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后的珠子》看安徒生童话的死亡主题与悲剧意识-精选文档

余年寄山水
965次浏览
2021年02月14日 05: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4日发(作者:鸡飞狗跳的古代生活)


从《最后的珠子》看安徒生童话的死亡主题与悲剧意


< br>




《最后的珠子》并不是一 篇光彩夺目的童话故事,就像它的


名字一样,


也许要到最后读者 才能体会到它的可贵之处。


它讲述


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 诞生了,女神们将健康、财富、爱


情、


幸运等等作为礼物送给了 他,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所希望的一


切他都拥有了,


但是安琪儿却对这个孩子的守护神说,


其实还少


了一 件最重要的礼物。


于是安琪儿带着守护神去寻找这个生命中


最好 的礼物。


他们到了一间屋子,


这个家庭刚刚死去了一位年轻


的母亲,就躺在屋子中间的棺材里。安琪儿告诉守护神说,拥有


这最 好礼物的仙女——悲哀女神就在这里。


这时有一颗热泪落到


了悲 哀女神的衣服上,变成了一颗珠子。安琪儿捡起这颗珠子,


告诉守护神说:


“悲哀的珠子是一颗最后的珠子——它是怎样也


缺少不了的!只有通过它,别 的珠子才显得特别光耀夺目。你可


以在它上面看到长虹的光辉——它把天上和人间联结起 来。


我们


每次死去一个亲爱的人,


就可 以在天上得到一个更多的朋友。



们在夜间向星空望,


寻求最美满的东西。


这时请你看看那颗悲哀


的珠 子,


因为从这儿把我们带走的那对灵魂的翅膀,


就藏在这颗


珠子里面。”





有学者猜测安徒生是丹麦国王克里斯钦八世的私生子,将


《最后的珠子》


和其他童话故事一样当成是安徒生对这个身世的


隐喻,


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悲哀的继承者”,

是得不到承认的


私生子和流落民间的王子,


所以在这篇童话 故事里抒发对身世的


苦闷嗟叹。


我不赞同这种说法,

< p>
将身世和作品的精神内涵过分紧


密地牵连起来,未免牵强,显得大而无当, 同时也导致了对安徒


生作品精神深度的肤浅理解。安徒生作为一个伟大的童话作家,


如果仅仅是在作品里抒发对私生子身份的个人的不满和哀怨的


话并不 能使其成为最一流的作家。


另一种说法,


则是叶君健老先


生在《最后的珠子》这篇童话故事后面的个人体会,他认为《最


后的珠 子》是告诉我们“人活了一生,总归要留下一些业绩,那


是永远不会死亡的”,


而这些人才是忠实、


正直地履行了人生责


任的人 。


果真是这样吗?童话故事的主要对象是儿童,


这篇故事


里的儿童也不过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


安徒生是借着这篇童话


故事告诉孩子们,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在死前留下业绩吗?叶君健


老先生甚至认为这些业绩才是永远不会死亡的,


显然和作品末尾


所说的永不死亡的是灵魂相矛盾了,


所以我也不赞同叶先生的看


法。





从文本的实际出发,这篇作品显然是作者在探索面对死亡


时,悲伤对人 生的意义。在安徒生的童话里,死亡与哀伤是非常


重要的话题,


一个充满对儿童慈爱之心的老人,


除了让孩子们读


欢乐的故事,


更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死亡和哀伤的意义,


这才是


真实而完整的人生。可以说,


《最后的珠子》这篇童话故事是我


们了解安徒生创作风格和思想的眼目,


是一篇起到以管窥天重要


作用的童话故事。


安徒生为什么要让儿童触摸死亡?为什么要将


死亡带来的悲伤作为最珍贵的礼物送给儿童?这都是值得我们


深入研究的问题 。





在 安徒生发表的一百六十八篇童话故事中,


真正可以称得上


是以悲 剧结局,


具有悲伤气质的童话只有二十多篇,


这些童话从


数量上看在整体上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然而正是它们凝聚成了安


徒生独特的悲伤气质,


使安徒生成为安徒生,


相比于一般的欢乐


题材的童话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





而以上的这些故事全部涉及了死亡 主题,


安徒生的童话悲剧


无法和死亡分离。

有学者认为在安徒生童话中,


死亡是随处可见


的结局,


如彭斯远先生说的“再也没有一位童话作家像安徒生那


样不讳谈死亡 ,


安徒生谈死亡的频率非常高,


安徒生童话里的死


亡就像日月星辰般自然地存在着”。


然而,


真正引起 我们关注的


不是任何一个简单的死亡的行为动作,


而是那些能够 使读者的心


颤动的死亡。如同在《最后的珠子》中描述的,一个温柔勤劳的


母亲的死亡让家庭的每个成员都陷入痛苦之中流下悲哀的眼泪。





一、悲伤童话里的死亡主题





死亡在成年人的眼里是恐怖、阴冷、腐烂、了无生气的代名< /p>


词,纯真的儿童处在生命的初始阶段,而死亡则是生命的终结,


儿 童与死亡站在生命的两端,安徒生却跨越了如此之大的幅度,


为什么要和儿童反复地讲述 死亡,


这是否合适,


其意义又是什么


呢 ?





1.


安徒生的死亡经历





在《我的一生》这本自传中,安徒 生提到了童年时期对父亲


死亡的印象,充满了童年回忆的诗意特征。“在那以后第三天,


我的父亲就去世了。他的尸体躺在床上,我和母亲睡在一起,有


一只蟋蟀唧唧地叫了一整夜。‘他死了,’我母亲对着尸体说,


‘你不必叫他了。冰姑娘 把他接去了。’我懂得她这话的意思。


我想起去年冬天,


我们的 窗玻璃结冰时,


父亲指着玻璃给我们看


一个好像少女伸着胳膊的 形象。


‘她来接我了,


’他开玩笑地说。


而此刻,当他死后躺在床上时,我母亲想起了这事儿,我也一直


没有忘怀。”





十四岁 ,


安徒生只身一人去哥本哈根寻找出名之路。


十五岁

< p>
时,


安徒生亲爱的老祖母去世了,



《我的一生》


中这样记载着:


“我们就这样分别了。


从此我再没有见到她,


直至她第二年去世。

她长眠在贫民院的墓地里。


我连她的坟墓都指不出来。


”十 七岁


时,


他初恋的少女亨利蒂死于轮船失事,

< br>给安徒生的心灵造成了


严重的创伤。


在斯拉格尔斯教会学 校求学期间,


安徒生与友人一


起去观看一场犯人的处决,


这个经历更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


刻印象。在处决场,他“几乎支撑 不住”,每次回忆起这次血淋


淋的噪乱的处决都让他觉得非常痛苦。

1833


年,他的诗作《艾


格尼特》被外界批判得很厉害, 在他痛不欲生的时候,他又接到


了母亲去世的消息,安徒生更加痛苦不堪,“但我想不通 ,我这


样一个也有亲友的人,


为什么此时此刻在世界上连一个爱 我的人


都没有?这种新的想法使我泪如泉涌”。


每一次经历恋人 与亲人


的死亡都给他的人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令他更加孤 独和悲


伤。



《最后的珠子》


里,


死亡被摆在了新生儿的赠礼环节面前,


成为 重要的人生主题,不得不说这与安徒生的人生经历密切相


关。




2.


弱化手法与死亡





安徒生在向儿童讲述死亡主题时,


用充满诗意的浪漫的语言


弱化了死亡的沉重和恐怖气氛。


这一语言上的“弱化”手法,


使


死亡在儿童面 前得到了恰当的表现。李利安·H·史密斯曾说:


“为儿童写作的优秀的作家,


心中有表达意念的企图,


而且是希


望用最好的方 式来表达,


他相信这样做儿童会了解他的意念。



安徒生格外重视对死亡的语言描述,


这源于安徒生在斯拉格尔斯


教会学校求学期间,观看了一次令他印象深刻的犯人处决事件。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目击的罪犯们被 押送到刑场时的情


景……整个悲剧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以致很久以后


我想起它就难受。





这场处决给安徒生留下了混乱、难 受、可怕的记忆,安徒生


并不喜欢以这种印象方式将死亡介绍给儿童,

< br>于是他在语言上首


先采用了“弱化”死亡沉重感的方法去恰当地表现这个主题。< /p>



《海的女儿》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两 个名篇中的死亡场景,显


得唯美而浪漫,


这种表现死亡的高明手 法一直为人们所称赞。



便是在《单身汉的睡帽》这样气氛低沉 压抑的作品中,作者也巧


妙地安排了老安东对公爵夫人圣伊丽莎白的回忆,


温柔美好的回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