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
回忆过去展望未来-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
(一)我国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里?
在我国四季分明的中纬度地区,
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
正是冬季开始前和结束
后的时间,夜间的气温一般能降低
0℃
以下。在晴朗的夜间,因为无云,地面热
量散发很快,
在前半夜
由于地面白天储存热量较多,
气温一般不易降到
0℃以下。
p>
特别是到了后半夜和黎明前,
地面散发的热量已很多,
而获得大气辐射补偿的热
量很少,气温下降很快,当气温下降到
0℃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附着在
地面的土块、
石块、
树叶、
草木、
低房的瓦片等物
体上,
就凝结成了冰晶的白霜。
因此我国有“霜冻见晴天”的农
谚。如果气温降到了
0℃以下,而近地面缺少水
汽,
就凝结不成白霜了,
但农作物仍受到了冻害,
农民
称此为“黑霜”。
如夜间
阴天多云,
云
的逆辐射作用能较多的不断补偿地面热量的损失,
气温则不易降到
0℃以下,因此就不会出现霜冻。所以霜冻一般都出现在晴朗的夜里。
(二)什么样的天气看烟花最妙
每到
“国庆节”、
“五一”这样盛大的节日,
人们总希望别下雨,<
/p>
碧空无云最好。
因为这一天的晚上,
往往
有大家翘首以待的烟花盛会。
其实,
碧空无云并非最好
的施放烟花的气象条件,
无云的天空好比一个黑洞,
很难衬托出强烈的烟花效果。
看烟花最妙的气象条件是
:有较多的分散性的低云、碎积云,云底高度在
1000
米左右
,
相对湿度
70%
以上,
有较多的水汽,
风力小于
3
级,
能见度
6
公里以上。
有毛毛雨、有薄雾也无碍。
在上述的气象背景下
燃放烟花,
通过云中小水滴微粒散射和折射作用,
能烘托出
p>
意想不到的灿烂背景,
达到梦幻般朦胧境界。
加上云层对声波的多次反射,
延长
交混响时间,天地共鸣,更
有气吞山河之势。
(三)说说服装气候
人穿上衣服后,
在衣服和皮肤之间就形成一个温暖的空气层。
由于空气是热的不
良导体,因此能保持人体热量不快速散发,同时衣服有较好的吸汗和透气性能,
于是在这一小气层内就形成舒适的小气候——服装气候。
穿上衣服感到最舒适时,皮肤平均温度为
33℃,衣服内层与皮肤间空气温
度为
32℃左右,相对湿度约
50%
。
衣服越厚,空隙中含空气越多,保温性越好。环境
温度较低时,增加衣服厚度可维持最舒
适状态。
外界气温与身体裸露部分温差
15.6
~17℃时,穿一件衬衫,衬衫表面温度与气
温差
为
11.8℃;再加一件背心,温差为
9.9℃;再穿上外套,
温差仅
6.3℃。衣
服表面与环境温差较小时,人才感到舒服。
(四)为何“大树底下好乘凉”
<
/p>
在炎热的夏季,
绿化状况好的绿地中的气温比没有绿化地区的气温
要低
3-5
度,
如我们测定居住区绿
地与非绿地气温差异为
4.8
度。
绿地能降低环境的温度,
是因为绿地中园林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
掉部分太阳辐射
带来的热能(约
20-50%
< br>),更主要的是绿地中的园林植物能通过蒸腾作用(植
物吸收辐射的
35-75%
,其余
5-40%
< br>透过叶片),吸收环境中的大量热能,降低
环境的温度,
同时释放大量的水分,
增加环境空气的湿度
(18-25%)<
/p>
,
对于夏季高
温干燥的北京地区,
绿地的这种作用,
可以大大增加人们生活的舒适度。
< br>1
公顷
的绿地,
在夏季
(典型的天气条件下),
可以从环境中吸收
8
1.8
兆焦耳的热量,
相当于
189<
/p>
台空调机全天工作的制冷效果。
北京市建成区的绿地,
每年通过蒸腾
作用释放
4.39
< br>亿吨水分,吸收
107,396
亿焦耳的热量。这在很大
程度上缓解了
城市的热岛效应,
改善了人居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
在严寒的冬季,
绿地对环境
温度的调节结果与炎热的夏季正相反,
即在冬季绿地的温度要比没有绿化
地面高
出
1℃左右。这是由于绿地中的树冠反射了部分地面辐射
,减少了绿地内部热量
的散失,而绿地又可以降低风速,进一步减少热量散失的缘故。<
/p>
(五)为何茂密林区降雹少
人们在生活中已逐渐认识到,
森林覆盖率大的地区雹灾较少。
那么,
为什么林区
的降雹次数要比无林地区少呢
?
众所周知,
冰雹常见于暖季,<
/p>
它是在旺盛的积雨云中孕育形成的。
形成积雨云的
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原因是夏季有强烈的空气对流作用。
林区下垫面的构造特性不同于无林地区。
林区的下垫面是茂密的森林,<
/p>
庞大的森
林生态系统有效地调节着林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p>
在炎热的夏季,
森林可以帮助降低气
温。
森林犹如一把庞大的“遮阳伞”,
在树
冠层的遮蔽下,
林地得到的太阳直接辐射很少,
地面增温也
很小。
同时,
林地含
水量多,
比较潮湿,
土壤的比热容大,
地面的增温也比旷
野要小。
夏季又是林木
蒸腾作用最旺盛的季节,
森林本身的蒸腾作用也消耗了大量的热量。
受林地热状
况和树木消耗热量的影响,
林区夏季气温总比毗邻旷野要低。
气
象观测表明,
夏
季林区日平均气温比旷野低
2-
3℃。林区空气热力上升作用弱,不易形成强烈的
局地
对流天气过程,
也就不易形成旺盛的积雨云。
所以,
林区冰雹比无林地区少。
(六)为何说“远处钟声清,何必问天公”
这条谚语的意思是:
远处的钟声听得很清晰,
短期内天
气是晴好的。
钟声在大气
里传播,
有时
听得很清晰,
有时却很微弱。
其原因是,
空气的成分与气流的方向
时时刻刻在变化。
晴天时,空气里的水汽、尘埃少,气层稳定,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损失少,加上空
气的流动,
如果与声波传播的方向一致,
传来的声音就显得特
别清晰。
相反,
在
天气转坏时,空气里
水汽增多,气层不稳定,辐合上升气流强,声波被反射、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