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结文言文《右溪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余年寄山水
686次浏览
2021年02月15日 18:2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狼牙山景区-

2021年2月15日发(作者:qq个性网)



元结文言文《右溪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右溪记》






唐代


:


元结






道州城 西百余步,


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


合营 溪。


水抵两岸,


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 悬激注;佳木异


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 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


为都邑之胜境,


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


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

< p>
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


形胜。为溪 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白话译文】






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 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


十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


(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


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


。清澈的溪


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 荡倾


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 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


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 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


(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 的


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


;我在溪水边走 来走


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

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


鲜花香草,来增益它 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


命名为“右溪”


。把 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作品赏析】






《右溪记》文笔简练,开头即以清 丽的语言,寥寥数笔,勾


勒出怪石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文章虽短,却用了多种表


达方式。写溪,突出其小;写石,突出其怪;写水,突出其湍急、


清激;写木竹,突出其“垂阴”


。正面写溪、写水,又通过写石、

写树竹从侧面烘托溪水。这一层重在描写。第二层写由小溪引起


的感慨,以议论为主 ,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


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 。写对小溪的修葺


和美化,用的是记叙手法,而命名和刻石的来由则用诠释说明的


方法。各种表达手法综合运用,达到了高度统一。






全文内 容可分成三个部分。从开头至“垂阴相荫”是第一部


分,描叙小溪的地理位置和周围景色 。从“此溪若在山野之上”


到“为之怅然”是第二部分,感叹小溪的位不适宜与受人冷落 。


从“乃疏凿芜秽”至结尾是第三部分,记叙小溪的疏整经过和命


名由来。这篇游记文字精练、文气流畅,但又不是一泻无余,而


是如文中那条因


“触石”



“洄悬激注”

的溪流一般,


迂回起伏。


文章开头交代小溪的地理位置,语 气冷静,笔调平实;接着细致


地描绘小溪周围的“怪石”


“佳木 ”


“异竹”等景色,赞誉之情包


含其中,令读者不胜向往,文气 渐起;正当作者设想这条清秀的


溪流若在山野,便可给隐逸之士带来愉悦;若在闹市,就 能成为


游览胜地时,作者笔调忽转: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小溪的


不为人知另作者


“为之怅然”



然而,


作者接着又记叙


“疏凿芜秽”


“植松与桂,兼之香草”的整治过程,小溪从此将告别寂寞凄清


的境遇,成为名胜之地,令人为之一振。文章短短百余字,却写


得一波三折、纡徐委曲,使其具有抑扬顿挫之美,而避免了直叙


的平淡无味。

< p>





《右溪记》一文的写景部分,尽管着墨无多,但作者抓住景


物的基本特征,既有 具体描绘,又传示空间布局整体性的和谐,


从而营造了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意境。


整个环境以小溪为中心物象,


兼以岸石、竹木,三者各具风姿、自成一趣 。作者写石,不写其


排列的错落有致,却突出其形状的“欹嵌盘曲”

,以其怪异造成幽


峭感,


以其不整齐与相抵的流水互为映衬 ,


化静为动。


作者写水,


不写其涓涓细 流,却突出水波冲击岩石的迂回激荡,使溪水富有


动势。描写竹树,不表现其枝繁叶茂, 却写其浓荫相叠,营造出


色彩光亮的幽暗感。作者把这些充满动感而又奇峭的景物融为一


体,赋予环境鲜明的特征:宁静而有生气,和美又觉幽渺。使自


然的清幽奇巧充分展现于峻洁清疏的文字之中。






此文又因作者感情的流注而别具韵 味。作者对右溪不仅作了


观赏性的描绘,还进一步为其久不为人重视的遭遇而慨叹不已。


此景无论置于山野或是都邑都会受到青睐,在这里却遭受冷遇。


作者以为与此景相称的人物当是“逸民退士”或清心静欲者,这


是作者对右溪美景特有的 体悟,它与上文的描写文字相辅相成,


突出景色清幽宁静的特征。与作者的慨叹相呼应的 ,是其自我形


象的出现。此景无人赏爱,唯独他怅然徘徊流连。这一略觉寂寞

< p>
而沉郁的意态,与环境气氛相应和,作者形象和客观景色融为一


体,构成一 幅透着淡淡的怅意而带有幽幽的美感的图画。






这篇文章的优美,还源于句式结构 和所写之景的有机结合。


文中写景皆为四字句,作者在组合语句时,采用一物一态的方式


描绘出一幅幅图景。石、水、竹木,分别以“欹嵌盘曲”


“洄悬 激


注”


“垂阴相荫”等节律明快的四言短句,使句式与景物的动 态动


势极为吻合,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作者元 结以右溪无人赏识、任使芜秽的遭际,抒发自己怀才


不遇的深沉慨叹,明显地流露出抑郁 不平之气。元结疏通右溪,


建造亭宇,


种上象征高洁的松桂和香 草,


这表现出他对美的追求,


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爱好天然的 性格。文章借右溪无人赏爱,


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前半部分集中写景,后半部分 偏重


议论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形神具备,是一篇

独立的游记。因此,


《右溪记》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而且也

< br>蕴含着作者鲜明的个性特征。






元结在《右溪记》中的感慨和不平 虽不及柳宗元山水游记所


流露的那样强烈,


但元结笔下的右溪泉 石,


与柳宗元


《永州八记》


中的钴姆小 丘、


小石城山,


实际运用的是同一种笔法。

高步瀛


《唐


宋文举要》甲编卷一引清吴先生的话说:


“次山放恣山水,实开子


厚先声,文字幽眇芳洁,亦能自成境趣。







扩展阅读:元结诗词目录






1.< /p>


漫歌八曲·大回中(作者:元结朝代:唐)






2.< /p>


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正(作者:元结朝代:唐)






3.< /p>


漫歌八曲·将船何处去二首(作者:元结朝代:唐)






4.< /p>


题孟中丞茅阁(作者:元结朝代:唐)






5.


二风 诗·乱风诗五篇·至伤(作者:元结朝代:唐)






6.


系乐 府十二首·贱士吟(作者:元结朝代:唐)






7.


别何员外(作者:元结朝代:唐)






8.


石宫四咏(作者:元结朝代:唐)






9.< /p>


二风诗·乱风诗五篇·至虐(作者:元结朝代:唐)






10.


石鱼湖上作(作者:元结朝代:唐)






11.


送 孟校书往南海


(一作别孟校书)


(作者:


元结朝代:


唐)






12.


漫 问相里黄州(作者:元结朝代:唐)






13.


漫 歌八曲·将牛何处去二首(作者:元结朝代:唐)






14.


系 乐府十二首·古遗叹(作者:元结朝代:唐)






15.


石 鱼湖上醉歌(作者:元结朝代:唐)






16.


补 乐歌十首·五茎(作者:元结朝代:唐)






17.


石 鱼湖上醉歌并序(作者:元结朝代:唐)






18.


漫 歌八曲·故城东(作者:元结朝代:唐)


狼牙山景区-


狼牙山景区-


狼牙山景区-


狼牙山景区-


狼牙山景区-


狼牙山景区-


狼牙山景区-


狼牙山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