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叠音词的修辞功能及语用规律.
成功格言-
第
25
卷第
2
期
湖北师范学院学
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Nor mal University
(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
Vol .
25No . 2, 2005
汉语叠音词的修辞功能及语用规律
周成兰
(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广西桂林
510004
〔摘
要〕
汉语叠音词的修辞功能与其语用规律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互为存
在的关系
,
修辞功能影响其语用规律
,
语用规律
又彰显其修辞功能。主要形式叠音词
一般具有以下修辞功能
:,
伸张节奏增强韵律美
,
亲切轻松随意阴柔化
,
详尽细腻生动
形象化等统计以及对人们口语的观察分析
,
:
学作品和生活口语
,
创造
AA
者、重视
心理刻画者、〔关键词〕
;
〔中图分类号〕〔〕
A
〔文章编号〕
100924733(2005
无论从汉语语汇内部看
,
还是从汉语
语汇与其他语
言语汇比较的角度看
,
汉语叠音词
(
包括叠音数量短语
,
因数量短语的语法功能近于
词。下同
都是一个较大的很具特色的群体。叠音词之源可追溯到《诗经》的叠字
< br>,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
,
如今叠音词的数量增加了很多
,
使用
也更普遍。在研究这种
发展演变结果的原因过程中
,
我们发现了叠音词突出的语用规律
,
发现叠音词的修辞
功能和语用规律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
AA
、
ABB
、
AABB
、
ABAB
四种形式是叠音词的主要形式
,
贾彦
德先生说
:“
附加义涉及的面广、情况复杂又相当重要
, ……
古人在运用汉
语时早就意识到附加义的
存在和作用
,
因此在赋诗、写文章、辩论乃至日常交谈中
p>
历来是加以应用的。人们早就懂得用好附加义是一种重要的
[1]
修辞手段。
”
那么叠音词的修辞功能具体有哪些呢
?
我们有必要举出一些典型的语用实例
:
(1
排排坐
,
分果果。
(
儿歌
(2
在信息台里
,
每个接线小姐都有一个听起来腻腻的名字
,
< br>小燕子、宝贝、咪
咪、甜甜
……“
我姓王
,
叫我飘飘
’
嗲的。
(‘”
声音嗲《女记者卧底色情信息台
・
・
好
了。
・
・
一昼夜亲身体验空中做爱》
htt p://www.
sina . com. cn 2003
年
03
月
28
日
21:49
半岛晨报
(3
如果你愿意先看女的
,
好
,
那边就有三四个
,
大
请概其中一位刚接到家里寄来的一点钱
,
今天来请
・
・
同
< br>
(
茅盾《
伴。风景谈》
顶
(4
优待的虐待
,
是我在作客中常常受到
而顶
・
・
可
(
丰子恺
怕的。《家》
泼一担菜
,
一定要奇怪
,
昨夜晚
(5
见了三姑娘活泼
・
・
为什么那样没出息
,
不在火烛之下现一现那黑然而美的
(
冯文炳《
瓜子模样的面庞的呢
?
竹林的故事》
故本文所论限在这四种形式范围之内。
一、叠音词的修辞功能
传统的现代汉语著作一般把词义分为理性义
< br>(
又叫概念义
和色彩义两部<
/p>
分。语义学则把词义的两部分分别称之为基本义和附加义。贾彦德先生《汉语语义
学》认为
,
汉语义位附加义至少可分作四种
,
即
形象、情感、风格特点和理性意义附
加义
[1]
。修辞功能
,
顾名思义就是能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
明而生动有力的效能。
概括地说
,
叠音词的修辞功能包括了除基本义以外的表达功能
,
主要是附加义还包含
了语用意义。经过研究分析我们发现
,
人们使用叠音词除考虑词的基本义以外
,
还受
其独特的修辞功能影响
,
往往出于修辞的目的而使用。
[
收稿日期
]
2004
—
05
—
08
滴
(6
流水潺潺
,
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
/p>
・
・
的水点打在水上
,
浸在水当中的枝
条也冲击着查查作响。
(
郁达夫《
沉沦》
[
作者简介
]
周成兰
(1963
—
< br>
,
女
,
广西玉林人
,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
院讲
师。主要研究方向
:
现代汉语。<
/p>
・
78
・
示范围则使范围更明确。除大家普遍认同的
AA
式名词、量词、形容词
,
一
A
一
A
式和一
AA
式数量短语
(
实为
ABAB
和
ABB
式的特例
以及
AABB
式形容词等
是这样外
,
我们发现
AABB
式数词、名词
, AA
式动词、副词
,
ABB
式形容词
, ABAB
式动词、名词也有加强语势或强调
的附加义。如例
(10
的
“
两两三三
”
比
“
两三
”
多、例
(9
的
“
上上下下
”
比
“
上下<
/p>
”
所
指的范围更全面具体。例
(3
的
“
请请
”
和例
(11
p>
的
“
遮盖遮盖
”<
/p>
分别强调了
“
请
”
和
“
遮盖
”
的动作。例
(5 “
活泼泼
”
比
“
活泼
”
更活泼
;
例
(12
的
“
红紫红紫
”
有
“
很红紫
”
的意思。
(
二
伸张节
奏增强韵律美。陈望道先生说
:
叠字的
用意不外
“(
一
借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
;
或
(
二
p>
[4]
借声音的和谐张大语调的和谐。
”<
/p>
汉语是一种有着严
格声调的语言
,
单纯词中有叠音式的
,
合成词中语素选择有相对自由性
,
这
为语
流从音节组合方面取得更佳的效果创造了条件的奇葩。
,
, ,
而这种传统又构建了汉
语语音。叠音词因为音节的重复
叠加
,
语感上音节得以重复强化
,
伸张了节奏
,
强化
了韵律美
,
好比音乐表现上的重复叙述
,
给听众
更深刻悠长的内心感受。不同的重叠
形式表现了汉语不同的快慢节奏
,
犹如音乐节奏上有二分之一拍、四分之二拍、四
分之三
拍等多彩的表现形式。因此不管我们是默读还是诵读主要形式叠音词
,
都会
觉得朗朗上口
,
其内在的韵律都会在耳边
关于叠音词的附加义
,
以往学者对其中某词性的某形式叠音词有过论述
,
比较一
致的观点是
:
性质
叠音词重叠后变为状态形容词
,
具有了描写性。其他例如朱德
熙先
生指出
:“
定语和谓语位置上的单
音节形容词重叠式还往往带着爱抚、亲热的意
味。
”AA
p>
式动词
“
用在祈使
[2]
句里
,
可以使口气显得舒缓些。
p>
”
邢福义主编的《现代
萦绕
,
给我们一种较强的声音韵律美的享受
,
这是语言文字的声音
,
也是汉语特<
/p>
有的语音形象审美特质的体现。叠音词起源于诗经的叠字
,
历代说唱文学多用主要
形式叠音词
,
也都证明了其自身的韵律影响和强化了整首唱词的节律和旋律。如例
(8
因为几乎每句都巧妙使用了叠音词
,
所以歌词本身没配曲就有很明显优美的韵律
,
诵之感觉声音跌宕起伏
,
缓急有序
,
锤荡心田。
(
三
亲切轻松随意阴柔化。这体现了叠音词心理
< br>汉语》认为
:“
某些动词可以按
AA
式或
ABAB
式重叠
,
[3]
重叠后表示动量
,
有
‘
一下
’
或
‘
反复多次
’
的意思。
”
关于叠音词语用意义
,
陈望道先生在
《修辞学发凡》中从语音角度谈过叠字
(
主
要就是指叠音词
的修辞作用。纵观各家之说
,
以往大
家基本是从语法角度从各词类
入手对一些叠音词进行微观的论述
,
对叠音词语用意义的研究则更少。语言随社会
生活的发展而
发展
,
对叠音词更要用动态的眼光去关注和分析。我们站在宏
观的高
度
,
从语音、语义、语用三层面去研究
,
发现叠音词还有另外一些附加义尤其是心
理、情感方面的附加义以及语用意义尚未得到充
分揭示。综合叠音词的附加义和语
用意义
,
我们还发现叠音词在修辞功能上存在突出的共性
,
总的说
,
叠音词一般具有
以下几点修辞功能
:
(
一
加强语势强调理性义。这和反复修辞格有异
< br>和风格特点的附加义如
:
例
(1
中的儿童习惯用语
“
排排、果果
”
以及例
(2
中女
性
叠音名字都给人
“
亲切、轻松、阴柔
”
感。例
(3
并非朱德熙所说的祈使句
,
但
“
请请
”
也带上了<
/p>
“
亲切、轻松、随意非正式
”
的附加义
,
若换成
“<
/p>
请
”,
这附加义也就没有了。
同理
,
例
(4
的
“
常常
”
换作
“
常
”
或
“
p>
经常
”, “
顶顶
”
换成
“
顶
”
或
“
非常
”<
/p>
、
“
很
”, <
/p>
其原来的亲
切舒缓的语气和感情就荡然无存了
,
和丰子恺原文的亲切中和基调及语言风格也不
再那么协调。例
(8
是当代著名词作家阎肃的一首歌词
,
作者的最用心之处正是几乎
每一句都用了一个恰当的叠音词以创造一种亲切温柔、舒缓缠
绵又充满浓烈情感的
氛围
,
从而把对
亲人、爱人的深切思念和关爱之情宣泄得淋漓尽致。例
(11
的
“
遮盖
遮盖
”
有轻松随意的含义。其他各例叠音词
,
我们只要认真分析
,
特别是结合语境细
细体会
,
就不难发现它们也有与前面例子相同或相似的附加
曲同工之处。叠音词基本义表程度、性状则加深程度、性状
,
表示动作则强调
动作
,
表示量则增加量
(
个别词如
“
一点点
”
表示少
,
重叠后也是加强语势
,
表示更小
,
表
・
79
・
义
,
而且都给人以阴柔感。只有少数
贬义或表示不喜欢、厌恶感情的叠音词
,
如
< br>:“
恶狠狠、疯疯癫癫、悲悲惨惨、粘粘糊糊
”,
p>
虽没有
“
亲切轻松化
”
修辞功能但仍
具有
“
随意
”
或
“
阴柔化
”
修辞功能。
(
四
详尽细腻生动形象化。叠音词一般有比较明
事物形态的描写性较弱较隐蔽
,
但会有心理状态的描写性
,
明显具有以上所述的
修辞功能。
二、主要形式叠音词的语用规律
叠音词的使用情况不仅与其本身的修辞功能密切相关
,
而且和使用者的性
别、年龄、性格、心理、文风等
,
以及和文体、语境、社会时尚等密切相关
,
存在一
些比较突出的特点和规律。经过统计分析研究
,
我们归纳出如下几条叠音词的语用
规律
:
(
一
< br>文本体裁方面的特点
:
第一
,
应用文中的公文、
显的感情色彩
,
在具体语境中使用叠音词
,
因为语素或字的重复叠加
,
话语表达
能更加详尽形象
,
特别是容易使人产生形象或文化背景的联想
,
词语本身的意义和内
涵因此得到了扩展和生发
,
与其关联的话语意义也变得更加丰富、更有魅力
,
这种语
用
义甚至还会因为读者或听者在文化、语言理解力、想象力和人生体验等方面的不
同而产生
个体差异。如例
(9 , “
上上下下
”
表示从老太太到佣人凤萧等人
,
即
姜家的男
女老少都不把七巧放在眼里。读者此时容易联想到各人物的性格特点、平时对七
巧
的言行态度等等。这样的修辞作用精巧而内敛
,
读者起码必须看过小说中这句话出
现之前的部分才能更好地想象。如果换成
“
上下
”
其所
指就没那么全面细致
,
读者可
能只想
到从上到下的辈份、等级。
,
点。
AA
式
:
①名词
:
、
;
②动词
:
摇摇、走走、想想、
p>
;
③形容词
:
甜
甜、轻轻、
慢慢、真真、深深
;
④副
词
:
往往、足足、刚刚、时时、渐渐、仅仅、单单、统统
;
⑤量词
:
本本、
个个、朵朵、张张、次次、回回。
ABB
< br>式
:
①形容词
:
金灿灿、乱纷纷、冷清清、白茫茫、喜
经济、法律文书
,
自然科学论著
,
议论性的话语、文本
等不用或少用主要形式叠
音词。例如据统计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共
2718
个
字
,
没有使
用一个叠音词。这是因为
主要形式叠音词具有修辞审美功能
,
有明显的主观感情色
彩
, , ,
且存在一。而这
,
都要求语言表达客观朴实得体
,
公文
、经济、法律等文书还
要求用语严肃简洁准确
,
所以不适用叠音词
;
同样
,
这些词也不太适合于以逻辑为
重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法的其他文章。第二
,
文学作品常用主要形式叠音词
,
其中
以叙
述、抒情为主的作品尤其多用
,
即使是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体
[5]
现出这个规律。如鲁迅以议论为主的《灯下漫笔》共
孜孜、胖墩墩、硬邦邦
;
②数量短语
:
一个个、一滴滴、一粒粒、一棵棵、一阵
阵、一次次。
AABB
式
:
p>
①形容词
:
空空荡荡、清清亮亮、甜甜蜜蜜
、热热闹闹、高
高兴兴、团团圆圆
;
②动词
:
转转弯弯、吃吃力力、牵牵挂挂、飘飘漾漾、哭哭笑<
/p>
笑、唱唱跳跳、打打闹闹、来来回回
;
③名词
:
家家户户、村村寨寨、男男女女、里
< br>里外外
;
④数词
:
三三两两、三三五五、
(
熟语
“
七七八八
”
表示
“
差不多、基本上
”,
是
特例
。
ABAB
式
:
①动词
:
研究研究、考虑考虑、锻
炼锻炼、溜达溜达、琢磨琢磨、
品尝品尝、欣赏欣赏、观摩观摩
;
②
形容词
:
雪白雪白、鲜红鲜红、香脆香脆、嫩白
嫩白、水灵水灵、翠绿翠绿、鲜亮鲜亮
;
③数量短语
:
一条一条、一片一片、一天一
天、一
张一张、一勺一勺。
值得注意的是
,
从以上论述可看出
,
叠音词都有修辞
功能而非描写性叠音词才具
有修辞功能。描写性叠音词是指能表现事物的形象
(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
形象
和状态的叠音词。修辞功能和描写性是领属关系。描写性只是叠音词修辞功
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
描写性和以上所
述的具体的四点修辞功能分别是交叉关系而非
重叠关系。陈望道先生论述叠字的用意曾举
了
“
随随便便、许许多多、几几何何、
不不少少、
(
杭州话
、写写意意
(
上海话
、吃吃力力、客客气气、高高兴兴、大大
方方、转转弯弯
”
等口语例子
,
其中便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等。
ABAB
< br>式其他动词
如
“
研究研究、遮盖
遮盖、锻炼锻炼
”
与
AABB
式
“
吃吃力力、转转弯弯
”
同理
,
即使
对
3955
个个字
,
只用了七次主要形式叠音词
,
而他那具有
[6]
< br>浓烈抒情色彩的《秋夜》总共才
1016
个字也用了七<
/p>
次
,
两篇作品的叠音词使用率相差甚远。翻开张爱玲的
[7]
作品更是随处可见叠音词
,
但象《
“
嘎
?
”?
》这样明显
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却用得很少。叠音词具有加强语势强调理性义、亲切轻松随
意阴柔化、伸张节奏增强韵律
美、生动形象详尽细腻化等修辞功能
,
这正符合有审
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的需要。它能使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
思想内容表达得
更加细致深入而全面
,
同时也留给读者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前面所举的十四个
例句
,
都因叠音词的使用
,
语句更加生动形象细腻精彩。文学作品中历代的诗词曲等
韵文使用形式叠音
词比较多比较突出
,
如
:
汤显祖《牡丹亭
・
寻梦》有
“
这般花花草
草由人恋
,
生生死死随人愿
,
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
”
第三
,
关于语体方面的特点
,
陈望
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初版于
1932
年
p>
,
当时他说
AABB
< br>式
“
叠字由于在口语中用
得很多
,
因此在现代的文艺作品中也出现得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