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古诗赏析(习题与答案)
不谙世故-
阅读唐朝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歌,完成题。
(6
分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
.
(1)
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
▲
)(2
分
)
A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
“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编者选用“曲”而不
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
效果有什么不同?
(2
分
)
答:
▲
(3)
请概括说说本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2
分)
答:
▲
p>
2
、这首诗最后一联似乎是矛盾的,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
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3
、古人评诗常用
< br>“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潭影空人心”
< p>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4
、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p>
5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
里?
答案:
1
、不矛盾。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加入周围一片喧器,人们也就不会在意钟磬的袅
袅余音。只剩下钟磬的声
音,其他尘世的声音都没有了,这里抒发的是向往佛门清静的心
情。
2
、“诗眼”是“空”。“空”
是说漂水清澈,临漂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空”字写出了人
的心
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3
.(
1
)
C
。(
2
分)(
2
)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
p>
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
2
分)(
3
)①由上而下,②由远到近,③情景交融
,④由整
体到局部等。答对两点即得
2
分。
4.
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
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5.
“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
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
.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
)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
)
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
法。
2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
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
3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
中的“诗
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
p>
.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
,你认为这成语隐含
了什么哲理?
5
.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由这
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
句
,
。
6
p>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p>
7
.“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
文注释为一作“竹”。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
达的意境上
有什么区别?
8
.请对“山光悦耳鸟
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9
.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起首
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
.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
.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
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
全消除俗念,获
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
.这首诗题为
“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
“破山寺”的描述。
10
.“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11
.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12
.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
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
.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 ,立刻转入对
后禅院的描述。
C
p>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
思绪,暗示的意义多
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
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
.“山光悦
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
“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3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
妙处。
14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
人心”一句妙在何处?
15
.
常
建
《
题
破
山
寺
后
禅
院
》
中
写
天
光
、
山
色
、
澄
波<
/p>
不
仅
使
鸟
儿
欢
悦
,
而
且
令
人
杂
念
顿
消
的
句
子
是:
,
;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
,
。
【参考答案】
1
、深幽寂静
宁静、空灵
2
、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
感
情。
3
、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
/p>
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
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p>
4、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5
、万籁俱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6
、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7
、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
“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
2
景致很深。
8
、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
的
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9
、
D
10
、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
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
院更显空寂,使用权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用权一刹那成为了
永恒……
11
、清晨,破山寺后禅院
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了诗人颇为浓厚的隐逸情怀。
12
、A
1
3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
幽”、“深”等字眼表现
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14
、这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
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
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5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文言文阅读(
17
分)
阅读《赵普》,根据要求作答。
普少
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
p>
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p>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
,未有其比。尝奏荐
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
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
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0
.给下列
加点字注音(
2
分)
A.
他日补缀旧纸(
)
B.
碎裂奏牍掷地
(
)
1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
分)
<
/p>
(
1
)读之竟日:
(
2
p>
)家人发箧视
之:
p>
(
3
)颜色不变:
(
4
p>
)太祖乃
悟:
12
.用
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
分)
(
1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p>
p>
(
2
)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13<
/p>
.简要说说文章写了赵普哪两件事。(
4
分)
①
②
14
.你
从文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性格特征?(
3
分)
答案:
10
、
A.
zhu
ì
B.d
ú
11
、
(1)
整天
(
2
)书箱
(
3
)脸色
(
4
)醒悟
、明白
12
、(
1
)赵普年少时熟悉处理官吏的事情,学问不多。
3
(<
/p>
2
)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拾起被撕碎的奏章带回家。
13
、①刻苦读书
②奏荐人才
14
、读书刻苦、专心致志,工作能力强,具有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意思对即可
)。
阅读下文,完成
10
~
14
题。
(12
分
)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
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竞日。及次
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
,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
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常奏荐某人为某
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
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
《赵普》
)
10
< br>、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
(
)(2
分
)
A
、习:(
1
)少习吏事
(
2
p>
)学而时习之
B
、以:(
1
)跪而拾之以归
(
2
p>
)先帝不以臣卑鄙
C
、发:(
1
)家人发箧视之
(
2
p>
)发闾左谪戍渔阳
D
、明日:(
1
)普明日复奏其人
(
2
p>
)明日,徐公来,熟视之
11
、翻译下列两手。
(4
分
)
①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p>
(2
分
)
译
文:
②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2
分
)
译
文:
12
、出自第一段的成语是:
。
(1
分
)
13
、赵普面对“太祖怒”,四奏某人为官,而能“颜色不变”
,其根本原因
是:
。
(
用原文
回
答
)
。
(1
分
)
14
、下面是对画线部分进行联想和想象改写而成的一段课本短剧,请你将未完成的内容补写在横线处
(
对话、动作、
神态要求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特征<
/p>
)
。
(4
分
p>
)
太祖
p>
(
勃然大怒
)
:此
人究竟是什么人
?
你要屡屡举荐他
?
赵
普:
。
太祖
(
)
:不得再议此事!
(
赵普神色不变,跪下拾起撕碎的奏折,退朝回家,默默将它补好
)
(
第二天,赵普上朝
)
赵普
(
呈上补好的奏
折
p>
)
:
。
太祖<
/p>
(
思索良
久
)<
/p>
:
。
4
(
二
)10
、
D
11
、①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的时候,处理决断很快。
(“临政处决”理解正确,且语句通顺方可
< br>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
②太祖才醒悟,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乃悟”“卒用”理解正确,且语句通顺方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 br>)
12
、手不释卷
13
、以天下为己任
14
、示例:赵普:此人是国家栋梁,我为国而荐。
太祖
(
把奏
牍撕碎用力扔在地上
)
。赵普:皇上啊,天下英才应为您而用,
岂可无端……
太祖:
朕念你一片赤胆
忠心,
准奏
!
(
每空
1
分
,
要求填写内容需符合故事场景的发展,
且符古人物身份、
p>
神态、
时代特征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
—
11
题。(
15
分)
【甲】普
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
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
地,普颜色不变,
跪而
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
卿若之何?”普曰:“刑
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
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
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
/p>
去
,竟得俞允。
(
《宋史·赵普传》
)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
克
∕彼竭我盈,故
克
之
B
未有其
比
∕
比
至陈,车六七百乘
C
太祖乃悟,
卒
用其人∕骑千余,
卒
数万人
D
久之不
去
∕
去
国怀乡,忧谗畏讥
9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
分)
(
1
)
普颜色不变,
跪而
拾之以归。
译文:
(
p>
2
)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译文:
p>
10
、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p>
2
分)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11
、研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4
分)
(
1
)
请分别概括两段文字的内容。
答:
(
2
p>
)两段文字,表现了赵普怎样的性格?
答:
p>
(二)文言文阅读:
8
、
< br>D9
、
1
)赵普脸色没有改变,
跪着拾起碎纸片带回家。
2
)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
紧跟在他身后。
10
、刑以惩恶
/
赏以酬功
/
古今通
道也。
11
、
1)
甲: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坚持奏荐人才;乙:赵
普为大臣迁官请命
2
)以天下事为己任,不畏权势,执著、坚定或深沉有岸谷,刚毅果断。
p>
阅读下文,
完成
17
—
20
题。(
18
分)
赵普
(1)
普少
习
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
,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
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莞,家人
发
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2
)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
毅果断,未有其
比。尝奏荐某人
为
某官
,太祖不用。普
明日
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
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
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
悟,卒用其人。(选自《宋史》
)
17.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
分)
①习:
②发:
③为:
④明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