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和实施途径
-
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与实施途径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
心理教育的方
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
和谐发展和全面提高素质的教育
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目前中小学心理健
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强调学校教
育的重要性,而对学生在家庭的心理教育关注较
少,这是现在心理健康
教育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家庭作为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作为
学生
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学校和
家庭紧密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父母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大作用
学校与家庭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相对于学校心
理教育课的轰
轰烈烈,社会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还不够。在我们
接触到的心理咨询案例中,凡是
非常成功的一定有学校和家庭的通力配
合,而合作不好的效果就不太理想甚至是失败。<
/p>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家庭成员的接触方式
是
面对面的,成员之间互动频率很高,而且主要是通过非正式的形式相互
控制和影响;其次,家庭成员彼此利益相关、目标一致,联系十分密切;
最后,
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持久,父母通过情感方式对子女的影
响在效果上非常有力。家
庭教育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与优势是学校教育无
法比拟的。
(一)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未成年之前孩子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是会影响其一生的。一些特殊的
家庭环
境,如单亲家庭中,孩子不能享受充分的父爱和母爱,这种基本
心理需要的欠缺,极易使
儿童心理形成明显的障碍。我国学者陈家麟调
查发现,
在
60
名违法犯罪少女中,
父母离异、
分居和双亲不全的占
38%
。
< br>其他学者类似的研究也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易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问
题。对于那
些离异的家庭,如果父母双方能少一些指责,多给孩子一些
关怀,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有很大的补偿作用。对于丧偶的家庭,如
果亲戚和教师能给予其父母般的温暖,也会对他
们的健康成长有不小的
帮助。这样的孩子,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学校与家长的共
同努
力。
另外,家庭成员的不和也会
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关系紧
张、家族关系恶劣,
父母
间、长辈间的“冷战”受害最大的是孩子。
这样的
孩子不能得到
父母充分的爱,并且还会对人际关系产生不信任感,影响
到他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成人之后
的择偶行为,甚至会把问题带到他将来
的家庭中。
(二)家长的观念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家长的各种观念对成长中的孩子产生着潜
移默化的影响。<
/p>
我国传统文化认为,成功不单是一个人的事,光宗耀祖是晚辈的
责
任,
现在不少的家庭仍抱有这样的观念。
再加上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孩子成了家长惟一的希望。在“学而优则仕”
“
棍棒之下出孝子”等古训的影
响下,不少家
长给了孩子过多的压力。有研究表明,家长的期望是我国
中小学生最大的压力源,家长的
期望过高也是引起亲子关系紧张的最重
要原因之一。与之相反的,在一些
家庭中,长辈对子女过于溺爱,对孩
子的不良行为听之任之,
也
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总之,
要想保证孩子的健
康成长,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建立起合理的期
望是非常必要的。
< br>
家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中小学生还
没有建立起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人
生观和
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以及孩
子最信赖的人,他们的一
言一行都对孩子心灵的成长产生着影响。如果
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主流道德思想
不一样,或是家长言行不一
致,都会让孩子心理上产生巨大的矛盾,从而出现一些心理障
碍。
(三)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长本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
要
因素。只有心理健康的家长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家长的心理健
康水平不高必然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消极影响。我在学校做
了一项调
查发现,父母有心理问题而孩子心理健康的只占被调查学生总
数的
6%
,结果同时显示,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母亲的心理健康状态存在
显著相关。也就是说,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子女的健康状况有着比较
明显的影响。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延伸到家庭的措施
家长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从文化素质上讲,老师都经过专
业的师范培训,<
/p>
掌握着丰富的专业知识,
而家长的文化素质就千差万别;
从经验来说,
长期一线教育实践使老师积累了丰富的对学生工作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