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半角字符-
7
、
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
< br>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
知道以元为单位,
以米为单位的
小数的实际含义,
并能识别小数,
会读小数;
< br>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能正确比较小数的
大小
。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点。
2.
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究过程,通过细心观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等形式,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设置情境教学,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
习的欲望,并能用小数表示自己的身
高。
4.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分析
推理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渗透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思想。
【重点难点】
教学
重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
一般方
法,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互相改写,
以米为单位的小
数与分米、
厘米的互相改写,
< br>有效地协调好同整数大小比较的关系,
正确计算小
数位数
不同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指导】
1.
< br>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测量长度单位的结果不是整米数,
物品的价格不
是整元数,
这些都是生活中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
情况。
本节课选用从学生已有的
“元、角、分、米和分米”的经
验出发,紧密结合“买文具”这一具体情境,使
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又让学生充分
感受到小数的现实作用。
2.
体现数
学教学的朴素与真实。从“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引出“小数
的认识”
、
“小数的读法”
、
“小数
的写法”
、
“小数的意义”等知识内容,很有数学
味。
3.
注重学生的主体
性发挥。
教学中小数的认识及小数特征的探索,
力求在学
生自我观察、
自主思考、
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
成,
教师应在其中起到引导者及合
作者的作用。
4.
在课堂设计中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
律,
从对小数
的理解到对小数特征的体会,
应具有层次性。
重视培养学生的思
考
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
5
课时:
认识小数(
1
)…………………………
…………………………………
.1
课时
认识小数(
2
)…………………………
…………………………………
.1
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1
)……………
…………………………………
.1
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
)……………
…………………………………
.1
课时
练习课…………………………………………………………………
.1
课时
第
1
课时
认识小数
(1)
教学内容:
认识小数(教材第
91~92
页及相关习题)
。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
知道以元为单位,
以米
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并能识别小数,会读、写
小数。
2.
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究过程
,通过细心观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等形式,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3
.通过设置情境教学,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
习的欲望,并能用小数表示自己的身高。
重点难点:
1.
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
/p>
2.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互相改写,以米为单位的
小数与分
米、厘米的互相改写。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
出示文具标价牌。
师:开学的时候小明的妈妈为小明准备了许多文具。
书包
48
元圆珠笔
3.
50
元日记本
3
元铅笔
0.20
元文具盒
15
元橡皮
0.15
元
小刀
1.5
元
(在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标价牌)
2.
区分整数和小数。
师:
大家仔细看看,
你能把这些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
么?谁愿意来分分?
(指
名一学生上黑板分)
< br>
书包
48
元圆珠笔
3.50
元
文具盒
p>
15
元铅笔
0.20
元
日记本
3
元橡皮
0.15
元
小刀
1.5
元
师:左边的这组数
48
、
15
、
3
,都是我们学过的
,它们都是整数,你还能举
出整数的例子么?
3.
引出课题:认识小数。
师:
右边的这组数不是整数,
它们也有自己的名
称,
叫做小数。
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来
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
(板书:认识小数)
师:观察一下,这些小数与我们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一样?
生:都有个小圆点。
师:对了,这个
小圆点叫做小数点,一起说说它的名字。
(生齐读)
师:别看它小小的,圆圆的,它的作用可大了,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
右边是小数部分,而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就是它的家了。
【新课讲授】
1.
读小数。
小数点在小数中就读作“点”
,你会读小刀的标价么?(指名学生读,多叫
几个)
1.5
这个小数
与其他的有什么不一样么?
学生回答:这个小数小数点的后面
只有一个数字,而其他的都有两个。
总结:
< br>像这样小数部分只有一个数字的叫一位小数,
有两个数字的叫两位小
数。
师:刚才我们念了一位小数,那么大家会念这些两位小数么?
先让学生自己试试,
再有老师总结读小数的方法:
小数的整数部分可按照整
数的读法读,
而小数部分要
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教师再请几个同学试着
读读。
p>
(如有读错的加以纠正)
2.
写小数。
小数会读了,那小数怎么写呢?
写小
数与读小数的顺序是一样的,
先写整数部分,
再写小数点,
p>
最后写小数
部分。
(以书的价格为例老师一
边说写法一边在黑板上示范)
请学生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写一写
其他几样文具的价格。
(学生自由练写,老
师巡视)
3.
认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
1
)出示王东量
身高的情境图,王东身高
1
米
3
分米,用米作单位怎样表
示呢?接着向学生出示米尺,引出以米为单位
的一位小数。
教师用手在米尺上比划一分米,问学生这是多长?
生
1
:一分米。
生
2
:
10
厘米。
十厘米也等于
1
分米。把米尺怎么分才可得到一分米呢?
< br>生:把一米平均分成
10
份,每份就是
< br>1
分米。
那你会用分数来表示一分米是多少米么?
生:
1
分米
=1/10
米。
师:这要用到我们以前学的分数的知识,今
天,老师告诉大家,
1
分米还可
以是<
/p>
0.1
米。那你知道
3
< br>分米是多少米么?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
生:
3/10
米,
0.3
米
。
6
分米呢?
8
分米呢?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教师在米尺上比划
1
厘
米,并提问:这又是多少长呢?(
1
厘米长)
把米尺怎么分才能得到一厘
米呢?用分数来表示是多少米呢?那用小数会
表示么?
学生回答:
把一米平均分成
100
份,
其中的一份就是
1
厘
米;
用分数表示是
1/100
米;用小
数表示是
0.01
米。
那
3
厘米呢?
6
厘米呢?……(可多举几个例子,多叫几个同学回答)
18
厘米你会转化么?(
18/100
米,
0.18
米)
(
2
)巩固练习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上学期征订校服的时候,服装厂的叔叔阿姨们为我们量了身高:
胡址珊
1
米
2
8
厘米杨昆
1
米
40
厘米仇鑫
1
米
< br>2
分米
你能把它们写成以米为
单位的小数么?(指名上黑板写,完成后校对)
4.
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你还在哪里找到过小数呢?
生
1
:自动铅笔上标有
0.5
< br>毫米的字样。
生
2
:饮料上也有。
生
3<
/p>
:书的背面有标价,也是小数……
教师
评价并补充:人体正常体温最高可达
37.5
摄氏度,篮球运动
员姚明的
身高是
2.26
米。
【课堂作业】
教材
第
92
页“做一做”
。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教材第
94~95
页“练习二十”第
1
、
2
、
3
、
4
题。
教学板书:
第
1
课时
<
/p>
认识小数(
1
)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一个数字——一位小数
两个数字——两位小数
1
分米
=1/10
米
=0.
1
米
3
分米
=3/10
米
=0.3
米
1
厘米
< br>=1/100
米
=0.01
米<
/p>
3
厘米
=3/
100
米
=0.03
米
18
厘米
=18/100<
/p>
米
=0.18
米
教学反思:
第
2
课时
认识小数(
2
)
教学内容:
认识小数(教材第<
/p>
93
页及相关习题)
。
< br>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
2.
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学会猜想、验证、比较、概括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分析推理
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渗透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思想。
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材料,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
重点难点:
1.
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2.
有效地协调好同整数大小比较的关系。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
< br>同学们,
看黑板上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
(贴出小长方形
的卡片□□□和
□□□□)指着卡片,提问:如果这些卡片分别代表两个数,你觉得哪个
数会较
大?为什么?
(整数的大小比较,位数多的数就大)
2.
接着在两个方框中间都点上小数点,
提问:
现在你觉得哪个小数会较大?
□□
.
□□□
.
□□
学生猜测大小(预设
2
种
情况:后面大;不能确定)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
究的内容:<
/p>
“简单小数的大小比较”并板书课题。
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点,
将整数
的大小比较
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有机的衔接,
以几张卡片作为
切入点,
有效地把握了学生
学习的知识起点,明确了探究方向,
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
【新课讲授】
1.
出示跳高成绩单。
老师这里有一张从我们校运动会上带来的跳高成绩记录单,
你能给他们排出<
/p>
名次吗?
小明:
0.8
米小刚:
1.2
米
小强:
1.1
米小林:
0.9
米
学生反馈:小刚跳得最高。
2.
p>
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你能把他们的成绩化成分数来比较吗?
p>
独立思考后将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预设:
A
.
一位一位地比,从整数部分比起,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
B
.从小数单位比,
1.2
里面有
12
个
0.1
,
p>
1.1
里面有
11
个
0.1
,
12
比
11
大。
C
.把米转化为分米,
1.2
米
p>
=12
分米,
1.1
米
=11
分米,
12
比
11
大。
3.
你能排出其他几个人的名次吗?(引发学生的猜测)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A.
从小数单位比,
1.2
里面有
12
个
0.1
< br>,
1.1
里面有
11
个
0.1
,
0.9
里面有
9
个
0.1<
/p>
,
0.8
里面有
8
个
0.1
,
12
>
11
>
9
>
8
,因此第一名是小刚,第二名是
小
强,第三名是小林,第四名是小明。
B
.将米转化为分米,
1.2
米
p>
=12
分米,
1.1
米
=11
分米,
0.9
米
=9
分米,
0.8
米
=8
分米,
由于<
/p>
12
>
11
><
/p>
9
>
8,
因此第
一名是小刚,
第二名是小强,
第三名是小
林,第四名是小明。
通过
1.2<
/p>
和
1.1
的大小比较,
< br>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
使学生体验到
解决问题策
略的多样化,
让学生经历了
“从原来单一的结合具体内容”
p>
拓展到
“从
数位比、从小数单位比、从具体
单位比”等不同策略来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使
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地知其然,又知其所
以然。
4.
反馈后提问:这么多方法
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分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5.
方法应用。
(
1
)举例:同桌悄悄地写一个一位小数,然后一起来比较
一下大小。比较
后提问:
A.
要想写一个较大的小数,你应该怎样考虑?
B.
要想写一个较小的小数,你又应当怎样考虑?
【课堂作业】
教材第
93
页“做一做”
。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
【课后作业】
教材第
95
页“练习二十”第
5
、<
/p>
6
、
7
题。
p>
教学板书:
第
2
课时
认识小数(
2
)
简单小数的大小比较
1.2
p>
米
=12
分米
1.1
米
=11
分米
< br>
0.9
米
=9
分米
0.8
米
< br>=8
分米
由于
12
>
11
>
9
>
8
,
因此第一名是小刚,第二名是小强,第三名是小林,第四名是小明。
教学反思:
第
3
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1
)
教学内容:
简单的小
数加、减法(教材第
96
页及相关内容)
。
教学目标:
< br>1.
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点。
2.
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会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3.
能根据
创设的现实生活情境,灵活地运用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1.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