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的历史典故
howcome-
古代战争的历史典故
导读: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
< br>383
年,苻坚率领步
兵、骑兵
90
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
8
万前
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
击。
<
/p>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
25
万在寿春一带
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
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
兵
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
< br>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
坚回过头对弟
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
!
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
足呢
?
”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
蒙上了不祥的阴影,
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
阵,企图凭借地理优
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
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
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
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
袭击,
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
趁
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
p>
兵攻打东吴,
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
他召
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
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
有了足
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
写了
一道奏章给晋武帝。
杜预认
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
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
它了。
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
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
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
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
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公元
279
年,晋武
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
战鼓齐鸣
,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
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
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
吓破了胆,
纷纷打开城门
投降。
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
建业进发。此时,<
/p>
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
更有利。杜预坚
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
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
p>
(
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
竹子就
迎刃破裂
)
,
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
大力气了
!
”
晋朝大军在
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
一了全国
。
【如火如荼】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
雄
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
这个时候,
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
他带领军队一直打
到吴国的国都姑苏
(
苏州
)
,
又派人马占据淮河,
把吴王的
退路切断了。
< br>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他非常震惊,
立即
召集文
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
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
,还会两头
挨打
;
如果能打败晋国,就
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
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
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
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
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
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
,共摆三
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
行,
也就是一千人,
由一个大夫负责。
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
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
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
称为中军
;
左
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
;
右边的方
阵则一水儿黑色。
半夜出发,
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
p>
路的地方。
天色刚刚显出亮色,
吴军鼓声大
作,
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
一看吴军那三个方
阵和声威气势,
简直都惊呆
了:
那白色
方阵,
“望之如荼”
--
像开满白花的
茅草地
;
那红色方阵,
“望之如火”<
/p>
--
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
;
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
不可测的大海。
【退避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