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意识

温柔似野鬼°
807次浏览
2021年02月16日 00:4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日值功曹-

2021年2月16日发(作者:豫剧花木兰从军)


浅析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思想意识的 一个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忧患意识传统。


不仅有孔子


“安不忘危,


存不忘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 哲学,还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


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的忧患情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怀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有识之士谱写了一


曲曲 壮烈的乐章。



忧患意识,向来是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 家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来源;而文人,在古代,也可以说是知


识分子,

从来都是各种组织团体的核心领导。


如果这两种因素碰撞在了一起,


那么就意味着他们所在的这个历史


阶段已经孕育出一种叫做“文化”的东西。因 此,在这偌大的宇宙洪荒中,纵然比中华文化更早更强大的理应不


少,

< br>但却多数不可幸免的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而我们,


因为 有着这样的精神以及核心得以延续自己的民族之根。



在不同的 历史时期中,


不同的地点甚至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


所有的文人 都有着同样敏感的心,


无论是昌平


盛世,还是动荡年代,无论是 游山玩水、还是征战沙场,他们都可以用独特而敏锐的视角传达出对于那个年代、


那个社 会的或悲哀或自豪或喜悦或感叹,这就是他们带给我们的忧患意识。


< br>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工整的句式,通俗的表述,并


因完全表达了将人民社会放在第一位把忧患意识放在第一位的主张思想而流传后世。文天 祥的宁死不屈,


“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直接将诗人内心白热化了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毫不保留的释放出来,也通过

< br>这样一个方式呼吁他人。



从周到清,封建社会历史悠久 ,诗歌的发展跌宕起伏,文人多命运多舛,但是他们因为有着对文字的执着,


心中都有着 同样的信念:


文学可以承载精神力量!


他们用文人天生的敏锐感 触身周事态变化,


预言或防范潜伏的


危机,于是他们用这样的方 式表达自己对这个国家的热爱;用这种精神呼唤君王的警醒;用这种力量拯救苍生,


改变 命运!这就是文人的强大,强大的忧患意识,非常人所能及。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幅对联集中反 映和表达了古代爱


国知识分子的忧患和参与意识。如左宗棠所云:


“身无半亩地,心忧天下”


。忧患意识的超前性又使他们的见解和

主张往往不被世人所理解和接受,在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和寂寞中抑郁地表达自己的远见。而当国 家


和民族处于所谓乱世、暗世,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就更加突出。面对悲惨的现世,他们 忧愤、痛苦,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不倦地奔走呼号,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救民族于水深 火热之中。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


而求索”


,表达 了他对楚国潜在的危机的忧虑,希望刷新政治挽救楚国的危亡。可以说,屈原的忧患意识是他成

< br>为一个伟大爱国主义者的思想前提。


司马迁的


“通古今之 变”




“求索”


“通变”



即不断探索富国强兵 的道路,


表现了古人忧患意识所能达到的一个不平凡的境界。



忧国即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忧患。曹植《薤露行》:“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愿得 展功勤,输力于明


君。”



周幽王时, 申侯勾结犬戎杀幽王于骊山,周土被占;而后犬戎又攻入洛阳,逐走襄王,于是产生了周大


夫来到镐京后感时伤旧的黍离之痛:“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迟迟,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


!




忧世之音、家国之思表达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民瘼,忧民之忧,表达了悲天悯人的 人文情怀;怀才不


遇,忧生之嗟,充满了岁月不居的无奈和功名未就的忧患。

< p>
“忧民”已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传统意识。它直


接影响了后世文人的思 想,


文学史上为民生而忧患的作品不胜枚举。


从屈原的


“长太息以掩泣兮,


哀民生之多艰”



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到白居易的“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都是发自肺腑 的忧民之叹。



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所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忧己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忧患个人身世、


发愤抒郁的作品随处可 见。东方朔在《答客难》中所说:“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


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



李白所说:“大 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悲士不遇、


壮志难酬便成为古代作家久写不衰的传统主题 ,


对此,


晚清刘鹗有一段很形象的概括:



《离骚》



1

日值功曹-


日值功曹-


日值功曹-


日值功曹-


日值功曹-


日值功曹-


日值功曹-


日值功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