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复习题汇总

余年寄山水
835次浏览
2021年02月16日 06: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岳奇峰-

2021年2月16日发(作者:无锡办证)



填空题



1、明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



小说









2


、元末明初作家



罗贯中




在 数百年群众创作的基础上,


依据陈寿




三国志》




裴松之



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了《三国演义》




3


、现存的《三 国演义》的最早刻本是明嘉靖壬午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最流行


的版本是清康熙年间



毛纶、毛宗岗






的修订本。



4



《三国演义》的叙述方式是



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



,思想倾向是



拥刘贬曹










5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是史书和民间传说的结合。



6


、清代学者章学诚评价《三国演义》说:


“七分实 事,三分虚构。




7



《三国演义》在语言上的特点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出自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


序》



8


、清代对《三国演义》点评颇有见解的是毛宗岗。



9




<<___


三国演义


__>>

< br>是我国第一部最优秀的章回体历史小说。



10


、我国古代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为《



三国演义






11


、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为



章回体



体,以小说《



三国演义




》的出现为成熟标


志。是在宋元



讲史



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2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


与《隋唐两朝志传 》


是明代较早的两部隋唐系统的历史演义小说。



13


、现传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是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一书。


《水浒传》的作


者,根据现存最早刊本及有关记载,通常认为是 施耐庵和罗贯中。



14


< p>
《水浒传》


(七十回本)系金圣叹用百回繁本作底本的修改删节本



15


、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展示了《 水浒传》的原始面貌。



16



《水浒传》版本可分为繁本和简本两大系统。



17



《水浒传》先写高俅发迹是说明“乱自上作”




18


、中国古代第 一部英雄传奇小说为《水浒传






19< /p>




腰斩



《水浒传》的清代文人为金圣叹。



20< /p>



《水浒传》中绰号


< br>及时雨



的是指宋江,



花和尚



是指鲁智深,



行者



是指武松,



豹子



< br>是指林冲





黑旋风



是指李逵。



21



《水浒传》的版本从文字的详略、描写 的细密来看,分为繁本



系统和简本



系统。



22


、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神魔小说为《



西游记》




23


.明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是





西游记















24


、现知最早的《西游记》刊本为明万历二十年(


1592


)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


游记》< /p>




25



明中叶继


《西游记》


之后出现的影响最大的 神魔小说,


是写武王伐纣故事的


《封神演义




作者是许仲琳。

< p>


26


、我国古代四大小说名著中最具童话色彩的 小说为《西游记




,作者为吴承恩。



27


、长篇小说《西游记》共有


100


章回




< br>28


、现知最早的《西游记》刊本为明万历二十年(


15 92


)金陵世德堂《


___


新刻出像官 板大


字西游记》



< br>29


、据欣欣子序,


《金瓶梅词话》的作者是

< p>



兰陵笑笑生








30


、< /p>


《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长篇小说。



31


、清康熙年间对《金瓶梅》点评颇有见解的是张竹坡。有《张竹坡 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




32


、明代四大奇书是《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和《金瓶梅》




33


、我国第一部长篇世情小说为《金瓶梅< /p>






34


、我国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为《金瓶梅



,开创了我国世情



小说的先河。



35

< br>、李瓶儿属于明代长篇小说《金瓶梅



》中的人物形象。



36


、冯梦龙的“三言”是《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 和《喻世明言》





1



37


、 文言短篇小说集《剪灯新话》的作者为翟佑





38


、我 国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集为《清平山堂话本》




39


、我国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为明代洪楩的《清平山堂话本




,它又称《六十家小说






40< /p>



代表明拟话本最高成就的作品为冯梦龙的



三言




和凌濛初的



二拍


< br>即


《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 案惊奇》




明代戏剧的剧种主要有杂剧和传奇两种形式。



41


、明初杂剧艺术的代表作家是朱权和朱有燉。


< /p>


42


、朱权的戏曲理论著作是


___


太和正音谱


_______.


43


、明代戏曲理论著作《太和正音谱》的作者为朱权





44


、朱 权的《太和正音谱》是现存最早的北杂剧曲谱。



45


、明中期三大传奇是《宝剑记》、《浣纱记》和《


__

< br>鸣凤记


________


》。



46


、“临川派”代表人物是


___< /p>


汤显祖


_____.


47


、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包括传奇《牡丹亭》、《邯郸记》、《



南柯记



》和《



紫钗




》。



48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是传奇《



牡丹亭



》中的曲词。



49

< br>、明传奇《牡丹亭》中的男主角为柳梦梅





50


、< /p>


《牡丹亭》的蓝本是《杜丽娘暮色还魂











,其男主人公是




柳梦梅



,女主人公





杜丽娘






51


、< /p>


明万历年间出现的两个重要戏曲流派,


是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 ,


以沈璟为代表的吴


江派。明末传奇创作基本上是这两大流派。



52


、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又成为 其他剧作的表现对象,


如清代蒋士铨的《



临川梦




就 以


戏曲形式为汤显祖作传。



53


、明代很多剧作家追随汤显祖讴歌真情,如孟称舜的剧作《



娇红记



》歌颂王娇娘和申纯


至死不渝的爱情。




二胥记



》则歌颂了伍子胥灭楚复仇之孝和申包胥复楚之忠。



54


、明代剧作家



朱有燉



的杂剧《继母大贤》和关汉卿 的《蝴蝶梦》都写了兄弟争死,继母


保全前妻之子的故事,这是当时民间流行的一个题材 。



55


、明初作家



丘璿



的《五伦全备记》、邵灿的《



香囊记



》都追步高明的《琵琶记》, 借


戏曲宣扬伦理道德,使剧本沦为道德的载体。



56


、明代戏曲集《四声猿》的作者为徐渭。



57



徐渭的


《狂 鼓史渔阳三弄》



《玉禅师翠乡一梦》



《雌木兰替父从军》



《女状元辞凰 得凤》


四种杂剧合称为四声猿。


《渔阳弄》写的是祢衡在阴司重 演击鼓骂曹的故事。



58


、明代是中 国戏曲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著名剧作家



徐渭



的《南词叙录》是第一部南戏< /p>


概论性质的专著。而王骥德的《



曲律



》则是一部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著作。



沈璟的《南


九宫十三调曲谱》则为创作提供了一本可依赖的工具书。

< br>


59


、被称为



昆曲之祖



的明代音乐家为梁辰鱼。



60


、明代第一部用昆山腔演唱的传奇为《浣纱记》 。



61


、梁辰鱼创作的传奇《



浣纱记




是 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的剧本,


它使昆山腔戏


曲舞台上迅 速流传开来。



62


、明代嘉靖年间形 成的四大声腔是: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其中影响较大的


是弋阳腔和昆山腔 。弋阳腔被称为“俗唱”




63


、明传奇中第一部时事传奇为《鸣凤记》。



64



“灯前修本”是明代传奇《



鸣凤记



》的一个片断。这部传奇表现 了嘉靖年间杨继盛等


忠义之士与权奸严嵩父子的斗争,开启了此后时事剧的创作。



65


、明中叶反映杨继等朝臣与权奸严嵩父 子的斗争传奇的是



鸣凤记









66


、明 传奇《红梅记》的作者为


孟称舜。



6 7


、戏剧、散曲集《诚斋乐府》的作者为朱有燉。




2



68


、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朱权和朱有燉。



69




“< /p>


一人永占



是李玉在明末所作的四部传奇


《一捧雪》




《人兽关》




《永团圆》



《占


花魁》的合称。



70



孟称舜将其


《古今名剧合选》


所选杂剧分为 婉丽、


雄爽两类,


并根据



柳永




《雨 霖铃》


中“杨柳岸晓风残月”和



苏轼



的《念奴娇》中“一樽还酹江月”之意,分别命名为《




枝集



》和《



酹江集






71


、明代作家



王九思



的杂剧《杜子美沽酒游春》借杜甫之口抒发了自己的愤懑不平。



72


、明代徐复祚的杂剧《



一文钱



》刻画了一个贪得无厌、爱财 如命的吝啬鬼卢至的形象,


剧中还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显示出佛教对晚明文人的影响。



73


、明代剧作家



冯惟敏



的杂剧


《不伏老》写梁颢八十二岁中状元的故事,


是戏曲史上首部


以 科举考试为表现对象的作品。


王衡的杂剧《郁轮袍》也借唐代大诗人


王维



的故事,


写自


己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表现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反思。



74


、许潮的剧作多以文人的游宴雅集为题材,如《



兰亭会



》 一剧写王羲之、谢安等上巳集


会修褉,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风雅的倾慕”

< br>。



75


、明代作家吕天成的杂剧《



齐东绝例



》写舜父瞽瞍杀人后,舜负 父而逃,以及皋陶发誓


不杀瞽瞍后,


舜在众人劝说下归来的故事 。


剧中以戏谑之笔写古之圣贤,


表现了晚明人对传


统的挑战。



76



“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梦阳和何景明,他们提出的口号是:


“文必 秦汉,诗必盛唐”




77

< p>
、古代戏曲中常用误会错认法来结撰情节,


阮大铖的《


春灯谜



》一剧就以十错认造成 一


系列的波澜,堪称错认法的典范之作。


78


、明代很多剧作取材于《水浒传》


,如



李开先



创作的《宝剑记》 演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


事。沈璟的《义侠记》演英雄



武松



的故事。



79


、明代作家



沈璟



的剧作很注意对诙谐的追求,他 的《博笑记》就是一部演“可喜可怪之


事”


< br>“俱可绝倒”的作品。



80


、明代剧作家



康海



的杂剧《中山狼》借寓言来抒写自己的心情,王九思的杂剧《



杜子


美沽酒游春



》则借前代诗人杜甫之口发泄自己的积愤。



81


、明代剧作家



王骥德



的杂剧《男王后》反映了晚明 文人的激情纵欲、追求世俗享受;吕


天成取材才《孟子》的杂剧《



齐东绝倒



》则通过对舜等古圣贤 的戏谑,表现了晚明文人对


传统的挑战。


82



“小品”一词为佛教用语,佛教称大部佛经的简略译 本为“小品”




83


、袁宏道的


70


多篇游记是柳宗元之后游记文学的新高 峰。



84


、王磐的散曲集《西楼乐府 》全为北曲,王骥德《曲律》将其列为北曲之冠,他的代表作


是《朝天子·咏喇叭》




85


、陈铎倾 心词曲,时人称为“


乐王



,其散曲以 《滑稽余韵》较有特色,共


136


首,用北

曲小令写成,每首写一个行业。



86

、冯惟敏散曲集名《海浮山堂词稿》


,均为北曲。



87


、明代卓人月认为民歌是“我明一绝”




88


、现存明代民歌集有《新编四季 五更驻云飞》



《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



《挂枝儿》



《山 歌》等。



89


、明代后期杂剧,孟称 舜以写北杂剧为主,作有《桃花人面》等,编选元明杂剧《古今名


剧选》


。叶宪祖兼写南北曲杂剧,作品有《骂座记》



《四艳 记》等。



91


、刘基著有一部寓言集《郁离子




。他的散文《卖柑者言》用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的比

< br>喻,揭露了统治者欺世盗名的丑行。



92


、宋濂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而散文中 又以传记文


最为出色,代表作有


《秦士录》


《王冕传》等。


另有


《送东阳马 生序》等,


也写得较为优秀。



明初诗 歌的代表人物是刘基和高启。刘基诗风近于杜甫,高启则近于李白。




3



93


、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是杨士奇、杨荣、杨溥。



94


、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是李东阳,他著有《怀麓堂集》



95



“吴中四才子”是指: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



9 6



“后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攀龙、王世贞。初期则以谢榛为 代表。



97


、晚明李贽著有《焚书》 等,他在文学创作上提出了“童心说”



98


、公安派以袁宏道为代表,


“公安三袁”是指袁宗道、 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



99


、公 安派的理论主张主要是: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是袁宏道提出的文学主张,他是公安派


的主将。



100


、竟陵派的代表人物是钟惺与谭元春,他们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


,追


求“幽深孤峭”的风格。



101


、明末爱国诗人有陈子龙、夏完淳、瞿式耜、张煌言等。



102


、陈子龙的《小车行》



《卖儿行》等诗歌,表现了他对人民深重苦难的同情。



103


、陈子龙抗清失败后的诗歌代表作是《秋日杂感》十首。



104


、朱笠亭《明诗钞》把陈子龙列为明代最后一位大诗 人。



105


、夏完淳被俘后在押解途 中作有《别云间》诗。



106


、在市 民通俗文学样式中,除了小说和戏曲外,散曲和民歌也是非常重要的样式。


< p>
107


、代表明代散曲最高成就的是北散曲。


< /p>


108




天下 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这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李贽 提出的文学主张。



109


、明中叶后,以李梦阳、何景明



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



李攀龙、



王世贞




为 代表的


“后七子”




110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提倡“诗必盛唐”

,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文学拟古运动。



111


、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


的文学派别,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



112


、归有光代表了唐宋派散文的最高成就,他的散文名篇有《项脊轩志》< /p>



《先妣事略》等。


< br>113


、张岱的小品文名篇有《西湖七月半》



《湖心亭看雪》



《柳敬亭说书》等。



名词解释:



1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p>


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即已具雏形,被推称为后世小说章回之祖(王国维语)


。明


清两代的长篇小说,普遍采用这种形式。



2


、历史演义小说:指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 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


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


此类小说被称为历史演义小说。


其特点是:


既 有史实的依据,又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分,又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



3


、英雄传奇小说:鲁迅先生曾对“英雄传奇小说”下过如下的 定义:


“叙一时故事而特置重


于一个或数人者。


”这类小说的特点是,由历史上的“一时故事”生发开来,反映的生活内


容,< /p>


从纵向看不如历史演义那么长,


但从横向来看,

< br>却比历史演义反映的生活面要广阔得多,


几乎涉及到各个阶层的人物,

< p>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描写了市井细民的生活,


在描写中又有较多


的艺术创造和虚构。



4



《金瓶梅词话》


:历史演义小说:指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 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


和思想感情,


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


此类小说被称为历史演义


小说。其特 点是:既有史实的依据,又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分,又有艺


术的想象 和虚构。



5


、拟话本:是文人摹拟话 本体制而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指文人由编辑加工话本进而自


己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有 意识地模仿话本而独立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有的学者认为,


对 一


些世代累积形的话本小说,如果改动比较大的,也不妨视为“拟话本”




6


、三言:明天启年间冯 梦龙编刻的《古今小说》



(即《喻世明言》

< br>)



《警世通言》


< p>
《醒世恒



4



言》三部短篇小说集,合称“三言”


,每集收作品四十篇。

< p>
“三言”各书都既收宋元话本,又


收明代话本小说和文拟作的短篇白话小说 。



7


、二拍:明代凌蒙初编辑的《初 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等二部短篇小说集,合称


“二拍”


,每集收作品四十篇。



8


、话本:宋元时期,话本小说大放异彩。话本来自民间,产生于口头文 学的“说话”艺术。


这里所说的“话”是故事的意思,


“说话” 就是讲故事。话本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


大变迁和开拓。



9



《三国志平话》

< br>:


《三国志平话》内容简单,文笔粗劣,人名地名颇多错别字,但它有鲜明


的民间传说色彩,


其中的因果报应和迷信思想也相当重。


《三国志平话》


虽然文学价值不高,


但它已初步具备 了《三国演义》的故事轮廓,是《三国演义》创作的重要基础。正是在此基


础上,罗贯中 创造、加工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



10



《三国演义》


: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也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其作者是元末


明初的罗贯中。

< p>
描写的是我国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但却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思想,


即“拥刘


反曹”



《三国演义》的战争场景的描 写,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很到位。应该说明的是,


《三


国演义》


就是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内容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它既不同于 历史著作,


也不同


于根据生活而纯出于虚构的一般的小说。



11


、毛氏父子评改本:清初康熙年间, 江苏人毛纶、毛宗岗父子,仿金圣叹评改《水浒传》



《西厢记 》之例,修改、评点《三国志演义》


。毛本的加工,主要在回目的修改调整上,增


删了一部分情节,


删改了一些多余的诗词赞语,


文字上也作了不少润色加工,


使情节比原来


更加紧凑,


文字也更精练、


流畅,


但也加强了作品的拥刘 反曹的思想倾向以及在罗本中本来


并不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至此以后,毛本即成为流行 最广、


影响最大的一个本子。毛氏父


子在《三国演义》的传播上 功不可没,同时在小说的理论批评方面也有值得重视的贡献。



12



《大宋宣和遗事》


:宋元之间的 《大宋宣和遗事》是一本杂钞旧籍而成的内容宠杂的资料


书,


其 中有一段三四千字的梁山泊故事,


可能由南宋时说话艺人的底本加工而成,


其中的水


浒故事已经有了比较连贯和完整的情节,是《水浒传》最后成书的重 要基础。



13


《水浒传》七十回本:为明末金圣叹将一百二十回《水浒传》


“腰斩”而成,题为《 第五


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七十回本的文字也作了一些修改。 由于这个本子保留了全书的精华


部分,文字也比较洗炼和统一,同时又附有大量精彩的批 语,因而成为此后最通行的本子。



14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大约刊印于南宋时期,

< p>
可能是北宋时期一个说经的话本。全书分


十七节,每节字数不等,


第一节缺。


书中已出现了化为白衣秀士的猴行者和深沙神,即是后


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沙僧的雏形,但还没有猪八戒。此书篇幅不大,情节离奇而比较


简单,文白夹杂,描写也较粗糙,但取经故事已初具轮廓,为《西游记》的最后写定打下了< /p>


重要的基础。



15


《金瓶梅》


:在明代,


《金瓶梅 》与《三国演义》



《水浒传》和《西游记》并列为“四大


奇书”


。这部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开拓意义,在思想艺术上取得 了独特的成就。但由于


书中存在比较露骨的性描写,


长时期中被 视为诲淫之作而列为禁书。


其实这部书,


自它问世


以后,古今许多学者对它的评价都是很高的。



16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 《三国演义》的评价。鲁


迅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意思 是说:在《三国演义》里,


诸葛亮的智慧和战略确实被夸大了。


真实的诸葛亮在指挥战役的能力上并不出众,


火烧博望


是刘备干 的,草船借箭是孙坚干的,很多事情被移花接木,美化了诸葛亮。


17


、神魔小说:第


126



5-7


行。



18


、世情小说:第


142



1-2


行。




5



19



《金瓶梅》的书名:第


144



1-2


行。



20< /p>


、四大奇书:第


11


页倒数第

< p>
5


行。



21

< p>


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 向来认为属于


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 、袁于令、范文


若等。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 色”。他编纂


《南


九宫十三调曲谱》


, 厘定曲谱、规定句法,注明字句的音韵平仄,给曲家指出规范。沈璟的


理论和吴江派诸作 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


、崇尚案头剧的不良


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他


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


,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

,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


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 生了弊病。沈璟等人与汤显祖于万历年间


曾经在创作方法上有过一场为时不短的激烈争论



由于吴江派的革新主张主要体现在形式上

而不是在内容上,因此,这种革新的影响和意义就远逊于临川派,甚至为后人诟病。



22


、“临川四梦”: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 家汤显祖的《牡丹亭》


《紫钗


记》《邯郸记》

< br>《南柯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或许“四剧”皆


有梦境 ,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其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汤


显祖 的一位同时代人王思任



在概括“临川四梦”的“立言神旨”时 说




《邯郸》



仙也;


《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亭》,情 也”。应该说,这个评论颇有见地,或


许指出了汤显祖梦文化的美妙情境。



23


、《四声猿》:指明代徐渭的四部杂剧。它们 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


《翠乡梦》。四剧独立,合为《四声猿》。王 骥德《曲律》评这四个短剧“高华爽俊,浓丽


奇伟,无所不有。称词人极则,追躅元人。 ”“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


声泪沾裳”,鸣四声则更属断肠之歌。< /p>


一方面以猿声写自己内心的悲愤、不遇的感慨,


另一


方面借猿声写自己心听奇气,借剧本作中夜长吟。


其中《狂鼓史》

< p>
最突出地体现了徐渭内心


的悲愤。


《四声猿》处处 流露出“真性情”


,作者在剧本长度、音律等方面的随心所欲,使元

杂剧的创作格式真正被打破,明杂剧完成了它的蜕变,从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 /p>


24


、明传奇:是从南戏发展而来的长篇体制的戏曲形式,


剧本的创作主体是文人,


它即是为


舞台演出而 作,


同时也有大量作品是作为个人抒情言志逞才的手段而创作的。


表现出对现实、


历史的关切,对作品个性、情感的张扬,在体制上也表现出规范化的特 点。



25



《宝剑记》


:李开先所作,故事取材于小说《水浒传》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然剧本所


写故事与小说不同,最引人注目的不同是关于林冲受迫害的原因。林冲与高俅等人的冲突 ,


不是因为高衙内图谋其妻,


而是因为林冲反对高俅等祸国殃民 的奸臣。


民众乐道的衙内的荒


淫,


转换 成士大夫所关注的忠奸斗争。


一个原来充满市井味道的草莽英雄故事,

< br>敷演成了士


大夫的歌唱。



26



《鸣凤记》


:为王世贞门人所作,其 中“夫妇死节”一出为世贞亲笔。剧本表现嘉靖时夏


言、杨继盛、邹应龙、


林润等十位忠义之士与奸臣严嵩父子的斗争。


剧本虽以政治时事为创


作对象,但在情节的组织安排上,注意对事实的剪裁与组织。


《鸣凤记》 作者在严嵩父子伏


法后不久,就把这一震动朝野的政治事件搬上了舞台,开启了此后的时 事剧创作。



27


< br>《博笑记》



沈璟所作,


由相对 独立的十个喜剧构成一部市井生活画卷,塑造了一批市井


细民的形象。他们或善或恶,或 亦善亦恶,以此讽刺、揭露各种社会丑恶现象。



28


、汤沈之争:汤沈之争是


20


世纪中期以来戏曲 史、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话题。研


究结果表明,


汤沈二人 在戏曲创作理论上确实存在着不同意见,


汤显祖对于剧本的写作,



视“立意”与“才情”


,而沈璟则从场上之曲出发,强调合 律。当然,两人的分歧,仅只是


创作观点的不同,并不能被视为带有政治意义的对立,也 没有好与坏、


进步与落后、正确与



6



错误之分。


他们二人仅仅是从不同的 角度,


对剧本的写作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见解,


回应了当


时曲坛的需求。



29




折子 戏:折子戏,相对于整本戏而言,指从全本戏中拆出的、


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

< p>
折(出)


。折子戏演出的鼎盛时期在清代,但其源头却在明代。折子戏的风 行,是清代


曲坛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从一个侧面显示着中国戏曲发展的又一度变迁:演员 的场上之


曲正日益成为曲坛的主流。



30


、茶陵派: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称 。主


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鲁铎、石珤。当时社会弊病已日见严重,台阁体 阿谀粉


饰的文风已不容不变,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强调宗 法杜甫,


比较重视音节、


格调和用字法度。虽然生活思想较为贫 乏,所作也多为应酬题赠之类,


但比


台阁体诗要深厚雄浑得多。


茶陵派其他诗人如谢铎、


何孟春等人也都有一些可读的作品。< /p>



于自身弱点,


茶陵诗派未能开创诗坛新 局面,


但其宗法唐诗的主张及师古的创作倾向,


却成

< p>
为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先声。



31



前后七子:


前七子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 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而以李、


何为首,活跃于弘治、正德间。后七子指李攀龙、 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


吴国伦



而以李



王为首



活跃于嘉靖



隆庆间



他们对于诗文的见解大体一致



即强调 “文


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模拟古人。对于打击“台阁体”雍容典雅、千篇一律的文 风有一


定积极意义,但把诗文写作引上复古道路,产生了许多毫无生气的假古董诗文。他 们也写有


少数好作品,如李梦阳的《秋望》诗、李攀龙的《挽王中丞》二绝和宗臣的《报 刘一丈书》


等。



32


、公安派:


晚明的诗歌、散文领域中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



1560



160 0




袁宏道(


1568



1610


)、袁中道(< /p>


1570



1623

)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被称 为“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重要成员还有江


盈科



陶望龄等人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 拟古风气



主张“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



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反对贵古 贱今,模拟古人。提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


观。要求语言明白、浅显、俚 俗。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


局 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


,它和李贽的“童心说”


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 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


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


< /p>


33


、晚明小品文:是指体制短小、轻君灵巧、真情流露的“小文 小说”,以区别于以往庄重


古板的“高文大册”。题材上则不拘一格,尺牍、游记、传记 、日记、序跋、铭、赞等文体


都可适用。晚明小品文创作风格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 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


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 有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尚。



34




台阁 体:明代永乐至天顺的半个多世纪,文坛上是以宰辅权臣杨士奇、杨溥和杨


荣为代表的“ 台阁体”的天下。


台阁体的代表人物均为台阁重臣,


他们的创作 内容均以粉饰


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上雍容华贵、典雅工丽,所用文体以诗歌为主 ,兼及散文。其


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由于他们特殊 的社会地位,使得


这种文风在社会上风靡一时。


许多文人得官后 以这种文风来证明自己身份地位的变化,


以致


沿为流派。



35




唐宋派: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作家,反对前七子“文必

< br>秦汉”的文学观,标举唐宋古文,故称为唐宋派。


与前后七子相比,唐宋派既推尊 三代两汉


文的传统地位,


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一方面,他 们提倡唐宋古文的载道传统,注重事


功与文章的实用性,


有比较 浓厚的宗经明道色彩。


另一方面,


他们也主张直据胸臆,信手写



7



出,借古人之法来表现个人之真精神与真面目。


< p>
36


、竟陵派是明代万历年间的文学流派,因本派代表作家锺惺、谭元春都 是湖北竟陵人,故


称竟陵派。一方面,竟陵派在反对摹古,推崇性灵,表现自我等方面, 与公安派是基本一致


的;另一方面,又不满公安派末流的空疏肤浅,力图另辟蹊径,倡导 用“幽深孤峭”的风格


来表现“幽情单绪”。在创作上他们刻意求新求奇,喜用怪字险韵 ,处处表现出作者的孤寂


情怀和远离现实的冷漠,形成一种冷僻苦涩的文风。

< p>


38


、童心说:第


1 72


页第


12-16



.



简答和思考题:



1


、以明代“四大奇书”为代表的章回体小说艺术发展历程是什么?



11



-1 2


页,倒数


4


行开始。



2


、简述《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演义》


的成书是作家对长期流传在民间的历史传说进行改 造加工的结果。


它成书的来


源有三个方面:

一是以陈寿的《三国志》


及裴松之注为代表的史传文学;二是魏晋以来民间


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


戏曲等说唱文学;


三是作者自己的发挥创造。



简述罗贯中


《三


国演义》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3



《三国演义》的悲剧精神。



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和最后三分归晋的结局表明,


小说是一部悲 剧作品。


在历史发展的


长河中,


往往推 动历史前进的一方要以道德情感为代价,


去换取政治上的成功;


而刘备集团


却是相反,


经常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和克服政治利益,


这是作品中导致刘备集团悲剧结局的直


接原因。美好事物的毁灭 是产生悲剧美的重要原因,


《三国演义》让读者从深深的惋惜中受


到强烈的悲剧美冲击。



4


、诸葛亮形象。


< br>诸葛亮的主导性格是智慧与忠诚,


在赤壁之战中,


正确确 定联孙拒曹的方针;


接着舌战


群儒,说服孙权,智激周瑜,草船 借箭,呈火攻计,借东南风,智算华容道,乘机借荆州,


诸葛亮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展示。


诸葛亮成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的象征,


小说正是通过诸葛亮颂


扬中华民族的智慧。


诸葛亮的第二个性格特征是忠诚。


诸葛亮在刘备生前忠于刘备,


刘备死


后则忠于刘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则是忠臣形象的最典型的概括。



5



《三国演义 》中所描写的三大战役是指什么?有什么样的异同?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丰富、深刻、生动。


< /p>


三大战役:



1


)官渡之战,曹


操大败袁绍,平定北方,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2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三国鼎力局

< br>面基本形成;



3


)彝陵之战, 刘备伐吴惨败,蜀汉开始衰亡。



三大战役的相似处:都是以< /p>


弱对强,都用火攻,都是弱者战胜强者。



不同处:交战双方特点不同,所处环境条件不同,


所面临的矛盾不同,强弱转化的过程 不同。



赤壁之战中对战争谋略的突出。



6< /p>


、怎样理解《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的形成:


在三国故事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


罗贯中承认并吸收到作品中,


毛氏父子的修改又加强了这一倾向。



拥刘反曹思想的表现:


以蜀汉为中心展开艺术构 思,


小说的情节、


细节和人物刻画都体现出

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尤其是刘备和曹操的形象塑造。



①《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


实原 因;既有素材来源的原因,


也有作者主观的原因;既有罗贯中的原因,

< br>也有毛氏父子的


原因。




8

岳奇峰-


岳奇峰-


岳奇峰-


岳奇峰-


岳奇峰-


岳奇峰-


岳奇峰-


岳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