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复习课外文言文翻译
易拉罐手工制作-
八下课外文言文翻译
1
、
《右溪记》原文及翻译
2
、齐田氏祖于庭,
3
、王曰:“寡人忧国爱民,
4
、饶州路大饥米价翔踊原文及翻译
5
、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原文及翻译
6
、石渠记
7
、业不知书,忠烈武勇
8
、游江
9
、范仲淹罢宴的翻译
10
、
《右溪记》原文及翻译
11
、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
12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
13
、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
14
、小石城山记
15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
16
、
观第五泄记
17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原文及翻译
18
、苏秦刺股的原文
+
翻译
19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原文及翻译:
20
、德佑初,江上报急,
1
p>
、
《右溪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
道州城西百余步
.
有小溪
.
南流数十步
.
合营溪
p>
.
水抵两岸
.
悉皆
怪石
.
攲嵌盘屈
.
不可名状
.
清流触石
.
洄悬激注
.
休木异竹
.<
/p>
垂阴相
荫
.
此溪
若在山野
.
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
/p>
在人间
.
则可为都邑之胜境
.
静者之林亭
.
而置州已来
.
无人赏爱
,
徘徊溪上
.
为之怅然
.
乃
疏凿芜秽
.
俾为亭宇
.
植松与桂
.
兼之香
草
.
以裨形胜
.
为溪在州右
.
遂命之曰右溪
.
刻铭石上
.
彰示来者
.
解读
:
右溪是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
.
这里石奇
泉清
.
草木葱郁
.
环境优美异常
.
但长期不为人所知
.
以致默默无闻
.
元结任道州刺史时<
/p>
对它进行了一番修葺
.
并刻石铭文
.
取名右溪
.
这篇精
美的散文着重描写了右溪的自然美景
.
并记叙了对它整修的经过
.
行文流畅
简洁
.
文笔隽永淡雅
.
风格纯真自然
p>
.
状物记事
.
层次
分明
.
仅仅用
140
< br>个字
.
就把右溪的自然情趣描绘得清清楚楚
.
译文
:
在道州城西边一百余步的地方
.
有一条
小溪
.
它向南流几十步远
.
汇入营溪
.
溪水两岸
.<
/p>
全都是怪石
.
它们倾斜嵌叠
.
回旋盘曲
.
姿态奇特
p>
.
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
.
< br>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
.
便激起冲天的浪花和股股洄流<
/p>
.
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
.
垂下荫
影相互掩映
.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
.
那是很适合隐士居住的
,
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
.
也可以成为市民游览的胜地
.
喜欢清
静者休憩的园林
.
可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
.
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
,
我在溪水边徘徊
.
为此惋惜
!
p>
于是进行疏导开通
.
清除掉杂乱的草木
p>
.
建造了亭阁
.
栽
上了松树
.
桂树
.
又种植了鲜花香草
.
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
< br>.
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西面
.
便
命名为
[
右溪
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
.
是为了让后来的人知道
< br>.
作者
:
元结
(719-772).
字次山
p>
.
河南鲁山
(
今河
南鲁山县
)
人
.
唐代文学家
.
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
天宝十二年
(753)
举进士<
/p>
.
曾任
山南西道节度参谋
.
水部员外郎
.
道州刺史等官
职
.
他同情人民疾苦
.
在道州任间
.
曾两度上书
.<
/p>
请求蠲免百姓租税
.
深受道州人民的
p>
爱戴
.
其诗文大部分都能反映政治现实和社
会矛盾
.
文风质朴
.
< br>清淡简洁
.
纯真自然
.
明人辑有
<
元次山集
>
.
注释
:
①道州
:
州名
.
唐时属江南西道
.
治所在今湖南省道
县
.
②营溪
:
河流名
.
发源于今湖南省宁远县南
.<
/p>
流经道县
.
北至零陵县西入
湘水
.
③攲
(q
í
)
嵌盘屈
:
倾斜嵌叠
.
曲折盘旋的样子
.
④休木
:
休
.
美好
.
⑤阴
:
树荫
.
荫
:
遮盖
.
⑥逸民退士
< br>:
退居山林的隐士
.
⑦人间
p>
:
与前
文
[
山野
对称
.
指有居民的地方
.
⑧静者
:
喜欢清静的人
.
⑨置州已来
:
成为州的治所以来
.
唐高祖武德四年
(621)
置营州
.
后改为道州
.
已
.
通
[
以
<
/p>
⑩香草
:
芬香的花草
.
2
、
【原文】
齐田氏祖于庭①,
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②,田氏视之,乃叹曰:
“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
生鱼鸟以
为之用。
”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③
,进曰:
“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
< br>智力而相制,
迭相食,
非相为而生之。
< br>人取可食者而食之,
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噆肤④,
虎
狼食肉,
非天本为蚊纳生人、
虎狼生肉者哉⑤?”
【注释】
①祖——为人送行。②雁——毕沅:
“
《说文》云:
‘雁,鹅也。
’此与鸿雁异。
”
< br>
③预于次——预,参预。次,中间。
④蚊蚋噆肤——蚋,音
ru
(锐)
,与蚊类似的昆虫,叮吸牲畜和人血,
ì叮咬后有奇痒。噆,音
z
ǎ
n
,叮咬。
⑤非——卢文弨:
“
‘非’疑当作‘岂’
。
”
【译文】
齐国的田氏在厅堂中为人饯行,来
吃饭的客人有千把人。座位中有人献上鱼和鹅,田氏看着这些菜,便叹道:
“天对于
p>
人类太丰厚了,
生殖五谷,
又生出鱼类和鸟
类供人食用。
”
客人们像回声一样附和他,
鲍氏的儿子只有十二岁,
也在座位中,
走上前说:
“事实并不像你所说的那样。天地万物与人共同生存,都是同类的生物。同类中没有贵贱之分,仅
仅以身体的大
小、智慧和力量互相宰制,依次互相吞食,并不是谁为谁而生存。人类获取
可以吃的东西去吃它,难道是上天本来为人而
生的?而且蚊子蚋虫叮咬人的皮肤,
老虎豺狼吃食人的骨肉,
难道是上天本来为蚊子蚋虫而生人、
为老虎豺狼而生肉的吗?”
3
、王曰:
“寡人忧国爱民,
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
?
也
。”王曰:“何谓
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
。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
?
也。”
p>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宣王说:
“寡人忧国忧民,
心底里就盼
望聘得贤士共治齐国。
”
王斗进一步说:
“臣以为大王忧国忧民远不如爱惜一尺绉纱。
”
宣王问道:<
/p>
“此话怎讲?”回答说:
“大王做帽子,不用身边的人而请能工巧
匠,原因何在?是因为他们手艺高超,会做帽
子。可是现在大王治理齐国,不问才德,非
亲不用,故我私下以为在大王心中,国家社稷不若一尺绉纱。
”
宣王顿悟,谢罪道:
“寡人于国有罪。
”于是,选拔五位贤士任职,齐国因而大治
4
、饶州路大饥米价翔踊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饶州路①大饥,米价翔踊
②,总管王都中③以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言于江浙行省,以为须粜④以下等价,民乃可得食,
未报,辄于下等减价十之二,使民就粜。行省怒其专擅,都中曰:“饶去杭几二千里,比⑤议定往还,非
半月不可。人七日
不食则死,安能忍死以待乎!”其民相与言曰:“公为我辈减米价,公
果得罪,我辈当鬻⑥妻子以代公偿。”行省方悟,都
中乃得免。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有改动
【注释】①路:元代行政区划单位。
②翔踊:物价飞涨。
③王都中:字符俞,元代官员,官至两任行省参知政事。
④
粜:卖出粮食。
⑤比:
#from
饶州路大饥米价翔踊等到
⑥鬻(
p>
y
ù)
:
卖。
p>
二、翻译:
饶
州路遭大饥荒,米价暴涨,总管王都中将官仓的米分定为三等价格,向江浙行省上言,认为必须按下等价出卖,百
姓
才能吃得上,还未得答复,就按下等价又减价十分之二,让百姓来买。行省对他擅作主
张的行为十分恼怒,王都中说:“饶
州距杭州差不多两千里,等到决定了再返回来,非半
个月的时间不可。可是人七天不吃东西就会死,怎么能够忍心看着百姓
饿死来等待呢!”
那里的百姓对他说:“您为我们减了米价,您真的因此获罪,我们就是卖了妻子儿女也要替您偿还。”行
省这时才省悟,王都中于是得以免罪。
三、点
评
: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5
、苏轼《灵璧张氏园
亭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天苍莽,行者倦厌。凡
八百里,始得灵璧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
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
浸,以为陂池
;
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
;
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
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 菇可以馈四方之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
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
世有显人,
自其伯父殿中君,
与其先人通判府君,
始家灵璧,
而为此园,
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
其后出仕于朝,
名闻一时。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
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中之百物,无已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
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
蹈其义、赴其
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
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
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
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
市朝之上<
/p>
;
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
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
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
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璧,鸡犬之声,
p>
幅巾杖履,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译文:
离开京
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
p>
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
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
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
起江湖的秀美;
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
精巧。园中
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
待来自远方的宾客。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
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
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
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
边修建
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余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
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
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
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
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
一样,
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
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处。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
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
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
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
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
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
< br>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 因此他们的子
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
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馀荫。
<
/p>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
,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归
老。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
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
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6
、石渠记
.[
原文
]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
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
流抵大
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
1)
,昌蒲被之,青鲜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
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
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
(2)
焉。风摇其巅,韵
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
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
(3)
而盈。惜
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
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
(ju
ā
< br>n)
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 br>注音:
:
(
1
< br>)泓(
h
ó
ng
)
(
2
)庥(
xi
ū)
(
3
)酾
(sh
ī
)
译文
<
/p>
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
就看见一个石渠,
在渠上有一座便桥。
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
它流淌时的声
音时大时小。
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
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
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
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
后像瀑布一
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
p>
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
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
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
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
辽远。
我
跟随柳州太守发现它的,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
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
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
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
年正月初八,从鷁渠到达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p>
7
、业不知书
,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代北苦寒,人多服
毡罽,业但挟纩露坐治军事,傍
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
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
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朔州
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
“汝
等各有父母
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
”众皆
感泣不肯去。
2012-02-20 15:52
网友采纳
杨业不懂得兵书,
为人忠烈勇武,<
/p>
很有智谋。
训练、
作战时,
和士兵同甘共苦。
讨代北方苦寒之地时,
别人大都使
用毛毯,
杨业只是裹着棉衣坐着处理军务,旁边也不设置火炉,侍从的人几乎冻僵了,但
是杨业神色轻松没有一点怕冷的表情。他
治理政事很简便,统治属下很有恩德,所以士兵
乐意为他效命。朔州战败时,他属下还有一百多人,杨业对他们说:
“你们
各自有自己的父母和妻子儿女,和我一起战死,没有好处啊,你们可以跑回去,禀报皇上。
”众人都感动哭泣不肯离开他。
8
、游江
【原文】
有茅屋,有棋声,
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
故也。
静坐许久,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又有苇洲,有耕犁,有饁
妇,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
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学者诚能八面玲
珑,千古文章之道
,不外于是,岂独画乎。
【注释】
修竹:茂密修长的竹子
乐: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感到快乐)
学者:做学问的人
诚:的确
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的思考或欣赏。
【翻译】
昨日游于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竹子数千株,竹林其间建有茅屋,隐隐有棋声和茶香从中
飘扬而出,心底为之暗暗高
兴。第二天路过前往拜访那户人家,看见琴、书、茶几、坐席
等一应用具都是一尘不染,泛发出一片豆绿的色彩,大约是
竹子的翠绿光芒映射到其上的
缘故。静静地坐了许久,从竹叶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见了青翠的山和宽阔的大江,江上
飘荡着帆船和鱼艇,又有一丛丛的芦苇洲,耕作着的人和前来送饭的妇女,还有两个在沙滩上嬉戏的小孩儿,狗
则谨慎地
立在岸旁,就像一个守护着的人。这简直就是小李将军的画中之意悬挂在竹枝和
竹叶间。从外面望里面,是一种感受;从
里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我认为,
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
外乎也是这样,
哪里只是画呢。
9
、范仲淹罢宴的翻译
原文
:
范
文正公守邠(
bin
)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办
酒,未举觞,见缞绖(
cui
die
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
ji
< br>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地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殓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 未具。公怃然(失
意的样子)
,即彻宴席,厚赒(救济)给之,
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译文:
范
仲淹镇守邠州时
,
闲暇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
宴
,
还没有开始举杯饮时
,<
/p>
看见数十个带孝的人正在
准备装殓之物
.
他马上派人去询问
,
原来是客居此处<
/p>
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
,
准备出殡葬在近郊
,
可是棺椁
等物尚未齐备
.
范仲淹很伤感
,
立即撤掉
了酒席
,
重
重地救济了他们
,
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
.
在座的
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的流下眼泪的
.
10<
/p>
、
《右溪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
道州城西百余步
.
< br>有小溪
.
南流数十步
.
合营溪
.
水抵两岸
.<
/p>
悉皆怪石
.
攲嵌盘屈
.
不可名状
.
清流触石
.
洄悬激注
.
休木异竹<
/p>
.
垂阴相
荫
.<
/p>
此溪若在山野
.
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p>
,
在人间
.
则可
为都邑之胜境
.
静者之林亭
.
而置州已来
.
无人赏爱
,
徘徊溪上
.
为之怅然
.
乃
疏凿芜秽
.
俾为亭宇
.
植松与桂
.
p>
兼之香草
.
以裨形胜
.
为溪在州右
.
遂命之曰右溪
.
刻铭石上
.
彰示来
者
.
解读
:
右溪是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
.
这里石奇
泉清
.
草木葱郁
.
环境优美异常
.
但长期不为人所知
.
以致默默无闻
.
元结任道州刺史时<
/p>
对它进行了一番修葺
.
并刻石铭文
.
取名右溪
.
这篇精
美的散文着重描写了右溪的自然美景
.
并记叙了对它整修的经过
.
行文流畅
简洁
.
文笔隽永淡雅
.
风格纯真自然
p>
.
状物记事
.
层次
分明
.
仅仅用
140
< br>个字
.
就把右溪的自然情趣描绘得清清楚楚
.
译文
:
在道州城西边一百余步的地方
.
有一条
小溪
.
它
向南流几十步远
.
汇入营溪
.
溪水两岸
p>
.
全都是怪石
.
它
们倾斜嵌叠
.
回旋盘曲
.
姿态奇特
.
不能够用语言
来
形容
.
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
.
便激起冲天的浪花
和股股洄流
.
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
.
垂下荫
影相互掩映
.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
.
那是很适
合隐士居住的
,
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
.
也可以成为
市民游览的胜地
.
喜欢清静者休憩的园
林
.
可是自从
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
/p>
.
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
爱
,
我在溪水边徘徊
.
为此
惋惜
!
于是进行疏导开通
.
清除掉杂乱的草木
.
建造了亭阁
< br>.
栽上了松树
.
桂树
.
又种植了鲜花香草
.
来
增益它优美的景致
.
因为溪水
在道州城
的西面
.
便命名为
[
< br>右溪
把这些文字刻在
石上
.
是为了让后来的人知道
.
11
、一、原文:
青
溪之跳珠溅雪
,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
色最奇。盖世间之色,
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
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
岚;比
之舍烟新柳则较浓,
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
温于玉,
滑于纨;
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二、
12
、一、原文:
< br>范仲淹二岁而孤,
母贫无靠,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
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
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
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二、翻译: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
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
着眼泪辞别母亲,离开家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不分昼夜地刻苦读书。五年中,他竟然不曾解开衣服好 好睡觉。夜里
有时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冷水洗脸。范仲淹常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每天直
到太阳偏西才开始吃饭。就这样,他领悟了《六
经》的要旨,又慷慨地立下了造福天下的
志向。他常常对自己说:“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3
、原文:初,范文正公贬
饶州,
朝
闻者为之缩颈。
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
往别
,
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大臣责之曰:
“君,
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
质
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
译文:
当初,范
文正公被贬到饶州,朝廷正纠治朋
党,
士大夫都不敢前去告别,
只有待制顾质独自抱
病在国都城门
(<
/p>
为范仲淹
)
饯行,大臣们责怪他说:
p>
“你,
是长者,
为什么要把自己搅进朋党里
面去?”
顾质说:“范先生是天下的贤人,我哪敢和他比,
如果
让我做了范先生的朋党,
那我感到太荣幸了。
”
听到的人都惭愧得缩脖子。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
而荫乔木,
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⑦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
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⑧其山川,道⑨其风俗之
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
之时也。夫宣⑩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