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行: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

巡山小妖精
648次浏览
2021年02月15日 21:1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behave造句-

2021年2月15日发(作者:新来的女教师)


张中行: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











还是三 四年以前,


我写


《禅外说禅》


的时候,


有人告诉我,


台湾有个老人物南怀瑾,学兼儒道释,著作不少, 可以找来


看看。这善意我同意,可是因为懒而兼忙,



竟没有找来看。日前,以偶然的机会,得见他的据说是最重


要的著作


《论语别裁》




1990


年复旦大学出版社据第十八


版改排本,精装上下两册, 定价



26.80


元。


依旧习惯,


看到没见过的书,


总是急着翻开看看。


而一看就大吃一惊。——不只一惊,而是一而再,再而三。


全书近千 页,是用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



的格调写的,这我不想说什么, 因为论文也有如上饭桌,有


人爱吃甜的,有人爱吃辣的。单说惊,一,再,三,都来自< /p>


我略翻看的百页上下。不再往下看,恕我说句


< br>任性的话,是没有兴致再往下看。以下说一瞥的所见,或说


惊的来由。想分为三个 方面。












其一,这部书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完 成的,而意见却


还是五四前后极少数人圣道天经地义、反对打倒孔家店那一


路。孔家店应该不应该打倒,问题很



复杂。


化复杂为简单,


我觉得,


对于孔子的某言某行 ,


评价,


至少也要换用三副眼镜,


而所 见就未必一样。


举例说,“唯女


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论语< /p>


.




货》


)



戴上基本上脱离时代的心理学加社会学 的眼镜看,



见也许有是有非;戴上所谓历史主义的眼镜看,也 许竟看到


对的一面;戴上古为今用的眼镜看,不说它



错就太荒唐了。


可是南怀瑾则只戴一副歌颂的眼镜,

他在“再


版记言”里说:“孔子学说的可贵,毕竟是万古常新,永远颠


扑不破。”真是这样吗?以“天下有道则



礼乐征伐 自天子出”(《论语·季氏》


)


为例,明朝早年曾高升为


八股文的专用题,确是被看作“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


至于数百 年后,像我这惯于“攻乎异



端”的,就不这样看,而是认为根 本就没了这样的“有道”,因


为天子之流,如果有力征伐,他对内的权力就会大到无限,


其结果就必致为所欲为,多干坏事,而更


糟糕的是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他,


反而要歌颂。


孔子说“ 天


下有道”,


来由之一是幻想古比今好,


之二可能是从俗,


对于


天子之流,不能不歌颂。想不到南怀瑾 竟



不折不扣地接受了这样的圣道,


所 以主张尊王、


忠君、


孝亲、


等等。此外 ,人的思想总是成套的,所以他说,“由旧的文学


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什么功用



呢?”(2



)< /p>


这是为林琴南助威,反对白话。只是在这方面他


未能贯彻始终,因 为他这部大著是用白话写的。还是专说思


想,可惊的是半个世纪之后,用自己反对



的白话,宣扬几十年前少数遗老用文言宣扬的读经尊孔那一


套。












其二, 讲《论语》不能不牵涉到古事,专说小范围


的典籍,南怀瑾的看法,都是《古史辨》以前 ,流行的信而


好古那一路。借用桐城派的术语,是


< p>
只要义理、


辞章而不要考据。


例如他说:


“而孔子最大的重要


著作为《春秋》


。”(15


页)“当孔子写《易经·系传》的时候,


正是春秋时期动乱的时 候。



”(66


)


不错,这看法可以在旧说,如《史记·孔子世家》中


找到 根据。不过,可以找到根据是一回事,可信不可信是另


一回事。分辨可信与不可信,要有 理的



依据,


这依据是古事的实况。< /p>


专就


《春秋》



《易》


十翼说,


有关的实况很复杂,五四以来,考证的文章不少 ,只说我认


为可信的。春秋时代,各诸侯国都有史官,



掌管记录重要的史事


(


包括国外的

< p>
)


,这一点,连相信孔子作


春秋的孟子也承认,< /p>


《春秋》


是鲁史,


孔子没作过鲁国史官,


有什么权力,甚至有什么能力,作鲁国的


史书呢?至于《易》十翼,比如最重点的《系辞》


,无论看


思想还是看文风,都不可能是《孟子》以前的。我以为,讲


历史,史识当然很重要,但史 识要放在知识的



基础上,不如此就成为架空说,价值就很有限 了。关于古代


典籍的编著情况,南怀瑾的说法还有更使人惊讶的,那是:


“要研究中国文化,孔子所编的《礼记》


(




指小戴《礼记》


)


是 不能不看的。”(47



)


这也有根据 ,想是


《孔子世家》


的“乃叙书传礼记”,

如果是这样,


那就更可证,


为抬高孔子的地位,连汉人戴圣 编



的史实也视而不见了。












其三,更使人吃惊的是对《论语》原文的有些解释

< p>
(


指释文义,不是发挥义理


)

,真是前无古人。这古人主要指


汉人,马郑之流,笺注古书,虽然

< br>


不敢保百分之百正确,却严守语文规律,或说训诂规律,所

以绝大部分可信。


也可以包括宋人,


程朱之流。

< p>
看宇宙人生,


程朱有自己的一套,所以就是笺注古书,也

< br>


难免借机抖搂自己肚子里的,但对于这机,他们也没有扔开

语文规律的胆量。所以即如朱文公,讲《论语》


,成书,称


为“集注”,以表示没有数典忘祖之意。还可



以包括陆王之流 。陆更靠近禅宗,变理学为心学,但究竟出


身于儒,为温良恭俭让所缚,羡慕禅师的呵佛 骂祖而没敢说


呵圣骂贤,只说“六经皆我注脚”。其实,这


< /p>


说法只表现一种重修持的自信精神,至于真讲六经,他还是


不能不 规规矩矩,


比如“乾元亨利贞”的“贞”,


他总不会讲成贞


节的。南怀瑾则不然,而是不管语文规



律 ,自己高兴怎么讲就怎么讲,这就笺注的路数说,或只是


就胆量说,确是前无古人。评论 要有证据,以下举证。证据


太多,想只举三处,以一斑代替全豹。












一处,见第


34


35


页,是讲《学而》篇的“无友不

如己者”。这句,旧解都是“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意思欠


圆通,因为都这样想 ,就不



会有朋友一伦。不过意思圆通与否是一回事,某种说法 应如


何理解是另一回事,前一事软,后一事硬,二者不能兼顾,


即如孟子,也是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办



法处理,因为后 一事硬,不敢碰。南怀瑾不然,是碰硬的,


即把通“毋”的“无”解释为“没有”。因而 说:












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 ?是说不要看不起


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

< p>
(


案这一句费解


)


,下一 句是尊重人家。……“无友不如己者”,


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 你,……












以下还有如此解的证明:












那么,我如何来证明这个“无友不如己者”是这样解


释呢?很自然的 ,还是根据《论语》


。如果孔子把“无”字作动



(


案这句更费解:一,


《论



语》是弟子所记,非孔子手写;二,作“没有”解仍是动词


)< /p>



便不用这个“无”了。比如说,下面有的“毋意”、“毋我”等 等,


都是这个“毋”字。……过去一



千多年的解释都变成交情当中的势利


(


案如朱注说“友所以辅< /p>


仁”,不知这“势利”从何处来


)


,这怎 么通呢?












以下就 看看南怀瑾是怎么通的。通有二义:一是古


人的某一说法是否合理,合理为通,不合理为 不通;二是古


人的某一说法,后人有不同的理解,


< p>
合原意为通,不合原意为不通。以此来衡量南怀瑾的讲法,


前一种,牵涉意 见分歧,人各有见,难得一言定案;后一种


则可以一言定案,是必不通。理由不只一种。



第一,“无”作“没有”解,南怀瑾的语文方面的理由是,作 “不


要”解《论语》都用“毋”,这是否认古人用字经常任意通假的

情况。这里化面为点,只说《论



语》

,南怀瑾的作“不要”解都用“毋”,依逻辑是个全称肯定判


断,可惜他忘了,就在 同一书中,特称否定判断并不少,如


“无见小利”,“无为小人儒”之类,



也可以解为“没有”吗?第二,退一步,姑且承认可以解为“没

< p>
有”,照文言习惯,“无”与“友不如己者”是动宾结构,“友不如


己者” 是修饰语后置,全译是“



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意思仍是“ 所有朋友都是高于自己的”,


与原文并没有两样。


第三,


而南怀瑾则译成“不要


(


竟未译为‘没



')


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



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


简直不明白这译文是 由哪里飞来


的。第四,“无友不如己者”这一节,着重说君子要怎样,不

behave造句-


behave造句-


behave造句-


behave造句-


behave造句-


behave造句-


behave造句-


behave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