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假如没有灰尘》课件及教学反思【四篇】(精选)
扎拖波-
【篇一】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假如没有灰尘》课件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
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辨真
地看待事物。(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3、了解可闻所用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3、查
字词典,理解意思:勿、尘埃、拂拭、饱和、依附、湿漉漉、朝晖、
日晕、单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走进教室,连续地咳嗽,手在
空气中扇着,然后说;屋里有土可太不舒
服,
我向大家一定和我
一样都讨厌灰尘。
那假如没有灰尘是不是很好呢?今天我
们就来
学习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朗读课文,读完说说没有灰尘行不行?
2、边读边画出生字词,读一读体会在课文的意思。
3、出
示生字词指名带读:勿、尘埃、拂拭、饱和、依附、湿漉漉、朝晖、
日晕、单调。
三、依照提示,自学讨论
1、指名读阅读提示。
2、先默读思考:
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
用的。
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
1
p>
)灰尘的特点
(
2
)灰尘
的作用
(
3
)使用的说明方法
细小削弱阳光列数字、
做假设易吸收光波较长的其他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做
假设具吸湿性调节气候、气象万千做假设
教师巡回指导,特别是昆较大的小组,及时表扬合作好的小组。
四、全班交流,点拨指导
小组汇报时,要通过读表现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生评读。
五、小结感悟,延伸拓展
1、指名读3、4、5自然段最后
一句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们看成废物的东西都有其不容忽视的存在价值,要正确认识。
2、你还了解生活中那些被看成废物的东西,又怎样的价值?
3、交流课前查的资料:说说灰尘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篇二】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假如没有灰尘》课件
教材说明:
教材解析:
《假如没有灰尘》
是一篇层次分明、
条理清晰的说明文。
全文共
5
个自然段,
首段先从人们对灰尘通常的认识写
起,
指出灰尘的危害,
接着笔锋一转,
以问句
设疑,发人深思,导入下文。第
2
自然段简要介绍了灰尘的大小和主要来源。第
3
至
5
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详细说明了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尤其是第
5
自然段,
由
“灰尘大多
具有吸湿功能”
这一特性入手,
层层推进,
说明了灰尘的重要作用。
此外,
这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一个
共同特点,
都是先介绍灰尘的特点,
然
后再具体说明灰尘的作用,结尾都运用“假如没有灰尘”这样的句式,对其重要
作用加以
强调和总结。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
作者运
用了假设、
列数字、
对比等说明方法,
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
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选编这
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
的表达方法,
p>
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
形象地表达;
二是让
学生知道灰尘的特点和
作用,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
育。
生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比较丰富的生活
经验,
对于说明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
能
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把握主要内容。
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能够进行查找、
判
断和评析,在资料充实的基础上,能够进行简
单的运用,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
对于文本的整体条理性和写法能够有简单的发现,
但是在整合运用上还需要
进一步的指导。
对于事物
的两面性这一带有哲思性的问题,
能够结合实际有所体
悟,需要
通过例证感受。
教学目标:
1
p>
、读懂文本内容,理清课文层次,了解灰尘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2
p>
、了解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及表达效果,明白作者是怎样状物说理的。并
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文本训练,掌握表达顺序和说明方法。
3
p>
、体会事物具有两面性的特征,能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了解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判断和评
析主要说明方法,进行迁移表达训练。
教学难点:
尝试运用基本的说明方法体现事物特征。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拓展阅读资料。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一篇说明文,它
要为我们介绍一种我们熟悉的事物——
灰尘。但是,这篇课文的题目和《
鲸》《松鼠》《新型玻璃》不同,而是叫
作——
《假如没有灰尘
》
,
有什么特殊作用?一般人看到这个题目,
< br>都会说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假设法”的激趣作用,引读一二段。)
二、阅读课文,把握内容:
1
、自己
读读课文
3
到
6
自然段,看看文章介绍了灰尘的哪些特点和作用。
(学生自主读文,做批注。)
2
、交流反馈:
(
p>
1
)说说你的阅读收获。
灰尘很小,来源于土壤和岩石。
灰尘吸收光线的同时反射光线,让阳光变得柔和。
灰尘反
射光波较短的光,吸收光波较长的光,让天空看起来是蔚蓝的。
灰尘有吸湿功能,能凝结水气,让万物生存,形成万千气象。
(
p>
2
)大家这么快就找到了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说明作者写得很清楚,
都是
先写特点,后写作用。为什么?
(引导学生了解特点和作用之间的因果关系。)
既然这样,谁能用“因为……所以……”试着说一说呢?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明确内容及其关系。)
(
p>
3
)除了基本结构相似,这几段中还有什么相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