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18届高三三模语文(教师版,含补充答案,译文及作文审题)
一次机会-
2018
届南京高三三模考试
语
文
<
/p>
一、语言文字运用(
15
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
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D
小说写一个
▲
的小角色凭借自己的努力,
一步步成长为戏班台柱子的故事,
以其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深刻的文化反思
▲
国内最
高级别大奖。作者多年创作,成
果丰硕,影响广泛,获此殊荣,可谓
▲
。
A
.跑江湖
问鼎
名副其实
B
.跑龙套
染指
名副其实
C
.跑江湖
染指
实至名归
D
.跑龙套
问鼎
实至名归
“跑江湖”指以卖艺、算卦、相面等为职业,来往各地谋生。“跑龙套”在戏曲中扮
演随
从或兵卒。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
“问鼎”指图谋夺
取政权。借指在比赛或
竞争中夺取第一名。“染指”分取非分的利益,也指插手或参与分
外的某种事情。“名副
其实”指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实至名归”是指有了真正学
识、本领或业绩,相应
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
2.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
的一项
是(
3
分)
C
...
A
.我是职场新人,很多规矩都
不懂,不当之处请大家见谅。
B
.年
前回乡,给您捎带了一点土仪,不成敬意,还望笑纳。
C
p>
.此行承蒙雅爱,全程叨陪,设宴款待,盛情厚意,不胜感激。
<
/p>
D
.欣闻兄台喜得麟儿,衷心祝愿贵公子健康聪明,茁壮成长。<
/p>
“叨陪”一词是指荣幸地陪侍,是谦
辞。在此不合语境。可用“全程陪同”方符合语
境,与全句表达的对他人的感谢之意相符
。
3
.
在
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p>
B
我们停止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
照。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冰
。
▲
。
▲
。
▲
。
▲
,
▲
,
但也有浅淡的光,
照
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p>
①
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
②
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③
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
④
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
⑤
远山凹处,红日正沉,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
A
.①④②⑤③
B
.①⑤②③④
1
C
.②①⑤③④
D
.②①③④⑤
由“水已成冰”可知,下句应为①,排除
CD,
“桔梗
上漾着绮辉”,“绮辉”二字暗示
后面应为⑤,排除
A
。②③按照逻辑顺序应相连,③中“这时却全呈黛青色”,与④中“似
与
这黄昏全不相干”相连也合情理,因此可得出顺序为
B
。
4.
下列句子没有
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3
分)
B
..
A
.做客山中
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蓬草,不
妨纵容你满腮的
苔藓。
B
.屋顶花园有孩子们溜冰,
咕滋咕滋锉过来又锉过去,听得我们一粒粒牙齿在牙龈里
发酸,仿佛剔一剔便会掉下来。
C
.我们又叫又笑,互相捶打,又在
田埂上坐了很久。满天清明,飞舞的蚊蚋在我们头
上罩了一层银亮的雾。
D
.我知道父亲要等到天黑才回来,等田野消停下来
,细细密密的虫声水一样从地里渗
出来,越漫越厚,越漫越深。
A
答案将头发比喻为蓬草,将胡子比喻为苔藓;
C
答案将蚊蚋飞舞的样子比喻为银亮的
雾;
D
答案将虫声比喻为渗出的水。由此可排除
ACD
,答案为
B
。
5
.
下列对南京书展徽标理解不恰当<
/p>
的一项是(
3
分)
C
...
A
.标志左上方图形由“南”字拼音首字母化入,似打开的城门,展现南京书展欢迎包
容的姿态。
B
.标志右上方文字是繁体字
“
書
”<
/p>
字的艺术变体,说明此次展览主体是书籍,同时表示
书籍繁多。<
/p>
C
.标志下方有“南京书展”四个汉字
,下面又有对应的英文翻译,表明此次书展中外
书籍齐全。
<
/p>
D
.该标志图文结合,疏密有致,寓意丰富,在和谐统一中传达出
南京的历史特色和文
化气息。
南京书
展标志由南京首字母
N
和繁体的“书”字组成,字母
N
象征开放的城门,也是
南京历史文化的代表符号
,表示南京书展欢迎与包容的态度。另外,标志虚实相间,既代
表了引领和搭建书籍交流
平台的实力,也象征了不断增长和繁荣的图书交易。
ABD
正确
,
C
2
答案过度解读。
二、文言文阅读(<
/p>
18
分)
阅读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王
冕
传
[
清
p>
]
朱彝尊
王冕,
字元章,是诸暨地区的一名农家子弟。父亲要他放牛,他就把牛放到田垄上,
悄悄溜到学
校,听村里的孩子们读书,晚上回去,牛不见了,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他。有
段时间他住
在寺庙,夜里坐在佛像的膝上,就着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听说了王冕的事感
到很讶异,
招他为弟子,于是王冕跟从韩性学习,通晓《春秋》。
王冕,
字元章,
诸暨田家子也。
父命牧牛,<
/p>
冕放牛陇上,
潜入学听村童诵书。
暮亡其
牛,
父怒,
挞之。
他日依僧寺,
夜坐佛膝,
映长明灯读书。
安阳韩性异而致<
/p>
之,
遂从性学,
通
《春
.
秋》。
他曾经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就把自己写的文章全部烧掉,转而读古兵法
书。王冕总是头戴高檐帽,身穿绿蓑衣,足踏长齿屐,挥击木剑,有时骑着牛穿行于街市
中,有人不喜欢他的狂傲。同乡王艮很欣赏王冕,于是去拜见了王冕的母亲。王艮任江浙
的检校官,王冕前去拜访,穿的鞋子破烂不堪,脚趾露出而挨着地面,王艮就送给他一双
草鞋,婉言劝他担任官职。王冕笑而不言,放下那双草鞋就离开了。回去接她的母亲到会
稽,他驾着白牛拉的车,穿戴古代帽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子都嘲笑他,王冕也不在意。
他在住处靠着土墙搁放锅具,做饭奉养母亲,并以教导弟子为常行之事。
尝一试进士举,不第,焚所为文,读古兵法。恒著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
剑,或骑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同里王艮特爱重之,为拜其母。艮为江浙检校,冕往谒,
履敝不完,足指践地。艮遗之草履一两,讽使就吏禄,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归迎其母至
会稽,驾以白牛车,冕被
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皆讪笑,冕不顾也。所
居倚土壁庋釜,执
.
爨养母,教授弟子,以为常。
高邮的申屠駉(
ji
ō<
/p>
ng
)任绍兴理官,路过钱塘的时候,向王艮询问当地值得交往的
人
物,王艮说
:
“有个叫王元章的同乡
,他的志向操行是不有求于世俗,您要想和他交谈,非
亲自去他家求见不可。”申屠駉到
了以后,就马上派遣下属通名求见,王冕说
:
“我不认识
申屠君。”推辞不见。申屠駉于是来到他的住所,所行礼节十分恭敬,王冕这才见了他。
高邮申屠駉任绍兴理官,过钱塘,问交于王艮。艮曰:
“里有王元章者,其志行不求合
于俗,君欲与语,非就见不可。”
駉至,即遣吏自通。冕曰:“吾不识申屠君。”谢不见。
駉乃造其庐,执礼甚恭。冕始见之。
他东游吴地,北
到燕京。泰不华推荐他在史馆供职,他说:“你真是愚昧的人啊!不
出十年,这里就变成
狐狸兔子游玩的地方了,还当什么官?”翰林学生危素,王冕不认识
他,但知道他住在钟
楼街。一天,危素骑马拜访王冕,王冕行礼请他坐下,不问他的姓名,
3
忽然说:“您是住在钟楼街吗?
”危素说:“是的。”王冕便再也不跟他说话。危素走后,
有人问王冕客人是谁,王冕笑
着说:“他肯定是危太仆,我曾经读过他的文章,有诡异之
气,今天见到了他,行为举止
也是如此。”
东游吴,北至燕。泰不华荐以馆职,冕曰:“公
愚人哉
!
不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
禄为
?
”翰林学士危素,冕不识也,居钟楼街,冕知之。一日,
素骑过
冕,冕揖之坐,不问
.
名姓,忽
曰:“公非住钟楼街者耶
?
”曰:“然。”冕更不与语。素出,
或问客为谁,笑曰:
“此必危太朴也,吾尝诵其文,有诡气,今睹其人举止,亦然。”<
/p>
王冕擅长写诗,通晓篆籀文字,最初用花乳石刻私人印章,尤其
擅长画梅花,用胭脂
作没骨体之画。燕京贵人争相求画,于是王冕把一幅画挂在墙上,在
上面题诗,有的人认
为有讽刺时政之意,想要抓他。王冕觉察到危险,赶紧回到会稽,对
他的朋友说:“黄河
将要变道向北流去,天下将要大乱了!”带着妻子儿女隐居在会稽的
九里山,自号煮石山
农。
冕善诗,通
篆籀,始用花乳石刻私印,尤长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燕京贵人争求画,
乃以一幅张壁
间,题诗其上,语含讽刺,人欲执之。冕觉,乃亟归。谓友曰:“黄河北流,
天下且大乱
矣。”携妻孥隐会稽之九里山,号煮石山农。
太祖攻占婺州,
派遣胡大海攻打绍兴。人们奔走逃窜,王冕却不为所动。兵士抓住王
冕,一起去见胡大海
。胡大海向他请教询问策略,王冕说:“我们越地之人一向信守忠义,
不可以随便侵犯的
,你要是以忠义待人,那人人心悦诚服,如果你们行不义之事,那这里
的人必将敌对到底
。”太祖听说过他的名声,授予他咨议参军的官职,但王冕一夕之间因
病而死。
太祖既取婺州,遣胡大海攻绍兴。居人奔窜,冕不为动。兵执之,与俱
见大海。大海延
问策,冕曰:“越人秉义,不可以犯;若为义,谁敢不服
?
若为非义,谁则非敌
?
”太
祖闻其
名,授以谘议参军,而冕死矣。
朱彝尊说:元朝末年多节行超逸、避世隐居的人(也指亡国后的遗老遗少),王冕就
是
其中之一。自从宋文宪《王冕传》问世,世人都用“参军”这一身份看待他。王冕何曾
担
任过一天参军啊?(我)于是另外写了这篇传记,把它呈给史馆,希望编纂史书的人有
所
选择。
朱彝尊曰:当元之季
多逸民,
冕其一也。自宋文宪《传》
.
[
注
p>
]
出,世皆以“参军”目之,
冕亦何尝一日
参军事哉
?
因别为传,上之史馆,冀编纂者择焉。
(节选自《朱彝尊选集》)
[
注
]
宋文宪,即明朝宋濂,著有
《王冕传》。
6
< br>.下列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C
...
“过”的意思是“来访、前往拜访、探望”
4
A
.
安阳韩性异而致
之
致:招引
.
B
.
冕被
古冠服随车后
被:穿戴
.
C
.
素骑过
冕
过:经过
.
D
.
当元之季
多逸民
季:末世
.
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 br>分)
B
...
B
项出自“同里王艮特爱重之,为拜其母”,结合原文,我们可以知道:王艮很欣赏王
< br>冕,于是去拜见了王冕的母亲,而不是王冕拜见了王艮的母亲。
C
项中,篆
(zhu
à
n)
籀
(zh
ò<
/p>
u)
是文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书体的称谓。
指篆文和籀文,籀
文指大篆,出现于周宣王时期。篆文指小篆,是由籀文(大篆)发展
而来。
A
.“进士举”,指进士科考
试,文中泛指科举考试。进士科原为考试科目之一,明清
以来的科举以进士科考试最为重
要。
B
.“拜其母”,是古人的一种
结交礼,表示结成通家之好。王艮把王冕带去拜见自己
的母亲,表明他对王冕的赏识与器
重。
C
.“篆籀”,是汉字发展过程
中出现的一种书体。具体而言,“籀”指大篆,“篆”
一般指小篆,从大篆简化而来。<
/p>
D
.“太祖”本是对先祖的称谓,后多
用作开国帝王的庙号。从王冕的生活时代推断,
文中的“太祖”当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
8.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
8
分)
(
1
)公愚人哉
!
不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为
?
你真是个愚蠢的
人啊!
不出十年,
这里就要一片荒芜了,
为什么还要去当官呢!
(
4
分,
p>
判断句
1
分,“狐兔游”
< br>1
分,“何以……为”
1
分,语
句通顺
1
分)
8
(
1
)第一分句
< br>1
分,必须是判断句,译为“你真愚昧啊”、“你是愚昧的”不得分。
第三分句
1
分,“狐兔
游”可译为“狐狸兔子游荡(出没)”。
第四分句
2
分,“何以……为”必须译为“为什么……呢”,
1
分;“禄”是动词,可
译为“做官”、“获得俸禄”,
p>
1
分,“俸”或“禄”有错别字不得分。
(
2
)因别为传,上之史馆,冀编纂者
择焉。
(我)于是另外写了这篇传记,把它呈给史馆,希望编
纂史书的人有所选择。(
4
分,
“别”
1
分,“上”
1
分,“冀”
1
分,语句通顺
1
分)
8
(
2
)第一分句
1
分,“
因”可译为“于是”、“因此”;“别”须译为“另外”,
译为“特别”不得分;“为传
”可译为“写了这篇传记”或“替他写了这篇传记”。
第二分
句
1
分,
“上之”译为“把(将)它…
…呈、献、上递、上送、上交、上报给”,
“上”译为“上传”不得分。
第三分句
1
分,“择焉”可
译为“选择它”。
语意通顺
1
分。
5
9
.
请依据
文章第二段,概括王冕的精神特质。(
4
分)
< br>
淡泊功名,崇尚古风,狷狂不羁,安贫乐道。(
4
p>
分,每点
1
分)
9
.补充:孝顺母亲,
1
分。
三、古诗词鉴赏(
11
分)
阅
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0
~
12
p>
题。
伤春五首(其二)
杜
甫
莺入新年语,花开满故枝。
天青风卷幔,草碧水通池。
牢落官军远,萧条万事危。
鬓毛元自白,泪点向来垂。
不是无兄弟,其如有别离。
巴山春色静,北望转逶迤。
[
自注
]
巴阆僻远,伤春罢,始知春前已收宫阙
。
10.
前四句写景角度多样,请
加以概括。(
3
分)
视听结合,俯仰结合,动静结合。(
3
分,每点
1
分)
10
.题目要求“概括”,可以不分析。“化静为动”、“正侧”、“虚实”、“拟人”
等皆不得分。
补充:从色彩角度描写,
1
分。
11.
p>
诗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
4
分)
淹留巴蜀,国事艰危,年华老去,兄弟离散。(
4
分,每点
1
分)
< br>
11
.本题“垂泪的原因”侧重于事实。
“淹留巴蜀”可答为“漂泊他乡”、“羁留异乡”。
“年华老去”可答为“盛年不再”,只答“时光易逝”不得分。
12.
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妙处。(
4
分)
上句照应开篇景色描写,同
时以宁静春色反衬诗人内心的焦虑不宁;下句刻画了诗人
翘首北望的形象,暗示诗人心系
朝廷、忧怀未已。(
4
分,每点
1
p>
分)
12
.第一
点,“照应开篇”
1
分,可答为“呼应开头”。
第二点,
“反衬”
1
分,反衬的对象可为“内心焦虑不宁”,或“北方(中原)动乱”。
可
答为“乐景衬哀情”。
第三点,诗人形象,意思对即可,
p>
1
分。
第四点,
诗人情感,意思接近即可,
1
分。
答“以景作结”不得分。
6
四、名句名篇默写(
8
分)
1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p>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
学记》)
(2)
君子生非异也,
p>
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3)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屈原《离骚》)
(4)
< br>陛下亦宜自谋,
以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
表》)
(5)
观古今于须臾,
p>
抚四海于一瞬
。(陆机《文赋》)
(6)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
惘然。(李商隐《锦瑟》)
(7)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8)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
壮词以寄之》
)
五、现代文阅读(一
)(
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4
~
17<
/p>
题。
惜笛人语
钟晓阳
教我笛子的老师姓叶,男的,碰见他真是我的运气。
第一次上课,叶老师进来,拿什么敲我肩头一记,示意我跟他去。那一敲,定下了师生
名分。那次我在笛子的尾端吊了一只玉佛,叶老师说:
“很多人以为这两个
穿绳孔是用来穿
系饰物的,
其实它们也有实际的用途。
”
虽然他没有说明系饰物是错的,
我觉得极不好
意思,
第二次去就把小玉佛解下来了。
坐在对面,
听他讲笛子的种种,
觉得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出他为
人的恬淡祥和。
有魄力有
冲劲的年轻人是待开的朝花,时辰到了
不是开的,是爆的,一蓬蓬色彩浓浓的要染没周遭,
急迫地要拥抱一切。像叶老师,是让
岁月冲淡了的,根柢深厚,完全禁得起平淡的日子,不
与众物争持。
我不是学笛子的天才。初学阶段,用气不得其法,胀得脸红脖子粗的,画成漫画是
七窍
喷烟。过了这一关,学吹高音。风门不得掌握,两唇磨擦,“噗兹”一声,擦出口水
花。那
一刻我难堪到极点,叶老师只是轻蹙眉尖,对着你不甚可救的样子笑一笑。不过,
无论如何
那小小隔音室里的笛声到底日益清顺了。
反过来吹从前
的曲谱,
居然得心应手,
也有余裕多
用
点感情,真是万分高兴。
又一次,
上
完了课,
两人出来站在街上讲话。
离了那隔音室,
我竟觉生疏。
几回早到了,
在室外稍候,
上一个学生出来,
和他道声再会,
他也应了。
p>
我这才发觉我从来没跟他说再见,
他也就不讲。
在室内吹笛子,使人有英才错用之感。笛音撞墙碰壁,摔摔跌跌。如果它们是活的
,一
定都变得焦头烂额。阳台上就不同,放生一般把笛音放出去,开朗广阔尽显出来了。
晚间对
面是熠熠灯火,市声沉淀而笛韵嘹亮,仿佛天籁,凡心一动落在红尘,从此生于民
间长于民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