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手抄报内容精选)
蟾蜍养殖-
春节习俗(手抄报精选内容)
中国的春节,作为除旧迎新的节日,时间相当长,从年前的腊月二十三,天空中
就似乎弥漫了节日的气息。
这种节日的气氛,
在保持传统风俗
较好的地方,
甚至
会持续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
但欢度春节的高潮,
应该说是自除夕始一直到上
元之
夜。
除夕与新年之际,
意味着生命流逝的界碑,
最容易引发诗人的生命意识,
引发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 br>所谓“旧国当千里,
新年隔数更”,
又值春风渐
进之际,
所谓“寒犹尽北峭,
风渐向东生”,<
/p>
也就最为容易引发寂寞情怀“衰残
归未遂,寂寞此宵情”。
(
见中唐姚合《除夜二首·其一》
)
检索唐宋诗人的春节
诗作,不惟可以通晓唐宋时代之春节民俗,而且可以
审视诗人的心灵世界。
为何叫做除夕,光阴过去为除,《诗经·唐风·蟋蟀》就有:“蟋蟀在堂,
岁聿其莫。今我不乐,岁月其除。”这大概是有关除岁之“除”最早的使用。朱
熹解释
说:“聿,遂
;
莫,暮
;
除,去也。”说当蟋蟀在堂的时候,一年之岁忽已
晚矣。终岁劳苦,不敢少休
,而当此除岁迎新之际,应该纵情欢乐,“当此之时
而不为乐,
则日月将舍我而去矣”。
这也就是中国春节何以如此之长的历史文化
方面的原因。
有关春节的民俗,较早的记载见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其中的庭
前
爆竹,以次拜贺,进屠苏酒,插桃符等等,在唐宋诗词中都屡屡得见,而且还
有许多新的
补充,如初唐之际杜审言的《除夜有怀》:“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
迎。„„兴尽闻壶覆
,宵阑见斗横。”描写了除夜的把烛迎新、宵阑见斗横之通
宵不寐的守岁以及兴尽闻壶覆
的射壶游戏等等。
射覆是古代近乎占卜的游戏,
在
覆器下放置东西使人猜测,故曰射覆。猜谜语式的酒令,也被称为射覆
;
p>
李商隐
在《隋宫守岁》诗中说:“沉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
。”燃起名贵的沉
香,
庭院中火炬灯烛照得一片通明,
举起玉液琼浆美酒,
来祝贺新的一岁之开始。
这
些习俗,直到今天大多保留着。
唐人以“除夕”“元日”等春节为题目的诗作,
当以白居易的为
多。
其中的
原由,
大抵是由于诗歌发展
到中唐,
原本以山水意象为主体的近体诗一变而为摹
写日常生活
的以文为诗,
如同王国维所说“诗至唐中叶以后,
殆为羔雁之具
矣”,
说诗歌到了中唐,
就像是春秋时代相互见面礼聘应酬的羔
羊大雁一类的礼物
(
《
礼
记》:“凡贽,„„卿羔,大夫雁。”)。这种说法,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初盛
唐诗,近体诗刚刚形成,山水意象兴起,故作诗极为凝练,真如羚羊挂角,无迹
可求,
而中唐时代的韩愈、白居易等,以散文方式写诗,白居易又特别主张通俗
晓畅,写诗近乎
写日记,写书信,盖因诗体变革的初期,其意义往往更多在于冲
决,尚未找到适中的方式
,因此白居易的春节诗作,虽然数量极多,但却并不是
太好。其中稍稍好看些的,如写于
60
岁的《除夜》:“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
< br>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
便是平头六十人。
”洋溢着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
生命仍然存在的恬然自得,
是那种“七十期渐进,
万缘心已忘”的闲适和“堂上
书帐前,
长幼合成行”(
《三年除夜》
)
的惬意。
写于
49
< br>岁的
《除夜》
好些:
“岁
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
明朝四十九,应转吾前非。”特别是前两句,虽然仍然是个体化的语境,但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