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12
-
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家庭教育指导师顾问
昌吉市第九小学
李新梅毕业资料
2011.07.
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摘要
:
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很多这样那样的毛病,父母一旦发现这些屡
< br>教不改的问题就会感觉到不能容忍,
但没有及时纠正,
采
取不当方法促成不良习
惯形成。
(社会普遍现象)好习惯是成功
者的朋友,坏习惯是失败者的朋友。成
功者之所以成功,
得益于
好习惯的鼎力相助;
失败者之所以失败,
都是坏习惯在
作怪。
(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本文就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对矫
正不良习惯的对策提供解决的办法。
(简单介绍方法)<
/p>
使大家认识到养成良好的
习惯,终生受益;形成不良的习惯,终生
受累。(研究目的)
关键词:不良习惯
成因
对策
(引言,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
“习惯”
就是:
“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
生活方式、
社会风尚等。
”
事实上,
广义的习惯不仅仅是动作性的、
生活方式性的或社会风尚性的,
还包括
人类所有的优点。
甚至包括
p>
“
善良
”“
仁爱<
/p>
”
这样永恒的主题,
也需要进行不断修炼
,
才会真正化为行动性的习惯。(名词解释)孩子的不良习惯确实让父母们头疼。
孩子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和我们家长的教育大有关系。
我们都知道,
p>
习惯,
并不是
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更不
是一时、两时可以改变的,好习惯如此,坏习惯就
更不例外了。
(坏习惯的形成)习惯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健康成才的资本,一个
人养成好习惯,一辈子
都受益无穷;
(研究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家长如果对孩子
在日常
生活中暴露的哪怕点滴不良习惯容忍迁就不加指正,
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
残缺限制其将来人生的发展。(产生不良结果)
第一部分:问题的表现
1.
不良习惯行为表现
p>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既源于学生思想,更多的还是家庭、学校、社会
< br>造成的。
“
问题学生
”
多有这样的
“
成长
”<
/p>
历程:因多种原因不愿学习、害怕作业、
害怕考试等,但由于学校
、家庭及诸多原因,忽略习惯培养,导致不良现象没能
及时疏导和纠正,学生就形成了厌
学、纪律观念薄弱、师生关系紧张等;随着年
龄的增长,他们内心既感到不安、恐惧,却
又追求独立、寻求自我,情绪变得焦
虑、无所适从,这些不良现象逐步形成习惯。
1.1
怠惰性行为方面
p>
具体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
做事虎头蛇尾,
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课、
对学
习缺乏自信、上课打瞌睡、不按
时交作业、缺乏责任感,无毅力、无上进心、无
耐心和恒心等。总之,就是无精打采对待
一切。
1.2
攻击性行为方面
p>
表现为打入、骂人、蛮横无理、欺负同学、打架斗殴、骂人、与家长的教育
< br>发生冲突、暴躁易发火、上课爱做小动作、有意违反校规、与大同虚弱联合殴打
同
学,这些现象说明他们自控能力差,好表现自己,不顾及别人的利益。
1.3
欺骗性行为方面
p>
表现为说谎,抄作业,考试作弊,欺骗他人、考试作弊、偷窃、敲诈同学、
< br>模仿家长签字。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些孩子不想开动脑筋,想不劳而获,走所谓
的
“
捷径
”
1.4
逆反性行为方面
p>
表现为不服从老师、家长管教,有错不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上
< br>现象说明他们以自身为中心,我行我素,不服从他人管教。
1.5
破坏性行为方面
p>
表现为有意破坏公用物品和公共设施行为,
如破坏绿地,
花草树木,
乱扔废
纸、垃圾,乱写乱画乱刻,破坏
教室桌、椅,损坏书本。从以上行为可以看出,
他们文明意识不够强。
< br>
1.6
其它不良行为方面
表现为吸烟、早恋、心理承受力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等。
第二部分:问题产生的原因
2
、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
2.1
主观因素
p>
2.1.1
自尊心增强,形成不良价值观
p>
当父母严禁孩子单独外出自由活动时;
当家长批评他们,
并把他们与优秀的
亲戚子女作比较,
逼他们用功读
书时,
他们对家长不满。
当他们受到老师的当众
批评时,
他们会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感到没面子,
继而
产生逆反情绪,
与父母或
是教师发生冲突,有的学生竟对父母的
责骂训斥进行反抗
2.1.2
自我意识出现,形成偏激、扭曲的个性
他们因
知识、思考能力的局限,对人对事的评价常常是偏激的,不成熟的,
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2.1.3
性意识觉醒,导致恐慌和
盲目表现,引发超常行为
随着生理发生的变化,青春期性心
理开始萌动,他们内心不安、恐慌,同时
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吸引异性的举止上。<
/p>
有时,
他们为了在异性面前表现自
己,常
常做些超常行为。
2.2
客观因素
p>
孩子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
必然要受到来自于家庭、
学校、
社会等各
个方面的影响。
2.2.1
家庭因素
p>
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最主要、
最直接的外因是家庭的气氛和教育环境
。
家长
素质不高、家庭教育素养低下、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庭
教育环境不利,都是孩
子不良行为的发源地。
p>
2.2.1.1
不当的家庭教育,造成心理障碍,导致不良行为习惯
许多家长教育子女方式简单,要求苛刻。有的家长
“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
心切,
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不顾子女的智力发展水平
和兴趣爱好,
对
子女期望值过高,
一旦
孩子达不到要求,
就加以训斥、
打骂,
导致孩子恐惧上学、
厌恶学习,出现逃学旷课现象;有的家长,缺乏民主观念,对孩子严
肃过分,教
育方法简单、粗暴,忽视孩子不安、委屈和恐惧的内心感受,孩子一有差错,
就
用棍棒解决,
不容辩白,
家长的打骂
非但没能改变其错误行为,
反而使其滋生了
“
< br>拳头就是一切
”
的错误念头,
同
学间一有矛盾,
他们就用拳头来说话,
不许反抗,
行为极为蛮横、粗鲁。有些家长溺爱、骄宠子女,致使学生滋长了依赖、自负、
自私自利、自暴自弃等个性特点。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因
缺乏一
种儿童成长有着某种影响的兄弟姐妹关系的环境因素,缺少同年龄相近、
地位平等的小同
伴进行交往的实际锻炼,
往往不懂得与别人分享快乐,
也缺乏关
心别人的习惯,
形成个性上自私自利、
我行我素,
碰到困难易退缩消沉等不良心
理行为;另一方面,由
于父母的溺爱,他们往往成为家庭生活中关注的中心,他
们受尽父母、祖辈的宠爱。长久
以往,就形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依赖又霸道
的人格特征,
这
种不良个性在集体生活中碰到一起,
就会产生同学间的摩擦和矛
盾,激发偏差行为的发生。
2.2.1.2
< br>不利家庭环境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2.2.1.2.1
离异家庭
p>
这些学生因父母的离异、
家庭的破裂,
心灵
受到极大的伤害,
造成了孩子固
执多疑、孤僻粗暴、情绪不稳等
不良心理状态。
2.2.1.2.2
“隔代监护”家庭
p>
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地向城市转移
,
本当
由他们承担的监护责任转移到了上一代
< br>(隔代监护人)
。
这种家庭的教育呈现两
大特点:第一,父母的关爱重物质,轻精神,只给钱而少思想沟通;第二,隔代
监护人的监护多溺爱、少管教,他们因教育能力、方法、观念上的偏颇,致使家
庭教育基
本处于空白状态。此类家庭的孩子因长期缺乏父母之爱和必要的管教,
在心理上孤独苦闷
;
在行为上散漫、
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就采取极端行为,
不遵守
课堂纪律,
花钱大手大脚等。
所有这些都表明该类家庭极大影响着孩子的正常成
长。
2.2.1.2.3
“留守孩子”家庭
p>
由于劳动力的转移,
很多年轻父母双双外出打工,
< br>他们不负责任地把孩子独
自放在家里,
让他们自己管理自
己的生活和学习。
这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
又
无人管束,
他们常常是放任自己坏习惯的滋生蔓延,
不
受约束的任其发展。
再加
上他们的家长都认为孩子一人在家也很
苦,
都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
这些
“
留
守孩子
”
家庭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抵御不良风气的能力
差,就会出现无故
逃学、旷课、欺诈弱小。
2.2.1.2.4
贫困家庭
p>
许多家境贫困的家庭的家长,
不能充分认识改变贫困的根源在哪里?
没有认
识到贫瘠的家境有时可以成为孩子的学习动力。
由于家境
的贫困,
使这些父母的
性格变得暴躁,
常把孩子当作出气筒,
又打又骂,
造成孩子对父母和人际关系的
强烈不满心态,
在没有得到及时疏导的情况下日积月累,
形成他们现在常以欺侮
学生来平衡被责打的怒气的不良行为。
另一方面,
贫困的家境会使孩子感到家庭
社会经
济地位的低微,而产生自卑心理。
2.2.1.2.5
富裕家庭
p>
这些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平时忙于经商赚钱,
很少过问、
关心孩子的学业或成
长,
只是给他们大量的零用钱供
其享受。
大量的金钱非但没能消除孩子因缺乏父
母精神之爱而产
生的的孤独感,
反而滋长他们胡乱花钱的不良消费习惯。
有的学
生为了弥补空虚无心学习,常逃学旷课进游戏厅、台球室、网吧去玩。
< br>
2.2.1.2.6
矛盾家庭
p>
这些家长不注意克制自己的脾气,一有意见不和,就在孩子面前相互谩骂,
< br>大打出手,
这种父母间的打骂会使孩子长期生活在沉闷、
压抑的气氛中,
尤其在
家庭战争中充当出气筒、
替罪羊的孩子,
其心理上受到的伤害,
使他们容易产生
自卑无助、退缩恐惧、厌恶异性的心理特点,易成为成绩差、纪律差的双差生。
2.3
学校因素
2.3.1
教育评价体制的不足
p>
现在的教育评价,
各级主管部门考核教师的是学生考试的成绩。
p>
这样的评价
体制,导致老师们
“
重智育,轻德育
”
,导致老师们对孩子进行课业辅
导,不对学
生进行养成教育,进行心理辅导。
2.3.2
教师的教育方式不恰当
p>
一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成才观、教育手段陈旧,对学生的思
< br>想教育简单粗暴,动辄训斥羞辱、体罚学生等,这种师生关系,极易使这些学生
产
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厌师等情绪。很多孩子因成绩、行为差,屡被教
师当众训斥
或羞辱,
使其他同学对他们要么敬而远之,
要么不屑一顾,
p>
要么嘲笑
讽刺
……
,所有这些,都使这些孩子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不敢也不愿与他们交
往,同学关系疏远
而又不融洽。
2.4
社会因素
p>
许多孩子的活动范围不仅仅是家庭、学校,他们也渴望走向社会。因此,复
< br>杂多变的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2.4.1
急剧变化的社会带来的冲击
p>
有人说:
21
世纪是焦虑的世纪。的确,社
会在骤然变化的进程中,给我们
带来了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阴暗面,
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和不平衡,
尤其是对青少年
的成长带来种种
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