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课文讲解

温柔似野鬼°
598次浏览
2021年02月15日 15:2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西游记里的人参果-

2021年2月15日发(作者:电子邮箱怎么申请)



学科:语文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


2011





2




6




8



00---- 10



00



课题:



《北京的春节》


课文讲


总课时


___



__






学会本课的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



合< /p>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


教学


< /p>


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高


法。



目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p>


感受春节的


热闹、喜庆气氛。



难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姓名




年级





性别





重点




前< /p>





作业完成情况:优□



良□



中□



差□



建议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r>教学过程:


1


、作者简介



2


、走进“北京的春节”



3


、整体感知



4


、同步练习



一、作者简介



老舍

< br>(l899



2



3



1966


< p>
8



24),


满族,原名 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


阵亡在八 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


母亲也是旗人.
















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18


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


学校毕业,被派 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


1924


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 东方


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






品,由


1926



7< /p>


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


拓者 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


这个时期创作 了《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


《我这一辈子》等中 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


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 。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


席,


是全国人 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


1966年“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



二、走进《北京的春节》



歌谣


:




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


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


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天



1






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天



2





中国农 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


兴旺,对未来寄托新 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


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 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


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 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三、整体感知



(一)词语解释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 后的几天。俗


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 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


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 元宵。课文中


指元宵节


(


又称灯节


)


的一种应时食品,其他地区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 p>



(二)走进课文



阅读课文,正音正字。



本课指除夕夜 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


对比


< br>


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天



3




思考1


:


课文的内容?作者是以什么为记叙线索的?


< br>作者描绘了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美好与热闹场景。



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



文章是按


( )


顺序安排内容的,可分(



)个时间段




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


1-6



):


描述在腊八到 过小年的情况。



第二部分(


7



):


描述除夕过节的盛况。



第三部分(


8-10



):


描写正月初一情况。



第四部分(


11-12



):


描写元宵节盛况。



第五部分(


13


段)描写春节结束的情景。




思考


2


:本 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买杂拌儿



过小年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节(春节的高潮)



正月十九




本文中的重要日子有哪些?详写的部分是哪些?



本文的重要日子有: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初六、

正月十五、正月十九。详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




思考


3


:再 默读课文,用一两个词语说说你对北京的春节的印象?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思考


4


:过 年了,我来到大街上,到处是



一片(



)、(



)的景象。





喜气洋洋



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天



4





热闹非凡





喜庆祥和





繁忙热闹





„„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老舍先生,为我们描绘了北京(



)的民风民俗。全文按照(




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北京的春节从(



)开始,直到(



)才结


束。其中详写了(



)、(



)、(



)、(



)这四天的情景。




本文怎样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呢?



小孩子们:买杂拌、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吃糖、穿新衣、逛庙会、买玩具。




(三)重点句子理解



1.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


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


腊八粥 这一民俗特点。




2.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


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


都要守岁 。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 ”、“必定”等


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包含着浓浓亲情 ,浸润


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 /p>


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

< p>
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

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


元宵上市,春节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


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


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


关注孩 子成长的每一天



5

西游记里的人参果-


西游记里的人参果-


西游记里的人参果-


西游记里的人参果-


西游记里的人参果-


西游记里的人参果-


西游记里的人参果-


西游记里的人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