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反思

温柔似野鬼°
544次浏览
2021年02月16日 04:5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肃然起敬的近义词-

2021年2月16日发(作者:长假首日设计周)


关于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反思



课堂预设是指教学 预设与设计,


是课前进行有目的、


有计划的设

< br>想与安排。


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


是指在师生 和生生之间


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


新情况。


如果能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将会 成为课堂的精彩之举,


处理不好,则反映出教师的应变能力、教学机智有所欠缺,给课堂 留


下缺憾。下面我就课堂中的几个有关预设与生成的小片段与大家分

享:



片段一:



在讲《杠杆》这节内容时,我用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进行导课:



“如果给我一个支点,


一根足


够长的硬 棒,


我就能撬动整个地


球。




话音刚落,


就听王煜在下面

< br>嚷嚷:


“吹牛!


到哪儿去找那么长


的硬棒?”



“难道你没听出是‘如果’吗?”


(我的语气里明显带有不满的情绪。



< p>
“那也撬不动!


”王煜继续嚷嚷,但就是说不出理由。


阿基米德,


那可是两千年前伟大的科学家,


一个毛头小孩竟然也


敢和他


PK

?为了给王煜一个下马威,我就顺势而为:



“同学们,下


去之后,


我们大家都来想办法证明一下,


阿基米德和王煜谁的观点成


立。




课后,


我首先开始进行验证,


没想到证 明结果出人意料——阿基


米德的豪言壮语虽然在理论上成立,


但 在实际中却不能成立。


原因有


以下几点:



第一,需要一根长得难以想象的杠杆。


地球的质量为


6


×


10


24



克,设阿基米德的身体质量为


60kg


,两者之比是


10


23


1


。如果阿基


米德所用的杠杆阻 力臂长


1


米,


,


则动力臂需长


10


23


< p>
,


这样长的杠杆


长度大约等于

10


7


光年(


< br>光年指


光在一年里走过的路程,




365


×


24

×


3600


×


3.0


×


10


8


m = 9.46


×


10


15



)!而银河系的直径大约只有十


万光年,杠杆长度大 约为银河系直径的一百倍,是无法找到的!


(就


算找到了,


阿基米德用一辈子的时间从杠杆的始端也走不到杠杆的末


端。)



第二,


找不到合适的支点。宇宙间的天体 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所


以无法找到一个相对不动的支点。



第三,


即使上面两个条件能够办到,


阿基米 德也撬不动地球。省


力的机械必然费距离,按照以上第一点的假设,把地球举起


1


毫米,


阿基米德必须在杠杆的动力臂一端,< /p>


按下长约


10


20


米长的一条弧。按


照一秒钟按下一米的速度计算,需要


3.1 7


×


10


12


年的时间。谁的寿命


能有这么长呢?就算阿基米德一辈子都在按杠杆,

< br>用接近光速的速度


奔跑


(大约需要一万年)



也不会把地球举起头发丝粗细的一段距离!



反思:


我们在教育学生时经常鼓励学生不要迷信权威,


要敢于向


权威挑战,


可是事实上我们自身的思想无形 之中却在受权威思想的束


缚,


在授课过程中,

< br>如果只是在将别人的研究成果在头脑中不断进行


复制,


然 后再不断


“粘贴”


给学生,


那么老师和 学生都成了知识的


“搬


运工”


,缺乏质 疑精神、求异精神。这样的课堂就像一潭死水,没有


半点涟漪,永远不会有创新精神的诞 生!事实证明: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常常会提出独到的见解或新鲜的问题,


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给课


堂增添异彩


;


有时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甚至优于教师预先设想的


方案。


每当课堂上有求异精神的火花闪烁时,


教师千万不能因 为自己


知识的有限而避而不谈,


一定要抓住这难能可贵的机会,


师生之间及


时进行互动。


如果课堂应变 措施特别得当,


教学效果就会超出预先设


定的目标,引起学生的 共鸣。



片段二:


< br>在讲


《功》这节内容时,我计划用做功的多少来引入功的计算公

< br>式——


w=Fs


(功等于力乘以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


,


于是举了这


样一个例子:




“同学们,下面老师要布置三种劳动任务— —第一种,把重为


50


牛顿的砖从一楼搬到二楼;第二种,把重 为


50


牛顿的砖从一楼搬到


三楼;第三 种,把重为


80


牛顿的砖从一楼搬到三楼。请问


:


你选择哪


一种?”


(这样设 计的意图在于让学生明白做功有多少,


而且做功的多


少应该和力 以及距离有关。老师期待的答案不言而喻,当然为第一


种。


)< /p>



没想到张青万同学的回答却让我大跌眼镜。

下面就是我和他一段


有趣的对话——


生:


“老师,我选择第二种。




第二种任务做功的多少介乎于第一

肃然起敬的近义词-


肃然起敬的近义词-


肃然起敬的近义词-


肃然起敬的近义词-


肃然起敬的近义词-


肃然起敬的近义词-


肃然起敬的近义词-


肃然起敬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