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
成就小故事-
根据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整理
目
录
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
............................................
2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
实际
——
名与实
..........
...............................
2
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
是举
——
德与才
..........
...............................
3
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
小贪
——
廉与贪
..........
...............................
5
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
前嫌
——
降与叛
..........
...............................
5
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
小节
——
大与小
..........
...............................
6
二、曹操是个好老板
..................
..................................................
............
8
1<
/p>
、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
..................................................
..................
9
2
、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
..................................................
......................
1
0
3
p>
、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
..................................................
...............
11
4
、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
..................................................
....................
1
2
根据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整理
陈寿的《三国志》为曹操做传,最后有一段总结,这段总结陈寿表达了这么
一个意思:
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曹操为什么
能够战胜袁绍呢?两
个原因,
第一是曹操精于谋略,
第二是曹操善于用人。
这是
《三国志》
的作者陈寿给曹操一生做的一个
总结,
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曹操来说是
多么地重要。其实所谓
p>
用人之道,无非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人,第二
个问题是怎
么用
。
曹操的的用人做法可以总结十
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
者不拒。
也就是说
曹操他是实实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来帮助他,
在此前提下,
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曹
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名与实
第一种关系就是
< br>“
名与实
”
。我们知道,世界上
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
人它不是一个概念,
有名的他不一
定有能耐,
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
声,他可能默默无
闻。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
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
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
更重实际。
这个话怎么讲?
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
而且相比较而言,
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
政治资本是不如
他的对手的,
比如袁
绍,
他有一个庞大
的家族作为支持,
比方说孙权,
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
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
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
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
太监的孙子。
我们知道在东汉
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
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
我
们读孔子的书知道,
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
先生如果做
了官,
第一件要做的是什
么事?孔子说,
必也正名乎。
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
曹操明白这
一
点,
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
社会贤达、
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
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
人,
而且是很欢迎名人,
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
这些名
人不一定能够帮忙。曹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
帮凶也
根据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整理
可以,实在不行,帮闲也行,帮闲我也要;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能够实实在在
地给我做什么事,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真心诚意地拥护我,只要你们能够来,
你们来给
我装点门面,你们不公开跟我作对,就可以了。曹操是不迷信名人的,
曹操也是不重虚名
的,
曹操的名言就是
“
不得务虚名而处
实祸
”
,
就是曹操更看重
的是实在的内容,他是很务实的一个人。
甚至他的婚姻都是很务实的,
他的第
一任夫人,
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丁夫人,
丁夫人和他离异以后,
曹操就让他的妾卞氏做了夫人,
那就是卞夫人,
卞夫人出
身是不好的,
出身倡家。
倡就是倡伎,
那是单人旁的,
倡伎两个字都是单人旁的,<
/p>
这个倡伎在那个时候主要是献艺,
一般情况下是艺妓,
卖艺不卖身的,
但是这个
卖艺和卖身之间在当时也
没有什么严格的这个界限,
所以这个单人旁的倡伎很容
易转换为
女子旁的那个娼妓。
那么这样的一个出身在当时不但是卑微,
而
且是卑
贱,按照一个讲究门第出身的这么一个规矩,那是不能够做夫人的。曹操不管,<
/p>
因为卞氏非常的好,出身虽差,人品极好,做人非常地低调,她也给曹操生了好
儿子,草丕是她生的,曹植也是她生的,后来草丕被立为太子,卞夫人手下的人
开玩笑说夫人啊,你看大公子都做太子了,你得请客啊,开玩笑了,卞夫人说什
么呢
?唉,我没有把孩子教坏,就不错了,我已经很心满意足了,我哪里还敢居
什么功劳啊!
曹操外出打仗的时候总是会缴获一些珠宝、珍宝、古玩、首饰这样
一些东西,
他带回家以后曹操会把这些东西先交给卞夫人去挑选,
因为她是夫人,
p>
正妻嘛,每次卞夫人都挑一个中等水平的,首饰、珠宝这类。曹操就奇怪,就问
她,说我经过观察发现,你每次不挑最好的,也不挑最差的,你都挑个中等的,
什么原因呢?卞夫人说,挑最好的那叫贪婪,挑最差的那叫虚伪,我挑中等的。
这是非
常实在的一种说法,所以曹操很欣赏她。
曹操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处理人才的问题上他的态度就
是名至实归、
更重实际。
曹操的用人
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
德与才
曹操要处理的第二个关系,德才关
系,
“
德与才
”
的关系。这个问题也是我们
历史上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
就是当一个人才他的德和才不能兼备的时
候,
哪个是熊掌、
哪个是鱼?我们应该选哪个?传统的说法呢,
首先我们要德才<
/p>
兼备,
这个话没错,
但是不能兼备呢?传
统的做法是先德后才,
但是曹操这个时
根据百家讲坛之《易中天
品三国》整理
候相反,他三次下达求贤令,公开提出一个口号
,叫做
“
唯才是举
”
< br>。
“
唯才是举
”
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德和才一旦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
首先取的是才,
p>
而不
是德。
那么这个说法是很容易引起误解
的,
所以我们要略加说明,
曹操为什么要
提出
“
唯才是举
”
< br>这样一个口号,
而不沿用传统的德才兼备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 br>就是当时是
非常时期
,
而曹操又
是在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就
不能按
常规的这种取才的办法来做
。所以曹操有一个说法,他叫做
“
治平尚德行,有事
赏功能
”
p>
,这什么意思呢?天下太平的时候,我们可以把道德标准放在前面,慢
慢地去寻找那些德才兼备的人,
但是现在是一个有事的时候,
是一个天下不安定
的时候,是一个急需人才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奖赏的是功能,功就
是功劳,
能就是能力。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把功劳和能力放在第一位,
而不能够把所谓的道
德放在第一位,
如果我们
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就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第一种,
有德
无才
,
道德上倒是无可挑剔,
< br>老好人一个,
啥也干不了,
这种人我拿了有什么用?
p>
第二种可能,
求全责备
,
< br>我好容易发现一个人才,
大家来提意见说他有一个什么
什
么毛病,
我是用还是不用呢?第三种可能,
就是
弄虚作假
,
一个人才为了能够
得到晋升的机会只好做政治秀、
做道德秀,
东汉末年就是这样嘛
,
东汉末年因为
把道德标准放在第一位就有很多人做假,所谓<
/p>
“
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识
书
p>
”
嘛,这个是不行的。既然东汉末年有了这样的弊病,曹操在这个非
常时期就
必须来矫正,而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所以曹操不能说德才兼备,必
须说
“
唯才是举
”
。
所以曹操三次颁布求贤令,甚至提出这样一个说法,就是只要是一个人才,
哪怕不仁不孝,
你们都尽管推荐给我。
所以曹操在处
理德才关系的时候他的做法
是:德才兼备、唯才是举。
[画话音]相对于袁绍用人,曹操
用人更注重实际,曹操很明白名声是外在
的,
德也是相对的,<
/p>
而才对于他的事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曹操没有囿于名
与实、德与才的无谓的界定与讨论,他径直把用人的指挥棒举向了
“<
/p>
唯才是举
”
。
可
是人都是有缺点的,
当面对一些有小贪毛病和立场不坚定的人才时,
曹操又是
如何做的呢?
根据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整理
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廉与贪
那么由此又有了第三个问题,
p>
就是
“
廉与贪
”<
/p>
的关系。
曹操的做法是什么呢?
重用清官
、不避小贪。曹操虽然提出
“
唯才是举
”
的这样一个主张,但并非不要道
德,曹操其实也是一个重视道
德的人,他也希望德才兼备。比方说有两个人,一
个崔琰,
一个
毛玠,
这两个人就是德才兼备,
崔琰和毛玠道德品质之高尚是连
曹
操本人都非常敬重甚至敬畏的,
曹操对毛玠是敬重,
对崔琰是敬畏,
每次见到崔
琰曹操都要肃然起敬
啊,那么曹操委托他们去做什么呢?去做选拔官员的工作,
重用。
但是有些人爱占小便宜,
比方说曹操有个老乡叫丁裴,
这个人
是爱占小便
宜的,
他当官的时候有一次他的工作是管一群牛,<
/p>
结果他干什么事呢?他把家里
的瘦牛牵出来,到公家的牛群里面挑
头肥牛,他把它换了,他干这个事,结果被
罢了官,被人检举了以后罢了官。有一天曹操
在路上就碰见他了,碰见丁裴了,
曹操就叫着他的字说,文侯啊,你的官印上哪儿去了?
丁裴说,哎呦,我的官印
我拿去换大饼了。
然后曹操回过头来对
身边的人说,
毛玠多次要我重罚丁裴,
我
说算了吧,
丁裴这个人就像会抓老鼠又爱偷东西吃的猫,
留着
他还是有用的。
我
想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猫论了,
只是他要解释为,
不管它偷不偷东西吃,
逮住老
p>
鼠就是好猫,曹操就是这样一个态度,所以他的做法叫做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
降与叛
第四种
关系,就是
“
降与叛
”
,所谓降就是投降曹操的人,所谓叛就是叛变曹
操的人。
那么这两种人曹操是怎么处理呢?招降纳叛、
尽释前嫌。
甚至
就连吕布,
曹操本来也是想招降的。
曹操灭吕布,
把吕布打败了,
在白门楼下吕布被绑起来
从对面走过
来,
吕布虽然做了俘虏但意气风发,
绳子绑着,
老远就大叫,
曹公啊,
恭喜你啦,现在问题都解决了,
天下安定了。曹操说,什么意思啊?吕布说,曹
公啊,
你最视为
眼中钉的肉中刺的不就是我吕布吗?现在吕布准备投降你了,
吕
布投降你了以后就好了,
让我吕布率领骑兵,
明公你率领步兵,
那天下还有搞不
掂的?天下不就是咱们的了嘛。
曹操还没有反应,
吕布一眼看见曹操旁边坐一个
刘备,
吕布就说了,玄德公啊,君为座上客,我为阶下囚,这个绳子把我绑得这
么紧,
你就不能帮我说句话吗?曹操就笑了,
这绑老虎不能不绑紧一点啊,
p>
准备
就下令要给松绑,曹操就挥了一下手,松绑。刘备在旁边说话了
,刘备说曹公,
根据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整理
您没见过吕布是怎么侍奉丁原和董卓的吗?曹操一想,
对啊,
这个吕布他投奔谁
他就把谁杀了,
这个吕布他原
来投靠丁原,
然后把丁原杀了他去投靠董卓,
他又
把董卓杀了现在又投靠我,
这可不行,
把吕布杀了。
实际上如果不是刘备这句话,
曹操说不定真的是要把吕布也收留
下来。曹操的很多人才,不管他的谋臣也好,
他的将领也好,都是从敌营里面来的,他招
降纳叛啊,这是对待投降自己的人。
那么背叛自己的呢?当时曹操手下有一个人叫毕谌,
毕谌的家人被张邈扣留
了,张邈和曹操原来也是一伙的,后来翻脸了,那
么毕谌的家人都在张邈手上,
毕谌在曹操手下就不安心了。
曹操
就跟毕谌说,
哎,
令堂大人还有你老婆孩子都
< br>在张邈那儿,
我看你还是到张邈那儿去吧。
毕谌跪下来磕
头说,
毕谌决不背叛明
公,曹操也很感动,流下眼泪,谁知道一
转背毕谌就跑了。跑了以后最后曹操和
张邈作战把张邈打败了,
毕谌做了俘虏,
大家都说这毕谌肯定要倒霉了吧!
曹操
叹了一口气说,
尽孝的人能不尽忠吗?他既然是一个孝子,
那他一定是一个忠臣,
毕谌不杀,
派他去做官,
p>
做什么官呢,
到孔夫子的老家鲁国去做个丞相,
孝子嘛。
< br>[画话音]
曹操的用人方法是灵活多变的,
因为他明白非
常之时需要非常之
人,所以在曹操手下,各类人才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说是人尽
其才,物
尽其用。
可是如果这种人才可以用,
< br>那种人才也可以用,
那曹操不就成了好好先
生了吗?面对
着形形色色的人才,
曹操是如何把握用人这个度的呢?曹操用人的
秘诀究竟是什么呢?
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
大与小
第五个关系,是
“
< br>大与小
”
的关系,所谓大小是指什么呢?大德和小节。那
么
曹操的做法是什么呢?抓大放小、
不拘小节。
比方说有个叫文聘的,
这个人是刘
表的部下,
刘表派他驻守北方。
刘表死了以后刘表的儿子刘琮接班,
这个时候在
赤壁之战之前,
曹操南下,
刘琮马上就投降了曹操,
然后跟文聘说我们一起投降
曹
操吧。文聘不去,一直守着,一直到曹操南下过了汉水,文聘才去见曹操。曹
操这个时候
就半开玩笑地说,
文聘兄,
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呢?文聘非常严肃
地说,
曹公啊,
我原来是跟随刘荆州
—
—
刘荆州就是指刘表
——
我是跟随刘荆
州报效国
家的人,
我没有做到这一点非常惭愧,
因此我只想守住我那个地方,
以便既无愧
于地下九泉的
人,就是指刘表,也无愧于他托给我的孤儿,就是指刘琮,我是万
般无奈才落到今天这个
地步来见你的,
我哪有心思、
我又哪有脸面早早地来见你
根据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整理
呢?
说完号啕大哭。曹操一听,肃然起敬,也陪着流下眼泪,然后说文聘啊,你
是个忠臣啊,
这样吧,
你做江夏太守吧。
于是文聘就
在江夏太守的任上一干几十
年,当然他的爵位步步高升,由关内侯而亭侯,而乡侯,而县
侯,侯爵的爵位是
升上去了,但是一直在做江夏太守,替曹操守住了这个咽喉要地,击败
了关羽,
击败了孙权。
那么曹操看重文聘的是什么呢?大节,<
/p>
忠啊,
忠就是一个最大的道
德,所以不能
说曹操不重视道德。
但是对于小节呢?曹操主张睁只眼闭只眼。
曹操手下有一个很重要的谋士叫
做郭嘉,
郭嘉这个人可能行为是不太检点的,
< br>多次被一个负责纪律检查的官员叫
陈群的当众指责,郭嘉依然故我。曹操也信任如
故,但是同时曹操又奖励陈群,
就是曹操既不去处分郭嘉和干预郭嘉,
< br>也不去指责郭嘉,
也不要求郭嘉改正他的
私人生活行为不
检点的这样一个缺点,
同时他又对陈群说你这样是对的。
那这叫
什么呢?这就叫抓大放小,曹操心里非常清楚一点,就是道德的底线必须坚守,
如果你不坚守道德的底线,
结果是满朝都是小人,
这是曹操要表扬和肯定陈群的
原因,
就是陈群你坚守道德的底
线,
你批评作风不正派、
行为不检点的人这是对
的!
但是曹操又明白另一个道理,
就是你不能纠缠鸡毛
蒜皮,
因为世界上没有十
全十美的人,任何人都是有缺点、有错
误、有毛病,所以这个事情也不能做。所
以曹操的这个做法不是和稀泥,
也不是搞平衡,
也不是各打五十大板,
也不是我
们一般人理解的所谓中庸之道,
而应该说是得中庸之精髓,
中庸精髓讲什么?讲
“
有经有权
< br>”
,就是有些东西是常规的,有些东西是权宜的,不能认准一个死理。
这就是曹操在处理
五种关系的做法,在这个做法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呢?看到的是曹操的大气,
其实曹操的用人之术也好,
用人之道也好,
归
根结底
就是两个字
——
大气,也就是我
们通常所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嘛,大
海为什么大?就因为江河流入大海的时候
可以泥沙俱下,
可以鱼龙混杂。
一个大
海它能不能说,
我大海是不能够接受污水的,
我只能接受清纯的
矿泉水?那就不
成其为大海了。
曹操恰恰就是有这样大海一样宽
阔的胸怀,
君自我要,
小人我也
用,用
什么?用其所长,只要大德不亏、大节不亏,什么生活作风问题、行为做
派问题、
言行举止问题,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要去管
他。
人上一百,
形形色色,
哪有什么清
一色的队伍呢?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差则无徒,
峣峣者易折,<
/p>
佼佼者
易污,
把自己弄得太纯净、
太干净不是好事情,
尤其是作为一个要成就大业的人,
千万不要追求什么清一色。
根据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整理
曹操的这样的一种胸襟和这样的一
种作风使他广纳了人才,
有人统计,
到曹
操去世前,他的核心谋士、重要谋士、一般谋士一共有
102
人,其中最重要的是
在前期五位,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五大谋士。如果来检
索以下,我
们就会发现这五大谋士基本上都是自己投奔曹操的,
其中有四个人是从敌营当中
投奔曹操的,
贾诩来投奔的时候还捎
带了一个张绣。
这些人来到曹操身边的时候
是有原因的,
郭嘉离开袁绍的时候对袁绍身边的谋士说了一番话,
说出了他为什
p>
么要离开袁绍投奔曹操的原因,
而这句话十分重要,
那么郭嘉究竟向袁绍的谋士
们说了什么?他这番话里面又隐含着什么样的玄机呢
?
二、曹操是个好老板
曹操会用人,这在历史上几乎是公
认的,他可以说是深知
“
用人之机
”<
/p>
。但问
题并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是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
也就是说,
重要的不
是
“
术
”
,而是
“
道
”
。那么曹操用人之道的
“
道
”
究竟是什么呢?他又为什么能够
掌
握这个
“
道
”
呢?
袁绍与曹操的人才之争中有很多人离开袁绍投奔曹操,
其中有一
位关键人物
——
谋士郭嘉。
郭嘉从小胸
怀大志,
在二十岁时就已经敏锐地感觉到天下即将大
乱,
于是隐居以待时机。
最初郭嘉投奔到当时势力最强大的袁绍麾下,
p>
袁绍也对
他极为敬重,
并把他作为人才厚礼
款待。
然而郭嘉却在曹操招贤纳士之时神秘地
离开袁绍,
投奔曹操的帐下。
郭嘉可以说是对袁绍和曹操都有独到的见解,
那么
郭嘉为什么要离开袁绍,投奔曹操呢?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的玄机
呢?
曹操前期的五位重要谋士
——<
/p>
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都是主动投
奔曹操的,
其中有四个人来自曹操的对手的阵营,
郭嘉和荀彧是从袁绍那里投奔
p>
曹操的。
郭嘉临走的时候跟袁绍的谋士说了一番话,
这番话很重要,
郭嘉是这么
说的,他说:
“
< br>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
未知用人
之机,
多端寡要,
好谋无决,
欲与共济
天下大难,
定霸王之业,
难矣。
”
p>
郭嘉的这段
话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
就是一个智慧的人,
尤其是一个准
备做谋士的人,
要能够善于为自己选择
一个好老板。
你要是老板选错了,
那你这
一肚子的学问、知识、谋略,那你就没有用武之地;如果你老板选对了,那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