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九上课外古诗词原文及诗意
音乐评论-
九上课外古诗
月夜忆舍弟
[
唐
]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
不避,况乃未休兵。
【译文】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
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
远方兄弟,望月怀思,
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
何处
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p>
【解析】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
连想要写卦信
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
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
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
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
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
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
首尾照应,承转圆熟
,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练习】
1
、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
< br>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 容
置疑。
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
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
突出了对故乡
的浓浓思念。
2
、结合全诗,请指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p>
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
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本题不能作简单
化的回答,要顾及全
诗)
3
、用自己的话说说“有弟皆
分散,无家问死生”的意思。
由于战乱,致使我们弟兄分散在
各地,连消息都极难得到:家已不存,兄弟彼此之间都不知道是死是生。
4
、
“月是故乡明”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不知曾被多
少人用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请问:故乡的月亮真比外面看
到的更亮吗?你是怎么理解这句
诗的?
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总是格外的明亮。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了对亲人们的悠悠深情。
5
、这首诗里,除了诗人思念弟弟、思念故乡的感情之外,你还体会到什
么?
关注国家和平,希望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长沙过贾谊宅
【作者】刘长卿
【朝代】唐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
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
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
译文】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
缓缓斜倾。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
你不知因
何天涯飘零?
【主题】这是
一首怀古诗。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
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
【练习】
1
、本诗颌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4
分)
颔联通过对“人去后”
、
“日斜时”的“秋草”
、
“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
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
寥的氛围(
2
分)
,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
1
分)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1
分)
。
2
、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4
分)
本
诗借古伤今,
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
表现了作者对自身迁谪命运
的无限感伤和对强加于身的不合理现实的强
烈控诉。
诗歌前四句
借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和对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描写,
寄寓了诗人对迁谪命运的悲叹
;
后四句表面上写贾谊的见疏,
实际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
今皇上,
借对贾谊命运的悲慨、
哀怜表达诗人对
自身命运的哀婉喟和对现实的讽刺。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
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第
1
页
共
7
页
云横
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主题】
诗中表达了诗人为国除弊的决心和横遭贬谪的悲愤。
【练习】
1
.描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一句所展现的情景,并且自选一个角度赏
析这个句子。
答:巍巍秦岭云海茫茫,身家何处是归宿?皑皑
白雪拥堵蓝关,马儿都裹步不前。
< br>这句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为国除弊却横遭贬谪的一腔悲愤之情。
2
.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为国除弊的决心。
3
、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
、
“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世人
命运的急剧变化。
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朝奏”而“夕贬”
,处罚何其迅急!一贬就贬到“八千”里以外,处罚又何其严厉!
那么“九重天”虽高
而不明,也就意在言外了。被贬的原因是“欲为圣明除弊事”
,其刚正不屈的风骨宛然如见。也难掩其委屈悲
愤之情。
商山早行·温庭筠
<
/p>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
梦,凫雁满回塘。
【主题】见练习
1
【练习】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中表达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2
.词中哪些词语体现了“早”字?
答:晨起、鸡声、月、人迹、霜、照
等词语均体现了“早行”之“早”
。
3
.请用你的语言描绘一下诗中划线句子所展现的美丽画面。<
/p>
答: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
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槲叶洒满山路,栀子花明灭
于驿站外。
4
.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
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
“鸡声茅店
月,
人迹板桥霜。
”历来脍炙人口,
请选一个角度鉴赏。
答: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
6
种景物,鸡声、茅店、明月、行人足迹、板桥、秋霜,勾勒出清晨的山林寂
静凄
清的画面。同时由景生情,抒发了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5
.诗歌尾联说“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p>
,你认为诗人为什么会想起梦中的情景?
答:杜陵梦即诗人的思乡之梦。梦中家乡的池塘里有无数的水禽在嬉戏,而诗人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
/p>
在山路上奔波。
梦中熟悉而温馨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中寂静凄清的景
色形成鲜明对比,
更加衬托出诗人心中浓浓
的思乡之情。也与“
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为补充。
咸阳城东楼
【作者】许浑
【朝代】唐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
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
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
,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
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
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赏析】诗人首联扣题,抒情
写景。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
像长江中的
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颔联写晚眺远景,对自然景物
< br>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
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
“
风为雨头”
,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
事件发生前的紧张
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
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
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
,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一个“流”字,
第
2
页
共
7
页
则暗
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
蓄,令人伤感。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 自然之
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练习】
1
、根据《咸阳城东楼》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2
、简要赏析《咸阳城东楼》颈联的表达效果。
<
/p>
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或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分析也可)
;
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
黄叶满林,
唯有鸟蝉
不识兴亡,
依然如故
(或:
今昔对比)
沧桑的世事,
把诗人的愁怨从
“万里”
推向
“千古”
,
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或“引发诗人的思古幽情”
)
3
、分析“一上高楼万里愁”的“愁”含义和
作用。
愁,思乡,怀古。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
文情感的抒发)
< br>。
4
、
《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
,试从内容角度赏析。
“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
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全句
只有寥寥七个字,
十分形
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情景,
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作者
准确地抓住了暴雨到
来前狂风满楼的自然界变化特点。
但是作者
并不仅仅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
而是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
唐皇
朝
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社会也到了大变动的前夕。这种社会大变动的征
兆,已经反映得极为明
显。也是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所以作者才写出这个
概括性极强又十分形象的诗句。由于自然界
的变化与社会的大变动具有某些共性特点,<
/p>
所以这种比喻的含义就比较容易理解,
它的引申意义被后人在许多
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
5
、许浑的咸阳城东楼。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
本诗开篇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
面则交代因何而愁用云日风雨
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
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达到了情景交融的
艺术效果.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主题】抒写离别之恨和相思之苦,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执着追求。
【练习】
1
.赏析第二联的手法及含义。
p>
诗人巧用谐音和比喻,
“丝”字与“思”谐音,以烛泪喻相思之泪,
形象地表述了心中的思恋之情,表达对爱
情的忠贞不渝和执着追求。
(现在我们常用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p>
”
这两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
2.
人们认为“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运用了
借景抒情的手法,你是如何理解的?
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
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表现了诗人无穷的怅惘和
惋惜
。
3.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
为探看”一句运用传说,有何用意?
以仙女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
p>
作对方居处的象征,而已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
变“相见时难”
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
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行香子·树绕村庄
宋代: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
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译文】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
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
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
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
第
3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