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课文讲解
西游记里的人参果-
学科:语文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
2011
年
2
月
6
日
8
:
00----
10
:
00
课题:
《北京的春节》
课文讲
总课时
___
第
p>
__
课
解
学会本课的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
综
合<
/p>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
教学
<
/p>
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高
法。
目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p>
感受春节的
热闹、喜庆气氛。
难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姓名
年级
六
性别
男
重点
课
前<
/p>
检
测
作业完成情况:优□
良□
中□
差□
建议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r>教学过程:
1
、作者简介
2
、走进“北京的春节”
3
、整体感知
4
、同步练习
一、作者简介
老舍
< br>(l899
.
2
.
3
—
1966
.
8
.
24),
满族,原名
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
阵亡在八
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
母亲也是旗人.
靠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18
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
学校毕业,被派
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
1924
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
东方
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
p>
过
程
品,由
1926
年
7<
/p>
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
拓者
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
这个时期创作
了《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
《我这一辈子》等中
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
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
。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
席,
是全国人
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
1966年“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
二、走进《北京的春节》
歌谣
: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
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
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天
1
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天
2
中国农
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
兴旺,对未来寄托新
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
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
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
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
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三、整体感知
(一)词语解释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
后的几天。俗
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
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
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
元宵。课文中
指元宵节
(
又称灯节
p>
)
的一种应时食品,其他地区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二)走进课文
阅读课文,正音正字。
本课指除夕夜
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
对比
。
< br>
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天
3
思考1
:
课文的内容?作者是以什么为记叙线索的?
< br>作者描绘了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美好与热闹场景。
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
文章是按
(
)
顺序安排内容的,可分(
)个时间段
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
1-6
段
):
描述在腊八到
过小年的情况。
第二部分(
7
段
):
描述除夕过节的盛况。
第三部分(
8-10
段
p>
):
描写正月初一情况。
第四部分(
11-12
段
):
描写元宵节盛况。
第五部分(
13
段)描写春节结束的情景。
思考
2
:本
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买杂拌儿
过小年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节(春节的高潮)
正月十九
本文中的重要日子有哪些?详写的部分是哪些?
本文的重要日子有: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初六、
正月十五、正月十九。详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
思考
3
:再
默读课文,用一两个词语说说你对北京的春节的印象?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思考
4
:过
年了,我来到大街上,到处是
一片(
)、(
)的景象。
喜气洋洋
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天
4
热闹非凡
喜庆祥和
繁忙热闹
„„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老舍先生,为我们描绘了北京(
)的民风民俗。全文按照(
)
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北京的春节从(
)开始,直到(
)才结
束。其中详写了(
)、(
)、(
)、(
)这四天的情景。
本文怎样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呢?
小孩子们:买杂拌、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吃糖、穿新衣、逛庙会、买玩具。
(三)重点句子理解
1.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
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
腊八粥
这一民俗特点。
2.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
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
都要守岁
。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
”、“必定”等
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包含着浓浓亲情
,浸润
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
/p>
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
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
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
元宵上市,春节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
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
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
关注孩
子成长的每一天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