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直报怨
五个字歌名-
以直报怨
1
.对于<
/p>
“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这句话,人们首先应该明白什么算
“
直
”
。所
谓直者理义道德是也,不违义理方称直。
又有另一解释为:直,直来直去的意思。也就是飞一板砖报仇。
两种说法纠结了千余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今人
《直
的逻辑:
解读
<
论语
< br>>
之
“
证父壤羊
”
》
一文,
认为
“
直
”
乃指人的本心,
p>
不是所谓的礼仪、法律,而是指一个人最为天然、最为自然的反映。
“
以直报怨
”
的意思,就是根据自己最
直接、最强烈的情感反映去行动。正如有人打你耳光,
你就应该踹他屁股一样。
反对者认为以孔子圣人修养,
万世师表,
怎么会
说这种
让人冲动行事的话。
《论语
·<
/p>
公冶长》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
“
再,斯可
矣。
”
既然孔子都说过让人做事前想两次就行了,又怎会是这种意思。
2.
有
人问孔子:
“
以德报怨,何如?
” <
/p>
孔子回答:
“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
p>
以德报德。
”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
不赞成永远以
一种恶意,
一种怨恨,
一种报复去面对
别人的不道德,
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恶性循环,
无休无止。
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
己的和谐,当今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
孔子也
不赞成以德报怨。
他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
太多的慈悲,
你用不值得
的仁厚和付出,
去面对不讲是非标
准、
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
这是一种人生的
< br>和人格的浪费。孔子的治国方略,提倡
“
德主刑辅
”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能
只讲道德,<
/p>
没有刑罚。
以德治国、
治家、
治人,
以讲究礼仪为主,
以仁、
< br>义、
礼、
智、
信为做人的标准,
教化人民,
互敬互爱、
无欺无诈,
p>
达到高雅、
高尚、
和谐。
< br>对少数为非作歹,顽固不化的人,对道德不屑一顾的人,就不要一味讲究宽容,
要
辅以刑罚。
孔子讲求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一味姑息忍让,
不是完美的处
世之道。
孔子提倡仁爱,
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
的过失。
孔子提
倡以两者以外的第三种态度对待报怨的问题。
他提倡
“
以直报怨
”
,
即
用公正的、率直的、磊落的、高尚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的和行为不端的人。
也就是说:
讲道德要有一个标准,
一不能冤冤相报,<
/p>
互相残杀;
二不能姑息养奸,
纵容犯罪。
以直报怨,
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拿起法律的武器,
以公正的法治来解决
不公正的问题,也是对不讲道德的人进行道德和普法教育。
法律就是一个标准,
一个尺度,人们不能偏离太大。
“
孔子摄行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
塞
”
就是一个很好的以直报怨的例子。
3.
孔子儒家提倡仁爱道德,追求
真善美,所以他提出“以直报怨”
。以直报
怨不等于以怨报怨;
也就是说,
你打我一耳光,
我并不马上
回报一个耳光,
而只
是严正指出:
你打
我耳光,
这是无理而又无礼,
是错误的;
希望你下次再不要这
样。如此“以直报怨”
,就有“恕道”即
宽恕、容忍的精神在发挥作用。
孔子
“以直报怨”
,
< br>是中国古代社会经过
“周公制礼作乐”
,
发展到较高文明
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出“互惠性利他”倾向所作的理
性总结。
“以德报德”
,理所应当。尤其是在人艰难困苦之中,
“雪里
送炭”
,使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