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名言警句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藏龙小学
熊细桂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
推进,
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
课堂
< br>是开放的,
教学是生成的,
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
堂中“动态实施”的过
程。
从“预设”到“生成”是课堂教学理
念的嬗变与超越,
“预设”是预测和设
计,
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
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
“生成”是生长
和建构,
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中,<
/p>
以及在师生对话互动中产生的超出
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
情况。
“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
课堂
教学是师生、
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
强调课堂
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是说让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
,
而是要求必须认真备课、精心
预设;
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
确定
以学定教
的原则;
要把工夫花在钻研教
材
上、
花在推测学生的“可能”上、
花
在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上、
花在如何应对
可能出现的情况而采
取应变策略上,
做到调控课堂,
使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
p>
发展的方向推进。
一些教师认为,
“生成”
不能“预设”,
课堂应让“教”围着
“学”转,
“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案例表明:
预设的课堂在动态生成中丰盈、
在
动态生成中升华,
预设与生成必定在弹性设计中契
合。
“预设”是“生成”的基
础,
“生
成”是“预设”的提高,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预设与生成作为一
对矛盾
统一体,是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两者<
/p>
是不能分开的。
只有将预设和生成结合在一起,
< br>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的
言语,
才能充满智慧的火
花,
才能充满数学课所具有的生命的气息与情趣。
布卢
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
< br>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但如果某节课从头到尾都是非预设下的生成,
p>
要
么是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造成的,要么也有可能是教师对课研究得
不深入造成
的。
我认为一节课它体现的生成应该更多的是教师预
设下的生成。
熟悉教材、
了
解学生,<
/p>
再加上一定的教学机智,
这是处理好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关系的保证
。
生
成,因预设而精彩,
只有教师对课堂上这些生成性因素进行巧妙把握,才能在
课堂教学中形成动
态的生成过程,
才能提升了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
才能使我们<
/p>
的课堂充满活力,
也才能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释放。
“预设”和“生成”这两
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中。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静态预设”的
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
程。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
体现和发展。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
能使课堂变得更精彩。那么,教师如
何在课前精心预设,课上有效生成呢?
一、充分预设,因势利导。
“预设”经常被人认为给学生挖一个陷讲,
等着孩子往里跳,
框住了学生的思
维,
其实这是对预设的一种误解。
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
哪有课堂
上的
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
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
哪有课堂上的游
刃有余。
所
以如何准确地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
低而是提高了,
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
并摸清学生的学
习特点和难点,
做到课前有充分的准备。
那么,
课堂上的意外生成就能巧妙的引
导与利用。
预设才
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
动
的机会,
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立体式互动中促
使师生同成长
共发展。因此,一堂好课,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艺,循循善诱
地与
学生互动,
生成具有活力的教学过程,
也需要教师未雨稠缪,
精心设计每一个环
节,在上课之前就
成竹在胸。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
有针对性,
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
预测“学情”,
建
构弹性教学方
案、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
点。
1
、全面分析学情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
学
情分析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
它包括分析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
< br>学生原有知识与经
验等等,其核心是建立学生数学学习的平台。
< br>这个平台是教与学的起点,创建这个平台,是
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怎样的教和怎样
的学。
因此,
教师备课时不仅仅要钻研教材,
< br>了解课程
标准,
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
尽可能多地分析学生、
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
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我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内容时,首先分析我所任教的
< br>这个班级的学生,
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所必需的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是否已
掌握或部
分掌握了教学目标?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那些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拨?通过
调查研究,
得出我班学生不仅拥有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相关知识技能,
而且在前面的“小数乘
法”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学习中,
p>
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探究经验,
初步体验了数学
的转化思想方法,
这为学生自主探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提供了主动探究的
条件。于是,课的一开始,我通过情境引出两道除法计算,
第
1
题是小数除以整数,陈老师
用
p>
7.2
元钱在超市里去买了
9
本练习本,
你知道每本练习本多少钱吗?
7.2?<
/p>
=
0.8
(元)
,
学
生已具备相应的算法。第
2
题是小数除以小数,现在商品特价,每本练习本的价格为
0.6
元,
那么
7.2
元可
以买几本这样的练习本?
7.2?.6
=?,
< br>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无法直接解决问
题,
形成新旧知识的对
比,
怎么办?刺激了学生在大脑中梳理,
可以借助哪些学过的知
识来
解决新问题,
激发学生对新问题产生探究的欲望。
正因为我在教学前调查了学生的知识和能
力基础,所以,
我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地进行计算法
则的
讲解,
而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到让学生运用数学转化思想,
自主探
究计算方法上,
有的放
矢地设计教学过程。
给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的平台,
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教学的起点,
也是走向
教学生成的起点。
2
、建构弹性教学方案
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
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
/p>
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
从生成与建
构的实际需要
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
”,
设计弹性方案,
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
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
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
不仅要有知识目标,
更重要的是<
/p>
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
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
它包括学习情境的预设,
< br>要针对各知识点,
预设
学生相关活动过程,提供学生自主
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要
预设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与困惑,
教师应如何点拨引导及应对措施等。
在此基础上
形
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3
.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
教材<
/p>
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学生生活经验、
教师
的教学经验、
教具学具的开发也是一种
资源;
< br>学生间的学习差异,
师生间的交流启发,
乃至学生在课堂
中出现的错误也
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但这种开发和利用又依赖
于原有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
性。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
富的课程资源。要善于
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
非文本性课程资源,
为学生的发展
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从
而优化预设,为生成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