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股票投资入门-
古代文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古代文学的传播是传
承文学精粹、了解古代文学动态、掌
握文学脉络的重要形式
,
同时也
是凸显
文学价值与魅力的重要途径。下文是
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
/p>
古代文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
古代文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篇
1
谈中国古代文学的
特质
文学即人学,是与人生、人的心灵世界联系最密切的一种
艺术。
只有深刻把握时代的心理动向,
说出心灵的秘密,
文学作品才能深蕴
魅力,发挥审美的功能。作为中国文学伟大成就之古
代文学,又呈现
出哪些独特的审美特征呢
?
一、意境:古典诗歌的艺术极致
意境
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终极艺术追求,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
评论和鉴赏的最高标准。
p>
什么是意境呢
?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所呈
现的具有异常广阔的审美空间的一种耐人
寻味的艺术境界。
从意境美
的生成机理看,
意境美在它能使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
融互渗,在成就一个鸢飞鱼跃、
活泼玲珑的感性世界的同时,隐含性
地概括出一个渊然而深的、
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性世界,
完成文学作品
主观与客观、
具体与概括的有机统一,
实现文学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
< br>的本质特征。
而且它能以有限的形象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思,
使读者能
1
通过想象出来的空间
景象,
满足艺术再创造的审美心理和欲望。
意境
之美,
最终就绽放在会心独具的读者与意境盎然的作品的心灵共鸣之
中,摇曳在读者得意忘言的感悟、遐想之中。总之,意境美绝不仅止
于情景
交融,
而是包含了以下三层空间的艺术境界:
由具体情景构成<
/p>
的意象世界,形成丰厚深邃的意蕴,启发读者无尽的联想。
p>
如《诗经
;
蒹葭》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
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篇创造了一个芦
荻苍苍,
秋水迷离,伊人对岸,隔水相望,苦苦追寻,终究可望不可
即的意象世界。此情此景,钱
钟书的阐述一语中的:
“取象寄意,莫
不可以
< br>‘
在水一方
’
寓慕悦之情,示向往之境”
[1]
(P
.24)
,即此诗艺术地概括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对美好事物的爱慕
向往之情的人性内涵,
虽然总括起来只是这样一种意境,
但实际上其
中闪烁着多少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
当诗篇引起读者无尽的联想和共鸣
时,独特的审美感受便在读者的头脑
中产生。此时,人们在不知不觉
中就进入了得意忘言的审美境界中。
中唐诗人元稹有一首题为
《行宫》
的小诗,
明代文艺评论家胡应麟在其
《诗薮》
中评价此诗
“语意绝妙,
合
(
王
)
建七言《宫词》百首,不易此二十字也”
。为何这首小诗能以
少胜多呢
?
“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这是诗的前三
句,试想如果诗人接下来写宫女在
干什么活计,这诗可能就平庸了。
然而诗人似乎在不经意间写出了这样一个结句:
“闲坐说玄宗”
,
全诗
境界因此而大开:历史和人生,盛衰与兴亡,就这样超越了文字和色
彩等表象,给读者
留下无尽的回味。
2
总之,
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之所以能以意境取胜,
就
在于有意境的
作品不执著于写实,
而创造出了广阔的艺术联想空
间,
让人们在艺术
的灵境中提高审美,感悟生命,拓展心灵空间
。
二、文道合一:古代散文的创作圭臬
儒学作为国学的主干,孔子“文质彬彬”的观点为古代散文确定
了一条道统和文统相统一
的创作标准,即文道合一。
孔子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
段话是
说,质朴多于文采,就显得粗野
;
文采多于质朴,则又流于虚<
/p>
浮。
文与质的关系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要求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
术
形式要完美配合,这一条创作原则一直被奉为古代散文的创作圭臬。
< br>
先秦两汉时期,散文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左传》<
/p>
《孟子》
《庄
子》
、李斯的《谏逐客疏》
、贾谊的《过秦论》
、司马迁的《史记
》等,
无论叙事、
记言、
写人、
说理,
都是语言精练,
生动传神,
含意深刻,
文质兼美,成为百代风范。魏晋南北朝文坛骈文盛行,不少文章
虽富
丽精工,内容却十分空虚贫乏。为革除六朝以来文风绮靡之弊,中唐
时期,韩愈、柳宗元掀起了“古文运动”
,倡导恢复先秦两汉散文的
传统,主张“文以贯道”
“文以明道”
,意思是文
章要表达思想,
“道”
是思想内容,
“
文”是表达形式。从儒家的文艺观来说,这里所说的
“道”特指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
理想和道德原则。在讨论“文”
与“道”的关系时,
“韩柳”重
道而不轻文:他们都主张文与道二者
必须互相结合。韩愈在《答尉迟生书》中说“本深而
末茂,形大而声
宏”
“体不备不可以成人,辞不足不可以成文”
。柳宗元也一再强调文
3
学语言艺术性的重要,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有
“言而
不文则泥,然则文者固不可少
耶”
。
在
“文
道合一”
的散文创作原则指导下,
迎来了以唐宋
“散
文八大家”
为首的我国古代散文创作的鼎盛时期,
出现了诸如韩愈的
《原道》
、
柳宗元的
《永州八记》
、
欧阳修的
《醉翁亭记》
、
曾巩的
p>
《墨
池记》
、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p>
、苏洵的《六国论》
、苏轼的《前
赤壁赋
》
、苏辙的《历代论》等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
需要注意的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的主张,
则是重“道”
轻“文”
,只把“文”看作传达“道”的简单工具,而
后的二程
甚至说“作文害道”
“玩物丧志,为文亦玩物也”之类的话,
把
“道”和“文”对立起来,这就根本否定了文学的价值。
三、典型性格:古典小说的美学追求
小说这种文体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通过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来揭示深广的社会生活。小
说的三要素
;;
“人物、情节、环境”共同
指向一个目标,即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明清之交的
文学批评家金圣叹首先提出把人物性格塑造作为评
价小说艺术水平的标准。他在《第五才
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之《读第
五才子书法》中说:
“别一部书,
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
,只
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
八人性格都写出来。
《水浒传》写一百八
人性格,
真是一百八样。
若别一部书,
任他写一千个人,
p>
也只是一样,
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他富有创见性地指出,
《水浒传》的
巨大艺术成就在于作品
塑造了
;
批生气贯注的人物形象,切中肯綮,
< br>4
可说是抓住了小说创作的根本,揭示了中国古典小
说创作的艺术规
律。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人物带
动情节的发展,
情节的推进深化人物的塑造,
环境为人物和情节提供
存在的现实
基础和演绎的空间,
三者共同的目标是:
塑造个性鲜明的
人物形象。
我国古典小说虽也有以情节取胜
的创作倾向,
像
《封神演义》
《东
p>
周列国志》
《三侠五义》之类的作品均属主要靠情节取胜的小说,但
这些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高。而《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
记》
《红楼梦》等都能把故事性
同人物的典型性结合起来,取得了很
好的审美艺术效果。所以,
有观点说中国古典小说呈现出重情节、轻
人物的基本特征,是不符合我国古典小说创作实
际的。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基本上发挥了三种
重要作
用。一是为人物性格的塑造提供巧妙的外部条件,如《三国演义》第
21
回“煮酒论英雄”一段,刘备巧借雷声,将失惊落筯的真正原因
轻轻掩饰过去,完成了对刘备韬晦性格的塑造,此处“天雨将至,雷
声大
作”
的环境描写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是环境是对人物性格
的一种暗示,如《红楼梦》中对大观园的描写,
“凤尾森森,龙
吟细
细,
竹影参差,
苔痕浓淡”
的潇湘馆象征着林黛玉孤傲、
素雅的品格,
“
冷香习习,蘅芷清芬,奇草仙藤,兰风蕙露”的蘅芜苑象征着薛宝
钗冷漠、空虚的性格,
“山石芭蕉,青松白鹤,金碧辉煌,文章闪烁”
的怡红院象征着
贾宝玉热情、
喧闹的性格。
三是环境描写揭示人物性
5
格形成发展的深层原因,如《红楼梦》第四
回,门子对四大家族的介
绍,揭示了导致贾雨村扭曲人格形成的社会环境。
四、怨谱:古典戏曲美的标举
戏剧是一种综合舞台
艺术,它借助
文学、音乐、舞蹈、
美术
等多种艺术手段来塑造舞台形象,揭示
社会矛盾
,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古典戏曲具有喜剧、
悲剧二美兼具的特征
,
正如陈继儒所言:
“
《西
厢》
《琵琶》俱是传神文字,然读《西厢》令人解颐,读《琵琶》令
人鼻酸
!
”但是,陈洪绶在评点孟称舜的传奇
戏曲《娇红记》中所提
出的“怨谱”二字,则揭示了中国古典戏曲艺术孜孜以求的美质:
崇
高的悲剧美。
在西方,悲剧被认为
是戏剧的最高境界。据
2002
年修订版《辞
< br>海》
,
“悲剧”的定义是:
“戏
剧的一种类型。在西方戏剧史上,一般
认为悲剧主要表现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由于客观条
件的限制、
恶势力
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致失败,
甚至个人毁灭,
但其精神却在失败和
毁灭中获得了肯
定。
”
中国古典悲剧在元代杂剧中已
经成熟,
在明清传奇戏曲中更取得
了辉煌的成就。就内容而论,
中国古代悲剧主要有两类:一是忠奸善
恶冲突的道德悲剧,如《赵氏孤儿》
《精忠旗》
《精忠谱》
《桃花扇》
< br>等
;
另一类是各类人物与社会压迫势力冲突的悲剧,如《
窦娥冤》
《琵
琶记》
《牡丹亭》
《娇红记》
《雷峰塔》等。
歌德的“悲剧的关键在于有冲突而得不到解决”
,鲁迅的“悲剧
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的观点可谓直探本原,
指出悲剧的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