下水滴。实验
对象为白鼠,经过多次实验,每当白鼠按
下杠杆,即可得到食物,久之,这种按杠杆的反
应被按后获得食物而满足的后果所
控制,白鼠学会了按杠杆取食物的行为。
操作性学习历程
在
箱中无意识活动
?
按杠杆
;
出现食物
?
有意识按杠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
险境
?
勇往赴前
;
重赏
?
勇夫
)
香饵之下
必有死鱼
(
鱼儿水中游
?
上钩
;
吃香饵
?
必有死鱼
)
2
、操作
性学习的要素
:?
要学习的行为是有机体的生理条件所允许的,
也就是
说他具备此行为的潜能。
?
他必
须亲自表现这种行为,才能得到酬赏。
?
由于这种行
为经常得到酬赏,这种行为被学会并长久的保留下来。
?
< br>行为显现来自于个体的自
愿。
二、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的最基本方法——正增强、消弱、增强
小故事《一条腿》。有位餐厅师傅,烤得一手好吃的北京烤鸭,但他出炉的鸭
只有一条腿。偏偏老板又是个闷葫芦,一忍就忍了
3
年。有一天心情实在不好,又
看到这位师傅考出的鸭子仍旧少了一条腿,终于火上心头
,忍不住问道:“这只鸭
子怎么只有一条腿,”“本来就只有一条腿嘛~”“是吗,”“
你看,窗外池塘边的
鸭子不都只有一条腿吗,”老板抬头一看,正在午睡的鸭子都是缩起
一只腿的金鸡
独立着。于是老板重拍了两下手掌,鸭子受惊,立刻探头伸腿,嘎嘎嘎的跑
掉了。
老板这下真格的发怒了,便说:“你看,不是两条腿吗,”“我的烤鸭也是一样,
只
要你拍手鼓励两下,鸭子就变成两条腿了”。每一个人都喜欢被戴高帽、说好话,
p>
特别是孩子,对于旁人给予肯定的评价和令人鼓舞的重视,都会心中暗喜,表现得
更好。作为父母,老师要善于肯定孩子、赏识孩子,下面我就介绍如何有效的肯
定、鼓励孩子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几种简单的方法
?
正增强。利用激励
(
通常所说的奖
赏
)
方法,使儿童良好行为继续出现,在心
理学上有专有名词“增强”,因它属于积极性的所以叫正增强或积极增强。
p>
1
、使用增强原理强化良好行为的例子
(P
63
《规矩吃饭》、
P73
《画得好吗
,
》
P76
《
准时上课》
)
情境
反应
立即效果
长期影响
吃饭
阿毛规矩吃完
表扬,报以微笑并阿毛
以
后会更规矩吃饭
瑞华画画
询问老师画得老师采用建设性的瑞华画画兴趣
怎么样
赞许,颜色很丰富,更浓
很喜欢它
育帜上课总是今天意外提前老师特别给予奖励
准时进教室的晚到
进教室
行
为增加
2
、误用增强原理强化良好行为的例子
(P91
《突破安全区》、
P94
《忘带东
西》、
P100
《乱念》
)
情境
反应
立即效果
长期影响
上百货公司
玉璇哭吵着要妈妈没办法
同意哭
吵买东西的
买玩具
了
行为增强
到校上课
明靖忘穿校服,妈妈送到学校
忘记带东西的
打电话回家
行为增加
上课中
启清念错课文
师生大笑
启清故意念错
3
、有效使用正增强的要点
:
选择恰当的增强物。
必须表现出我们所要求的期待行为才可获得增强。
增强物须紧随着良好反应之后,间隔越大,效果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