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别妄想泡我
528次浏览
2021年02月14日 04:1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4日发(作者:法海的餐具人生)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



)


儿 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其一生来说非常之重要已成为共识,不需多言。各


级教育行政部 门现在越来越关注幼儿园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在《幼儿园教育


指导纲要》、《国家 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


见》等重要政策文件中都有明 确要求。株洲市教育局在


2011


年开始启动以研发

< p>
“我有好习惯”幼儿园养成教育课程为抓手的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重点项目。我园

< br>作为两个研发基地园之一正在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要想科学高效的开展课题研


究工作,必须加强学习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本次讲座


就是围 绕这个主题进行的理论学习之一。



作为幼儿教师,每天都和 孩子们朝夕相处,老师都有切身体会,幼儿行为良好


与否与班级常规直接相关。经常会有 老师说:“某某小朋友习惯好,要是小朋友都


像他就轻松了。某某小朋友怎么说都不听, 油盐不进„”为什么有的孩子行为良


好,有的孩子行为偏差,怎样塑造孩子良好行为,矫 正孩子的偏差行为呢


,


我以台


南师范学 院林正文教授撰写的《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为蓝本,向大家介绍一些


辅导儿童通俗行 为改变技术的内容与方法。



今天我主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儿童行为塑造的基本理论,二是儿童行为


塑造与矫正的最基本方法——正增强、消弱 、增强物。



一、儿童行为塑造的基本理论



个体行为



1


、个体——单一的有机体。



2


、有机体——具有生命且自身能够有系统地维持其生理与心理功能 者,通常


指人与动物。



3


、行为——包括内在的、外显的和潜意识的一切活动。



4


、个体行为——被人观察到或是能用仪器测得到的个体活动。


(


狭义


)


除直接

< p>
能观察及测量的外显活动外,尚包括间接推知的内在心理历程—意识及潜意识历

程。


(


广义


)


行为改变。个体行为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及客观情境影响,随时在


变 化。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因素


:


1


、成熟——即人类由遗传、生理成熟及老化而产生的行为改变。


(


这一类行为


的改变大多属于本能反应,如吃、性、参与活动等。



2


、有机体的暂时状态——指由疾病、疲倦、情绪紧张或 药物所导致的行为变


化。



3


、学习——除上述两种以外所有行为变化都来自于学习。学习是指经由练习

而产生的较持久性行为改变的历程。



行为塑造



1


、行为塑造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从没有改变为有。一种是从不良改变为良好


或从偏差改 变为正常。



2


、人类与生俱来和自 然成熟的行为太少、太简单,不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如


不依赖后天学习产生行为改变,会 适应不良而不能生存或被淘汰。



3


、行为塑造的方法


:


正增强、消弱、行为塑造、继续增强、区别 增强、后向连


锁反应、间歇增强、隔离、惩罚、制约增强


(


代币制


)


、逃脱制约与躲避制约等。



偏差行为



1


、偏差行为——儿童在行为上失去常态,足以困扰他人或自己而妨碍其生活


适应者。


(


显著特征是异常、有害,两者皆具备才叫 偏差行为


)


2


、偏差行为主要有不 足性行为


(


沉默寡言、行为太少如自闭症


)


,过多性行为


(


行为表现过多如多 动症


)


,不适宜行为


(


表现不符合时间、地点及身份的行为,如


乱扔垃圾、大声喧哗等


)




3

< br>、偏差行为的出现说明个体出现了适应困难,个体无法自我摆脱困境,唯有


诉诸病 态


(


偏差


)


行 为以满足需求、消除困难或解决危机。偏差行为的出现是一种求


救呼声,表明个体不能用 积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也不能用消极容忍面对问题。此


时,成人应适时介入,帮助并引 导学生纠正偏差行为。



行为改变技术



良好行为的塑造。



2


、行为改变技术的理论依据


:


古典制约、操作制约、 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等


4


种理论。



反应性制约学习与操作性制约学习



反应性制约学习


:


两个刺激同时出现,产生了取代作用,引起行 为改变,像这


类刺激代替性的学习历程,在学习心理学上称为古典制约学习,或称反应性 制约学


习。案例


:


《揖驴的故事》明朝 有位徐文长,他的叔叔每次来到他家里,都会指责


他行为放荡不羁,多次后,他心里非常 不舒服。于是他溜到屋后,对着叔叔骑来的


驴子作一个揖,然后重重地鞭打它一顿,如此 连续几次,驴子一见作揖,就惊跳起


来。待他叔叔临走,骑上驴子,徐文长很恭敬地对他 叔叔深深一揖,那只笨驴以为


又要挨打,忽然暴跳起来,把叔叔摔了下来,跌得鼻青眼肿 ,到死都还不知道被侄


儿摆了一道。



1


、反应性制约学习的理论基础


:


巴 甫洛夫的学习实验


;


华生的恐惧制约实验


;



斯的反制约实验。



巴甫洛夫的学习实验。将一只饿狗系于架上,以少许牛肉呈现,狗即流出口


涎,由此可知牛肉为有效刺激。铃声本为无效刺激。在呈现牛肉时,同时也按铃,


如此 连续几次后,虽然单独按铃,狗亦流出口涎。



反应性制约学习历程



学习之前


:


食物

?


分泌唾液



铃声


?


漠然反应



学习过程


: (


连续配对呈现铃声与食 物


5~6



)

铃声,食物


?


分泌唾液



学习后


:


铃声


?


分泌唾液



华生的恐惧制约实验 。一位


11


个月大的男孩子艾伯特,他原先不怕小动物,


喜玩白鼠,多次在他玩鼠时,用铁锤敲击钢棒所发出的尖锐噪音,使他表现强烈的


情绪反应,如哭叫、发抖等,这就是形成所谓恐惧性情绪的制约历程。到了实验后

期,艾伯特看到白鼠,甚至看到白兔、白狗、棉花,也都会表现惧怕情绪。



琼斯的反制约实验。一位


34


个月大的男孩 子彼得,惧怕许多动物如白鼠、兔


子等,在治疗过程中选兔子为刺激,让彼得每次看到兔 子就能吃到他所喜欢的食


物,经此反制约历程,终于使彼得逐渐喜欢白兔。



生活小例子。幼儿觉察到母亲面带怒容时,往往乖巧的多,这是因为母亲 每当


责罚时总是面带怒容,怒容形成责罚的信号。



操作性制约学习


:


行为的出现在于后果的满意与 否者称为操作制约学习。案例


:


《临江之麋》。在柳宗元所撰之 《临江之麋》一文中,曾说到一个故事。有一位临


江人,打猎时获得一只小麋鹿,带回家 畜养它。一进家门。所养一群家犬都翘着尾


巴跑来望着小麋鹿垂涎欲滴,



主人见状拿起鞭子怒打之。从此每日抱着麋鹿来到群犬中,慢慢地,小麋鹿可


以跟家犬游戏,久而久之,家犬都如主人的意思,跟小麋鹿和平相处。

< br>(


对于群犬


垂涎欲滴的反应,主人可能采取很多办法,多 数无效,只有一个效果——鞭打,作


为垂涎欲滴带来的不满意效果,使群犬垂涎欲滴的反 应逐渐消失,保留跟小麋鹿和


平相处的反应。


)

< p>
1


、操作性制约学习的理论基础


:


斯金纳的白鼠实验。斯金纳设计了一个自动控


制的斯金纳箱,一端壁上有横杠, 杠下有食物水盘各一,按动杠杆时,可在食盘中


出现一片食物,或由水管落下水滴。实验 对象为白鼠,经过多次实验,每当白鼠按


下杠杆,即可得到食物,久之,这种按杠杆的反 应被按后获得食物而满足的后果所


控制,白鼠学会了按杠杆取食物的行为。



操作性学习历程



在 箱中无意识活动


?


按杠杆


;

< p>
出现食物


?


有意识按杠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


险境


?


勇往赴前


;


重赏


?


勇夫


)


香饵之下 必有死鱼


(


鱼儿水中游


?


上钩


;


吃香饵


?

< p>
必有死鱼


)


2


、操作 性学习的要素


:?


要学习的行为是有机体的生理条件所允许的, 也就是


说他具备此行为的潜能。


?


他必 须亲自表现这种行为,才能得到酬赏。


?


由于这种行

< p>
为经常得到酬赏,这种行为被学会并长久的保留下来。


?

< br>行为显现来自于个体的自


愿。



二、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的最基本方法——正增强、消弱、增强



小故事《一条腿》。有位餐厅师傅,烤得一手好吃的北京烤鸭,但他出炉的鸭

< p>
只有一条腿。偏偏老板又是个闷葫芦,一忍就忍了


3


年。有一天心情实在不好,又


看到这位师傅考出的鸭子仍旧少了一条腿,终于火上心头 ,忍不住问道:“这只鸭


子怎么只有一条腿,”“本来就只有一条腿嘛~”“是吗,”“ 你看,窗外池塘边的


鸭子不都只有一条腿吗,”老板抬头一看,正在午睡的鸭子都是缩起 一只腿的金鸡


独立着。于是老板重拍了两下手掌,鸭子受惊,立刻探头伸腿,嘎嘎嘎的跑 掉了。


老板这下真格的发怒了,便说:“你看,不是两条腿吗,”“我的烤鸭也是一样, 只


要你拍手鼓励两下,鸭子就变成两条腿了”。每一个人都喜欢被戴高帽、说好话,


特别是孩子,对于旁人给予肯定的评价和令人鼓舞的重视,都会心中暗喜,表现得

< p>
更好。作为父母,老师要善于肯定孩子、赏识孩子,下面我就介绍如何有效的肯

定、鼓励孩子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几种简单的方法



?


正增强。利用激励


(


通常所说的奖 赏


)


方法,使儿童良好行为继续出现,在心

理学上有专有名词“增强”,因它属于积极性的所以叫正增强或积极增强。



1


、使用增强原理强化良好行为的例子


(P 63


《规矩吃饭》、


P73


《画得好吗


,



P76


《 准时上课》


)


情境



反应



立即效果



长期影响



吃饭



阿毛规矩吃完



表扬,报以微笑并阿毛 以


后会更规矩吃饭



瑞华画画



询问老师画得老师采用建设性的瑞华画画兴趣



怎么样



赞许,颜色很丰富,更浓



很喜欢它



育帜上课总是今天意外提前老师特别给予奖励



准时进教室的晚到



进教室




为增加



2


、误用增强原理强化良好行为的例子


(P91


《突破安全区》、


P94


《忘带东

西》、


P100


《乱念》


)


情境



反应



立即效果



长期影响



上百货公司



玉璇哭吵着要妈妈没办法 同意哭


吵买东西的



买玩具





行为增强



到校上课



明靖忘穿校服,妈妈送到学校



忘记带东西的



打电话回家



行为增加



上课中



启清念错课文



师生大笑



启清故意念错



3


、有效使用正增强的要点


:


选择恰当的增强物。



必须表现出我们所要求的期待行为才可获得增强。



增强物须紧随着良好反应之后,间隔越大,效果越差。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