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司马迁与项羽
运动之星-
中国几千年来影响力最大的历史学家,
毫无疑问的应该是司马迁了。
p>
如果没有司马迁写
了《史记》,中国的历史,会少了很多很多重要的
记载。很多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成语,
譬如“破釜沉舟”、
“完璧
归赵”、
“鸡鸣狗盗”、
“负荆请罪”、
“暗渡陈仓”、
“四
面楚歌”都是来自于司马迁。
几千年来,
中国知识分子对他都有很崇高的敬意,
所以历
朝历代的读书人,都会尊称司马迁为“太史公”。
有位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
Jonathan D. Spenc
e
,是当代最负盛名的中国历史小说
专业作家,也是耶鲁大学历
史学讲座教授。有趣的是,
Spence
教授给自己取了个中文
名字,叫做“史景迁”。史景迁这三个字的意思很明显,研究历史的
Spence
先生,对
于司马迁,是很景仰的。
悲剧英雄司马迁
司马迁最让人赞叹的是,
他写的历史人物,
都非常的有“人性”。
什么是
人性?人
性就是喜怒哀乐、有弱点、有感情。司马迁笔下的几个悲剧英雄,尤其是栩栩如
生,令
人惋惜,也令人敬爱。
司马迁自己就是悲剧英雄。
唯有悲剧
英雄才能真正体会,
悲剧英雄为什么会成为悲
剧英雄。我们先看
看司马迁是如何形容自己,司马迁说他自己是:“少负不羁之才,长
无乡曲之誉。”(司
马迁《报任少卿书》
)
短短的两句话,
其实表述了悲剧英雄的人格特质。
悲剧英雄都是富有才华的,
对很
多事情,都有他自己与众不
同的看法;在乡里之间,可能没有什么好的名声。
司马迁的巨大悲剧发生在公元前
98
年,
那年他大约是
47
岁。
当时的名将李陵讨伐
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刘彻
震怒,满朝文武都认为李陵的全家应该被诛杀。司马迁与
李陵相识,但是来往并不多。他
就事论事,为李陵的处境辩解,结果被刘彻下狱,处以
“宫刑”。可以想象,刘彻对于犯
颜直谏的司马迁,给了一个最极端的羞辱。刘彻要让
司马迁,愧对他的祖宗,在别人面前
永远抬不起头来。
如果你是“负不羁之才,
无乡曲之誉”的司马迁,
你会怎么办呢?司马迁说:
“皇
帝玩弄人的生命,
好像掐死一只蚂蚁一样。
如果我选择死亡,
我算是什
么东西呢?我只
是一个傻子,
活该去死的罪犯而已。
”司马迁面临两个选择,
是要像蚂蚁一样的被皇帝
搞死?还是让羞辱追随自己的余生,生活在别人的轻蔑之下?
最后,他选择了屈辱的活着。他活
着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事情,要写一部史书。这件
事他的父亲就已经开始做了,
而且期望他能完成这部著作。
司马迁很清楚,
他是
有能力、
有机会完成这部巨著的。他与父亲司马谈,都是朝廷的太史令,读了很多很多的
史书;
他与父亲,
都已经花了多年的时间准备写这部书;
他曾经壮游天下,
在民间采集了很多
的史料。
我相信,司马迁很清楚的认知到,全天下只有他有机会、有能力、写下这部史
书。如果他
不写,别人是不可能写得出来的。
所以他说:“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个人的生死之
间,有很大的轻重差
异。他选择了屈辱的活着,因为他如果选择了死,他的一生,就只是
一个傻瓜罪犯,死
的活该。
他屈辱的活着,
他说,
是要:
“究天人之际,
通古
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司
马迁〈报
任少卿书〉
)
结果他真的做到了他所谓的“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在他完成
他的著作之后,历史上就再也找不到
有关他的任何记载了。我想,对他来说,《史记》
完成了,他的人生的意义就结束了。<
/p>
一代旷
世奇才司马迁,有学问、有个性、有文采、有感情;结果被刘彻给处以极其
不堪的“宫刑
”,
是他一个绝大的悲剧。
司马迁承载着无比的屈辱,
完成了中国几千年
来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司马迁是英雄。所以,司马迁是
个当之无愧的悲剧英雄典范。
关于这本浩瀚巨著,司马迁在《史记》的卷
130
《太史公自序》中说,此书有“五
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而且是“藏之名山,
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我觉得疑惑
的是,在公元前
90
多年的那个时代,是用什么样的工具来完成这样的巨著呢?当时应
该是用毛笔写在竹简上,再把竹简装订成册的吧!
那么一本
52
万字的竹简书册,到底要占用多大的空间,如何来保留呢?何况司马
迁还写了两本,“
藏之名山,副在京师”,是一本在郊县,一本在京城。司马迁拖着残
疾而受屈辱的身子,
完成这样艰巨的工作,是需要多大的毅力与努力啊!
司马迁写《史记》,写活了那个时代的两个悲剧英雄。这两个
悲剧英雄,得到了后
人千年的礼赞与讴歌。我想,如果没有悲剧英雄司马迁;这两个悲剧
英雄的故事,就不
会像我们今天所认知的如此生动感人。
司马迁
的悲剧,
造成他自己的英雄色彩;
也因为
司马迁的悲剧,才能让另外这两个悲剧英雄,得到司马迁的特殊青睐,着墨如此之深。
换句话说,
这两个悲剧英雄的故事,
如果是换了个人来写,
可能是完全的
乏味无趣。
所以,他们的故事,能有司马迁来写,也是他们的幸运。
有趣的是,
这两位悲剧英雄,
最后都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 br>这是司马迁
曾经想做而没有做到的。
司马迁写的两个悲剧英雄,一个是
西楚霸王项羽,一个是汉飞将军李广。
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项羽
项羽与
李广与司马迁所受到的悲剧屈辱,
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项羽
与刘邦打天
下,项羽失败了,刘邦当了皇帝。汉武帝刘彻是刘邦的曾孙,刘彻的无上的权
力,来自
于刘邦。司马迁写刘邦,是否会想到自己刑余之身,以及自己的无边的屈辱?<
/p>
司马迁是如何写项羽“悲剧英雄”的故事呢?
司马迁对项羽最经典的描述是项羽
的“巨鹿之战”。
当时的诸路起义英雄,
都不敢
与秦兵交战。项羽出来,彷佛是天兵天将由天而降: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
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
一当十,
出兵呼
声动天,
诸侯军无不人人揣恐。
于是破秦军,
< br>项羽召见诸侯将,
入辕门,
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p>
(
《史记
‧
项羽
本纪》
)
项羽的英雄神勇,让诸侯的将军们,都会不自觉的屈膝而行,不敢抬头看他。在司
马
迁的笔下,项羽真是盖世英雄,无人能比。
在项羽最后的日子,司马迁对于项羽的描述,是充满了感情与
爱惜。无论如何,末
日英雄项羽的身边,
还是有美人始终不渝的
爱情。
于是,
项羽临别作诗悲歌“力拔山兮
气盖世„„虞兮虞兮奈若何”;
美人翩翩起舞,
“项王泣下
数行,
左右皆泣,
莫能仰视”。
司马迁
描述这段故事,如诗入画。
<
/p>
最后在项羽自刎之前,司马迁还依依不舍的作了三个场景的描述:
1.
项羽
为了要证明他的失败是“天亡我,
非战之罪”,
一声令下,
p>
虽然只有
28
骑,
再度冲刺,依旧所向披靡;
<
/p>
2.
有乌江亭长备了船,
请项羽渡江,<
/p>
徐图再举。
项羽说,
他已“无颜见江东父
老”,
所以婉拒了亭长请他渡江的建议。
为了感谢亭长的关爱,
项羽还把自己的千里名驹,
送
给了亭长
。
等于是死前还好好的安置自己的乌驹爱马,
酬谢了对自己有善
意的亭长。
代
表的是,项羽这个人情深义重,连对自己的爱马,
都不例外;
< br>3.
最后,
项羽看到了故交吕马童,
跟吕马童说,
我知道刘邦以千两黄金悬赏我的人
头。这个功
劳就给你吧!于是自刎而死。
我想,只有司马迁才会这样写项羽、写得如此富有感情。之后的二十四史,描写人
物,
也没有像司马迁描写项羽这么的文学与浪漫。
可以看得出来,
司马迁对于悲剧英雄
项羽,是多么的厚爱。
相对
来说,司马迁写刘邦是个工于权术、没有感情的无赖。为了自己逃命,可以把
自己的儿子
、女儿推下车,以减轻车子的重量。项羽要烹杀刘邦的父亲,刘邦会说,请
把父亲的肉,
分我一杯羹吃吃。刘邦的老婆吕雉,心狠手辣,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司马
迁写刘邦,看不
出来有什么仰慕之情。
刘项之争,刘邦赢得了皇位;项羽得到了悲剧英雄的名声、美人的爱情。在司马迁
的笔下,孰轻孰重,读者都可以感觉得出来。很明显的,司马迁对项羽的偏爱,远远多
于刘邦。
司马迁对于项羽,还作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处理。项羽是个失败的军事领袖,但是,
< br>司马迁给了项羽帝王的尊荣。
司马迁把项羽的故事,
列入
了
《史记》
中的“本纪”。
《史
记》中的本纪,说的都是帝王故事,在司马迁的心目中,项羽是“帝王”。项羽本纪,
司马迁放在《史记》的第七卷。第六卷是秦始皇本纪,第八卷是汉高祖本纪。项羽排在
秦始皇的后面,刘邦的前面。
这就是悲剧英雄司马迁,如何以充满感情的心情,在写悲剧英
雄项羽。
司马迁“项羽故事”的余波
因为司马迁写项羽写得如此精彩,
才有了国乐的《十面埋伏》,有了戏剧的《霸王
别姬》。在中国唐宋以及现代的文学作品
中,对于项羽,也有很多的歌咏与赞叹。譬如
唐朝的著名咏史诗人杜牧,
到乌江的项羽庙,
写了一首著名的怀古诗:
“胜败兵家
不可
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
)
宋朝的诗人
刘克庄,有一首词,有这样的一句话:“千载后。君试看,拔山扛鼎俱
乌有。英雄骨朽。
问顾曲周郎,而今还解,来听小词否。”(《摸鱼儿》
)
宋朝的女诗人李清照,也写了一首咏叹项王的诗:“生当作人
杰,死亦为鬼雄。至
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
)
中国近代最有名的有关项羽
的诗,
应该是毛泽东诗中的名句了: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
毛泽东的意思是说,
要乘胜追击国
民党,
务求“解放全国”。不可以像项羽一样,心慈手软,纵虎归山。
< br>
至于有没有什么诗文是在赞叹刘邦的呢?我就真的不知道了。
一个人的人格与个性,会决定他的作品风格。司马迁是一个悲
剧英雄,他的作品,充满
了悲剧英雄的风格。我们看他写的《项羽本纪》与他写的《高祖
本纪》,就可以知道,
他所喜爱、所敬重的是失败的英雄项羽;他对于刘邦,似乎是冷眼
看戏,还略带鄙夷。
我们比较他所写的
《李将军列传》
与
《卫将军骠骑列传》
,
就可以知道,
司马迁所喜爱、
所敬重、甚至所深深同情的是李
广。他对于卫青、霍去病,并没有什么多余的感情。
在功名成败的评价上,刘邦与项羽的对抗,刘邦是赢家,项羽
是输家。卫青、霍去
病与李广,其实是有两代的恩怨。李广的自杀,多多少少是与卫青有
关的;李广的儿子
李敢英勇善战,为了想替父亲报仇,结果是死在霍去病的手上。在功名
利禄的天平上,
李广输得很惨。
但是在司马迁的笔下,
他把他的感情毫不犹豫的给了项羽与李广。
同时,
他也冷冷的批判了刘邦、卫青与霍去病。司马迁写《史记》,的确是投入了很多个人的
感情。
悲剧英雄写悲剧英雄。
司马迁的想法很清楚,
虽然他因为他的
人格特质而受到了极
端的屈辱,但是他所最敬爱、最依恋、评价最高的,还是与他有相同
人格特质的悲剧英
雄。
谁的江山
马蹄声狂乱
我一身的戎装
呼啸沧桑
司马迁与《项羽之死》
来源: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
作者:大学语文课程
发表日期:
2008-10-22 11:57:10
阅读次数:
676
查看权限:
普通教程
《项羽之死》
《项羽之死》
一、作者介绍
:
司马迁,(约公元前
145
—?),
西汉
史学家、
文学家
。字子长,夏阳
(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夏阳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
传说
大禹
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
的
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
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
10
公里芝川镇南门外,
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
< br>,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
10
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
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
所
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
108
),司马迁继
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
太史令
,
此后,
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
书令,继续
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
91
年完成了
《史记》
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史记
》记叙了
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全书共
130
篇:“本纪”
1
2
篇,表
10
篇,书
< br>8
篇,世家
30
篇,列传
70
篇,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对
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统治阶级争权夺利、
尔虞我诈的面目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对社会中下层被压迫
者和反抗者则寄予一定的同情。
由于他在记叙历史人物时注入了自己的深厚感情,
再加上精炼生动的
< br>语言表达,书中的人物往往写得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司马迁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对社会现实公正的批判精神。他的进步思想在《史记》中从四个方面<
/p>
得以体现: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对汉代最高统治集团的揭露和讽刺;反映了广大人民对
封建暴政
的反抗;热情赞扬和肯定了一系列下层人物;描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
《史记》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它的
艺术性首先表现在运用真实
的历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众多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人物
塑造上,司马迁竭力做到将历史、人物
和主题统一起来,
这样既
写活了历史,
人物也栩栩如生;
他还非常善于把人物置于尖锐的
矛盾冲突中,
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画。
《史记》的叙事简明生动,尤其是
富有戏剧性场景的描写,更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
司马迁极少用排比铺张的骈文,而形成了自己朴素简炼、通俗
流畅,既疏缓从容、庄谐有致,又
富于变化的语言风格。《史记》的语言历来被奉为
p>
“
古文
”
的最高成
就。
二、文本简析:
在《史记》人物传记
中,最能代表司马迁艺术成就的,当数《项羽本纪》。作品成功地刻划了一
个悲剧性英雄
项羽的形象,
在各种人物的冲突中,
展现了秦汉之际错综复杂的
社会变革。
《项羽之死》
节选自《项羽本纪》,主要表现了项羽
失败时的英雄风采。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既肯定项羽起兵
灭秦的重大历史功绩,又批
评他缺乏政治远见、刚愎自用的致命缺点,持论扼要而中肯。
本文在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最主要的是选择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展
< br>的关键事件,
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事件来展开具体的描述,
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示人
物的命运与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四面楚歌中霸
王别姬,悲歌慷慨,表现了英雄末路多情而又无可奈何
的心境;
在东城决战中连斩数将,
说到做到,
展露了他勇猛无比的英姿;
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
宁死不辱,体现了他知耻不苟活却
又自暴自弃的性格特征。至于以自己的坐骑赠亭长,将自己的首级
送敌人,则进一步突出
了他慷慨豪爽重义气的风度。多角度的个性描写和心理刻画,大大增强了人物
形象的立体
感。李晚芳《读史管见》评说: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笔,写神勇之人
,
亦千古无二。”
文章开篇就把人物
置身于特殊的典型环境之中:“军壁垓下”点出大战发生的地点,“兵少食尽”、“围之数重”、再加
上四面楚歌,可见楚军局势之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项王并不顾惜自身的生命,而是割舍不下常伴 左右的虞姬和乌骓马,作
者为我们展现了英雄的另一个侧面:此时的英雄身处末路,纵然
他非常多情,但有的也只能是无奈的悲愤。所以作者在这一段
中重点是抒情,写英雄的柔
情,节奏纡徐,感情深沉,表现英雄身处末路,多情而又无奈的心境。
本文
虽是
历史
传记,其中却多有细节描写,如“夜闻楚歌”、“项王悲歌
”、“虞姬和歌”、“左
右皆泣”、“莫能仰视”等,并且在这些细节多有对
历史
事实合理的
艺术
加工
,如“项王悲歌”慷慨
悲歌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悲剧英雄形象。
文章巧于构思,善于将复杂的事件
安排得井然有序,丝丝入扣,结构浑成,气势磅礴。同
时再辅以对富有性格特征的人物言语、行动的
生动描写,不同性格人物互相映衬等艺术手
法,使笔下塑造的人物活灵活现,几乎达到呼之欲出的艺
术效果。
三、阅读与思考
1
.本文主要描述了垓下之围中的哪三个场面?这三个场面各表现了项羽怎样
的性格?
答:《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著名的人物传记之
一。这里所节选的垓下之围部分,主要表现了项
羽失败时的英雄风采。本文抓住生死关口
,通过三个场面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
英雄形象。
< br>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
慷慨悲歌,
表现了英雄末路多情
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在东城
“快
战”
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了他勇猛无比的英姿;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辱,揭
< br>示了他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多角度的个性描写和心理刻画,大大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2
.指出文中的
细节加工之处,说明这些细节加工的表现作用,思考人物传记写作中尊重事实与艺术
加工
的关系。
答: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
/p>
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情理的艺术加工。
“虞兮虞兮”<
/p>
的悲歌,
“天
之亡我”的反复呼告,嗔目
吓退吕马童数里的气势,宁死愧见江东父老的诉说,将宝马赠给乌江亭长
的举动,这些有
血有肉的细节加工,明显收到了使人物性格突出、情致丰赡动人的艺术效果。
四、相关链接
1
.项羽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在他身上就可以发现多重人格。他喑噁
叱咤,又言语呕
呕。他爱人礼士,又妒贤嫉能。他是残暴的,焚烧咸阳,坑杀俘虏;他又
是仁爱的,鸿门宴有恻隐之
心,不杀刘邦,还时常虑念百姓疾苦。他有时与部下同甘共苦
,分衣推食;有时又非常吝啬,已经刻
好的官印不肯发给功臣,放在手里反复把玩。至于
和虞姬悲歌唱和的场面,则兼有风云气和儿女情。
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
身,
使得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
而且非常真<
/p>
实。
——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第一卷》
214
页,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史记》)“叙事叙得真”、
“重叠处正不见重叠”;“《史记》错综处太史公叙得来如大塘
上打纤
< br>,
千船万船不相妨碍”。
——归有光《‹史记›例意》
司马迁与《项羽之死》
来源: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
作者:大学语文课程
发表日期:
2008-10-22 11:57:10
阅读次数:
676
查看权限:
普通教程
《项羽之死》
《项羽之死》
一、作者介绍
:
司马迁,(约公元前
145
—?),
西汉
史学家、
文学家
。字子长,夏阳
(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夏阳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
传说
大禹
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
的
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
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
10
公里芝川镇南门外,
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
< br>,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
10
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
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
所
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
108
),司马迁继
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
太史令
,
此后,
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
书令,继续
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
91
年完成了
《史记》
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史记
》记叙了
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全书共
130
篇:“本纪”
1
2
篇,表
10
篇,书
< br>8
篇,世家
30
篇,列传
70
篇,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对
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统治阶级争权夺利、
尔虞我诈的面目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对社会中下层被压迫
者和反抗者则寄予一定的同情。
由于他在记叙历史人物时注入了自己的深厚感情,
再加上精炼生动的
< br>语言表达,书中的人物往往写得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司马迁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对社会现实公正的批判精神。他的进步思想在《史记》中从四个方面<
/p>
得以体现: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对汉代最高统治集团的揭露和讽刺;反映了广大人民对
封建暴政
的反抗;热情赞扬和肯定了一系列下层人物;描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
《史记》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它的
艺术性首先表现在运用真实
的历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众多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人物
塑造上,司马迁竭力做到将历史、人物
和主题统一起来,
这样既
写活了历史,
人物也栩栩如生;
他还非常善于把人物置于尖锐的
矛盾冲突中,
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画。
《史记》的叙事简明生动,尤其是
富有戏剧性场景的描写,更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