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后的珠子》看安徒生童话的死亡主题与悲剧意识-精选文档
-
从《最后的珠子》看安徒生童话的死亡主题与悲剧意
识
< br>
《最后的珠子》并不是一
篇光彩夺目的童话故事,就像它的
名字一样,
也许要到最后读者
才能体会到它的可贵之处。
它讲述
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
诞生了,女神们将健康、财富、爱
情、
幸运等等作为礼物送给了
他,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所希望的一
切他都拥有了,
但是安琪儿却对这个孩子的守护神说,
其实还少
了一
件最重要的礼物。
于是安琪儿带着守护神去寻找这个生命中
最好
的礼物。
他们到了一间屋子,
这个家庭刚刚死去了一位年轻
p>
的母亲,就躺在屋子中间的棺材里。安琪儿告诉守护神说,拥有
这最
好礼物的仙女——悲哀女神就在这里。
这时有一颗热泪落到
了悲
哀女神的衣服上,变成了一颗珠子。安琪儿捡起这颗珠子,
告诉守护神说:
“悲哀的珠子是一颗最后的珠子——它是怎样也
缺少不了的!只有通过它,别
的珠子才显得特别光耀夺目。你可
以在它上面看到长虹的光辉——它把天上和人间联结起
来。
我们
每次死去一个亲爱的人,
就可
以在天上得到一个更多的朋友。
我
们在夜间向星空望,
寻求最美满的东西。
这时请你看看那颗悲哀
的珠
子,
因为从这儿把我们带走的那对灵魂的翅膀,
就藏在这颗
p>
珠子里面。”
有学者猜测安徒生是丹麦国王克里斯钦八世的私生子,将
p>
《最后的珠子》
和其他童话故事一样当成是安徒生对这个身世的
p>
隐喻,
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悲哀的继承者”,
是得不到承认的
私生子和流落民间的王子,
所以在这篇童话
故事里抒发对身世的
苦闷嗟叹。
我不赞同这种说法,
将身世和作品的精神内涵过分紧
密地牵连起来,未免牵强,显得大而无当,
同时也导致了对安徒
生作品精神深度的肤浅理解。安徒生作为一个伟大的童话作家,
p>
如果仅仅是在作品里抒发对私生子身份的个人的不满和哀怨的
话并不
能使其成为最一流的作家。
另一种说法,
则是叶君健老先
生在《最后的珠子》这篇童话故事后面的个人体会,他认为《最
后的珠
子》是告诉我们“人活了一生,总归要留下一些业绩,那
是永远不会死亡的”,
而这些人才是忠实、
正直地履行了人生责
任的人
。
果真是这样吗?童话故事的主要对象是儿童,
这篇故事
里的儿童也不过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
安徒生是借着这篇童话
故事告诉孩子们,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在死前留下业绩吗?叶君健
老先生甚至认为这些业绩才是永远不会死亡的,
显然和作品末尾
所说的永不死亡的是灵魂相矛盾了,
所以我也不赞同叶先生的看
法。
从文本的实际出发,这篇作品显然是作者在探索面对死亡
时,悲伤对人
生的意义。在安徒生的童话里,死亡与哀伤是非常
重要的话题,
一个充满对儿童慈爱之心的老人,
除了让孩子们读
欢乐的故事,
更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死亡和哀伤的意义,
这才是
真实而完整的人生。可以说,
《最后的珠子》这篇童话故事是我
们了解安徒生创作风格和思想的眼目,
是一篇起到以管窥天重要
作用的童话故事。
安徒生为什么要让儿童触摸死亡?为什么要将
死亡带来的悲伤作为最珍贵的礼物送给儿童?这都是值得我们
深入研究的问题
。
在
安徒生发表的一百六十八篇童话故事中,
真正可以称得上
是以悲
剧结局,
具有悲伤气质的童话只有二十多篇,
这些童话从
数量上看在整体上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然而正是它们凝聚成了安
徒生独特的悲伤气质,
使安徒生成为安徒生,
相比于一般的欢乐
题材的童话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
而以上的这些故事全部涉及了死亡
主题,
安徒生的童话悲剧
无法和死亡分离。
有学者认为在安徒生童话中,
死亡是随处可见
的结局,
p>
如彭斯远先生说的“再也没有一位童话作家像安徒生那
样不讳谈死亡
,
安徒生谈死亡的频率非常高,
安徒生童话里的死
亡就像日月星辰般自然地存在着”。
然而,
真正引起
我们关注的
不是任何一个简单的死亡的行为动作,
而是那些能够
使读者的心
颤动的死亡。如同在《最后的珠子》中描述的,一个温柔勤劳的
母亲的死亡让家庭的每个成员都陷入痛苦之中流下悲哀的眼泪。
一、悲伤童话里的死亡主题
死亡在成年人的眼里是恐怖、阴冷、腐烂、了无生气的代名<
/p>
词,纯真的儿童处在生命的初始阶段,而死亡则是生命的终结,
儿
童与死亡站在生命的两端,安徒生却跨越了如此之大的幅度,
为什么要和儿童反复地讲述
死亡,
这是否合适,
其意义又是什么
呢
?
1.
安徒生的死亡经历
在《我的一生》这本自传中,安徒
生提到了童年时期对父亲
死亡的印象,充满了童年回忆的诗意特征。“在那以后第三天,
我的父亲就去世了。他的尸体躺在床上,我和母亲睡在一起,有
一只蟋蟀唧唧地叫了一整夜。‘他死了,’我母亲对着尸体说,
‘你不必叫他了。冰姑娘
把他接去了。’我懂得她这话的意思。
我想起去年冬天,
我们的
窗玻璃结冰时,
父亲指着玻璃给我们看
一个好像少女伸着胳膊的
形象。
‘她来接我了,
’他开玩笑地说。
而此刻,当他死后躺在床上时,我母亲想起了这事儿,我也一直
没有忘怀。”
十四岁
,
安徒生只身一人去哥本哈根寻找出名之路。
十五岁
时,
安徒生亲爱的老祖母去世了,
在
《我的一生》
中这样记载着:
“我们就这样分别了。
从此我再没有见到她,
直至她第二年去世。
她长眠在贫民院的墓地里。
我连她的坟墓都指不出来。
”十
七岁
时,
他初恋的少女亨利蒂死于轮船失事,
< br>给安徒生的心灵造成了
严重的创伤。
在斯拉格尔斯教会学
校求学期间,
安徒生与友人一
起去观看一场犯人的处决,
这个经历更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
刻印象。在处决场,他“几乎支撑
不住”,每次回忆起这次血淋
淋的噪乱的处决都让他觉得非常痛苦。
1833
年,他的诗作《艾
格尼特》被外界批判得很厉害,
在他痛不欲生的时候,他又接到
了母亲去世的消息,安徒生更加痛苦不堪,“但我想不通
,我这
样一个也有亲友的人,
为什么此时此刻在世界上连一个爱
我的人
都没有?这种新的想法使我泪如泉涌”。
每一次经历恋人
与亲人
的死亡都给他的人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令他更加孤
独和悲
伤。
在
《最后的珠子》
里,
死亡被摆在了新生儿的赠礼环节面前,
成为
重要的人生主题,不得不说这与安徒生的人生经历密切相
关。
2.
弱化手法与死亡
安徒生在向儿童讲述死亡主题时,
用充满诗意的浪漫的语言
弱化了死亡的沉重和恐怖气氛。
这一语言上的“弱化”手法,
使
死亡在儿童面
前得到了恰当的表现。李利安·H·史密斯曾说:
“为儿童写作的优秀的作家,
心中有表达意念的企图,
而且是希
望用最好的方
式来表达,
他相信这样做儿童会了解他的意念。
”
安徒生格外重视对死亡的语言描述,
这源于安徒生在斯拉格尔斯
教会学校求学期间,观看了一次令他印象深刻的犯人处决事件。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目击的罪犯们被
押送到刑场时的情
景……整个悲剧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以致很久以后
我想起它就难受。
这场处决给安徒生留下了混乱、难
受、可怕的记忆,安徒生
并不喜欢以这种印象方式将死亡介绍给儿童,
< br>于是他在语言上首
先采用了“弱化”死亡沉重感的方法去恰当地表现这个主题。<
/p>
如
《海的女儿》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两
个名篇中的死亡场景,显
得唯美而浪漫,
这种表现死亡的高明手
法一直为人们所称赞。
即
便是在《单身汉的睡帽》这样气氛低沉
压抑的作品中,作者也巧
妙地安排了老安东对公爵夫人圣伊丽莎白的回忆,
温柔美好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