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明清(简答和名词解释加答案)
电脑开机密码忘记怎么办-
【
“三言”名词解释】
1
是指明代冯梦龙所编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即
〈喻世名言〉
〈警世通言〉
〈醒
世恒言〉的合称。
2
每集四
十篇,共一百二十篇。其中三分之一的作品是宋元旧篇。三分之二是
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
。
3
明代的作品约有半数是直接反映
现实生活的,关数是取材城历史或宗教传说
故事。
这些作品基本
上反映了封建地主阶级衰落和市民阶层逐渐兴起的时代特征。
4
艺术特点有:
一从现实生活中取材,
主题思想更为集中,
二是继承话本传统,
情节曲折动人,三是
人物描写更为细致,人物性格更为丰满。
5
< br>“三言”代表作有: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卖油郎独占
花魁》
《杜十娘恕沉百
宝箱》
。
【简要分析明末拟话本小说的思想内容和
艺术特征。
】
(即
“三言”
的思想内容和
艺术特征)
思想内容
:
一、商人成为正面主角
,
重情尚义
的商
人形象
二、婚恋自主和女性意识的张扬
:
<
/p>
1
、市民的爱情理想,不计门第,只重温暖的小康生活
2
、尊重女性
三、情理矛盾与向礼的回归
四、因果报应与教化思想
艺术成就:
一、将平凡的故事写得曲折工巧
1
、巧合误会
2
、小道具的巧妙运用
3
、结构模式多样
4
、悲喜情节穿插
< br>二、细致入微的写心艺术:
重视细节描写,达到人物审美的均衡,细腻的心理描<
/p>
写
三、因果报应的结构
四、话本体式的变化
1
、对宋元话本
题目
的改动:从重视故事价值到重视人
物价值
2
、
入话
的改动:与正文联系紧密
3
、<
/p>
韵文
的改动:大量删改
4
、
结尾
的改动:
略去
五、语言通俗生动:
“文心”与“里耳”相谐
的叙事典范:
“合乎文心”
,
“谐于里
耳”
【杜十娘形象】
< br>“千古女侠”
、
“女中豪杰”
、
“真情人”
1
、《杜十娘怒成百宝箱》中的杜十娘,
就是一个维护女性人格尊严的典型
。她
作为一个
名妓
,并不像
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妓女那样以“从良”为生活目标。她追
求的是一种
建立在人格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的爱情
,
对
至诚真爱
有着执着的追
求,对做一个有尊严的真正的
人有着强烈的渴望。
当美好、高尚追求的被糟践,
人生的难堪、
悲哀、与绝望;
投江而死
是十娘向那个冷酷的社会、丑陋的人性
发
出的最强烈的
控诉与呐喊
。
2
、
杜十娘的心灵是
圣洁与高贵的
,当她一旦发现自己误认为“忠厚至诚”的爱
恋对
象
李甲
以千金的代价转卖了自己的时候,
并没有用价值连城的百宝箱去换取
负心人的回心转意,
更没有
含羞忍辱地去当
孙富
的玩物,
而是
p>
义正辞言地面斥
了
李甲、
< br>孙富,
与百宝箱一起怒成江底,
用
生命来维护自己的爱情理想与人格尊严
。
她的这种人格力量<
/p>
震撼人心
。
3
、
十娘的
人格尊严
、
十娘的对
千古真爱
的执守永远定
格、
放大在了这一
“
怒沉”
的画面中。
总之,十娘的嫁人不是其首要、唯一
的归宿,对至诚爱情、以及爱情中的人格平
等、尊严、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其希冀所在。
在她身上反映了明后期以情反理,
争取个性解放的要求。
简单版:
《杜十
娘怒沉百宝箱》
:
情节小说(故事)
—
—
人物小说(性格)
;相当简单、普通
的故事情节
——
惊心动魄的悲剧作品
摆脱了同类题材所习见的平庸模式:渴望从良的妓女遇人不淑
人物性格充分展开,自尊、自信、刚烈性格:与鸨母的争吵;对李甲的控制与支配
人物刚烈、
自尊的个性所受到的摧折,远不只是妓女的俯仰由人的命运所产生的悲剧感
自尊、
营谋及在同李甲关系中的自信和支配地位,轻易地被现实所粉碎和逆转的悲愤
【
“临川四梦”
】
1
汤显祖的传奇《紫钗记》<
/p>
、
《牡丹亭还魂记》
、
< br>《南柯梦记》
、
《邯郸梦记》
,
2
代表了他戏剧创作的全貌,
并且这四部传奇又均与梦相关,
而汤显祖是临川人,
< br>故而合称为
“临川四梦”
。
又因
汤显祖的书斋名为玉茗堂,
故又称
“玉茗堂四梦”
。
3
在题材内容上《紫
钗记》
、
《牡丹亭》是“儿女风情”戏,
《南柯记》
、
《邯郸记》
是“政治问
题”戏;
4
在审美倾向上,儿女情是
真善爱的体现;政治官僚行径是假恶丑的典型;
5
哲学主张和理想皈依上,风情戏高标真情、至情;政治戏反映矫情、无情的可
憎可恶;
6
曲词风格上,缠绵婉转;壮阔尖锐
。
【谈谈你对高启诗歌的认识】
高启创作思想:
论诗讲求“自适”
(
有别于传统的诗教:主张诗歌不是政治的
工具和附庸,而是一种
独立的精神活动
)
高启诗内容:<
/p>
十之八九是个人述志感怀、
游山玩景以及酬答友人之作。
爱写梦诗、
梅诗。
高
启诗的艺术特色:
A
、崇尚写实,摹景细致入微
B
、注重含蓄,韵味深长
C
、
用
典不多,力求通畅
D
、歌行体和七言
律诗最能表现其艺术风格
高启对明代诗风的影响:
A
、兼师众长、随事摹拟的创作途径
B
、复归风雅、稳
健沉着的创作旨趣
C
、格调与灵性并重的诗学追求
【
谈谈你对明中期文学复古运动的认识】
【前七子】
(红色标记为重中之重,必看)
明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针对当时虚饰、萎弱的文风
,提倡复古。骨干人物还有
徐祯卿、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共
< br>7
人。为把他们与后来嘉靖、隆庆年间李攀龙、
王世贞等
后七子相区别,世称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
其文学主张:
1
、以
“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
p>
为总的思想指导(
1
)贬斥文学
“
主理
”
现象:反
宋诗(
2
)重视真情表现(
< br>3
)重视民歌
“
真诗在民间
”
(
4
)重视时政(
5
)刻
意古范
前七子的影响:
力倡复古,影
响甚巨
1
、是后七子的前导,使文学复古运动在明代长达百年<
/p>
之久。
2
、弘治以来明人汇刻的诗选,大
多只收中唐以前诗歌
评价:
在当时有
进步意义:反对充斥文坛的台阁体、八股文、理气诗,主张廓清萎靡不振、
陈陈相因的诗
风。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都很深远:模拟成风,万口一喙。
【唐宋派】
对
“
文必秦汉
”
的反驳。明嘉靖、隆庆
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归
有光、茅坤等等。
与
“
后七子
”
活动的时间基本同时,提出一套与前后七子
“
文必秦汉
”
主张
相对
立的散文理论,
推崇唐宋散文,
强调直抒胸臆、自然流畅的创作
。
反对因袭复古的创作
倾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文学主张:
1
、提倡
唐宋文风,反拨李、何
“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 br>”
的文学主张
2
、论诗说文
p>
的评价基准是道学。
< br>【后七子】
(红色标记为重中之重,必看)
“
后七子
”
重振复古运动
的背景和攻击目标是
“
唐宋派
”
造成的文学倒退现象,
是比较严密的文
学宗派
。李攀龙为盟主,王世贞为辅弼,此外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后
来谢
榛与李、王发生冲突被排除,自称为
“
六子
”
。
文学思想:
1
、李、王在文学上完全继承了李、何的复古理论
<
/p>
2
、某些方面比
“
前七子
”
更进一步(
1
)李攀龙从比《史》
、
《汉》更古的《战国
策》
、
《吕氏春秋》等书中汲取
“
古法
”
(
< br>2
)王世贞把李、何关于
“
古法
”
的理论
进一步发展,更趋精密、系统
。
影响:
声势浩大,当时另有
“
后五子
”
、
“
广五子
”
、
“
末五子
”
等,与<
/p>
“
后七子
”
声气
相连
评价:
对于
“
后七子
”
在明代文学中的地位,
应从两方面来看:
1
、他们对于反击
“
唐宋派
”
的
文学倒退的动向、维护文学的独立地位、强调文学的艺术特征
起了极大的作用
2
、文学复古运动固有的弊病,
“
后七子
”
更加突出:过于强
调效法古人,对于创作的法则又
规定得过于具体、细密,必然严重束缚了个性、情感的自
由表现和艺术创新
【简要说明汤、沈之争的经过和意义】
1
、沈璟、吕玉绳改《牡丹亭》为《同梦记》
,改曲词以便俗
唱
2
、汤显祖提出强烈抗议“
《牡丹亭》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
增减一二字,以
便俗唱,却与我原作的意趣大不同。
”
3
、汤沈之争发生后,许多戏曲家持折中调和之论
4
、根本分歧
争论核心:文辞与音律孰主孰从
5<
/p>
、积极意义:
大大推进了明清戏剧创作和戏剧理论的发展和繁荣<
/p>
【谈谈你对纳兰词的认识。简要评析
纳兰词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
纳
兰词悲感基调成因:
哀感顽艳,风格凄婉。气氛悲郁怆恻。
<
/p>
(
1
)
性格论:
一个极其敏感的人,
内心世界非常丰富。
出入相府、
宫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