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里的故事

别妄想泡我
887次浏览
2021年02月16日 16:4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凤阳花鼓歌词-

2021年2月16日发(作者:回头语小姑下一句)


《弟子规》里的故事




1


、文质彬彬



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


,一个人本质虽很好,若缺少礼仪才艺


的熏习,


就不免粗野鄙陋。


有一次,


孔子的大弟子子路,


向孔子问道:


「南山有一种竹子,天生就很 直,砍下来当作箭,可以射穿犀牛皮。


本质好就可以了,何必再学习呢?」


孔子说:


「如果箭尾再加上羽毛,


箭头装上箭镞,< /p>


射入皮革不是更深更准吗?」这说明有好的本质,再


加上羽毛箭镞 的修饰,


就会有更好的成绩。


所以孔子对学生的期望是


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也就是「文」和「质」均衡发展的君子。






现代的同学们,生活富裕,都能上学校念书,有许多时间来学


习各种知识才艺,


这些知识才艺只要有助于大众的,


就应当认真学习。

但如果时间有限,


就应优先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


因为 经典是我


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学习熟练之后,


可以解决许多问题 ,


更可以让我


们成圣成贤。所以大家应立志来研学。

< p>



2


、晨昏定省



周朝的文王,


开创周家八百年的基业,


是中国有始以来最长久 的


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们从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文

< br>王尚未即位时,


每天一早鸡初鸣,天还未亮时,一定穿好衣服到父亲


那里,问候父亲早上是否安好?如果安好,


就非常快乐;

如果父亲有


不适,就感到忧愁,一定想办法让父亲安适,才能放心。中午如此,


傍晚也是如此。






文王每天这样三次问安,没有一天 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烦,是我


们学习「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样。希望同学们要有「文王能够 做到,


我们也来学着做」的志气,绝对不要输给古人!




3


、陆绩怀橘



在我国东汉时,


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


名字叫陆绩。


有一次,


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太守袁术,


袁太 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


就拿出橘子


请陆绩吃。陆绩就多拿两粒藏 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候,橘


子突然掉出来。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 因。陆绩回答说:


「橘子是我母亲所喜欢吃的,


因为没钱买橘子 ,


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


母亲吃,并非自己贪心,还请太守原谅!


」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


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 息。






同学们!陆绩时时想着母亲,希望母亲和他一起分享甜美的橘


子,这般孝心,多令人感动!我们对父母亲不仅不私藏东西,更要能

体贴亲心啊!




4


、老莱斑衣



周朝楚国人老莱子,


已经七十岁了,


常身穿五彩衣,


学做婴儿戏,


不怕跌倒的痛苦,


也不管别人对他 的看法,


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


亲的欢心,

< br>让父母笑口常开,


忘记身体的不适,


不会感到老境的凄凉 。


老莱子可贵的孝行,正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最


好的模范。现今很多青少年喜爱飚车,骑乘机车不肯戴安全帽,

< br>不遵


守交通规则,


一味跟着感觉走,

一旦发生车祸,


常使自己及无辜的人,


变成植物人,拖累了 父母,造成许多不幸的家庭。


若经常想到父母亲


的所好所恶,怎 么会一时胡涂做出「亲所恶」的事呢?




5


、潘京孝母



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去世,


对母亲


非常孝顺。


他的母亲,


本性很仁慈,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有 一年大


饥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讨赈灾的事。潘京深体亲心,尽力鼓吹


倡导,


任劳任怨,


因此活命的人很多。


平日他又多行善事,


不怕劳苦,


让母亲欢喜。乡里的 人为了感谢他们母子的大恩,就立生祠来纪念。


后来潘京的儿子潘浚,

< br>在万历年间中了进士,


一直做到相当宰相的


「尚


书」职位。






潘京自己立身行道,善体亲心,发扬母亲的美德,造福乡里,


把孝推到最高点,这是真正利己利人的世间豪杰啊!




6


、闵损芦衣



孔子弟子闵子骞,


年纪很小的时候,


母亲就去世,

< p>
父亲娶了后母,


后母再生了两个弟弟。有一年冬天,


天气寒冷,父亲要外出,就叫闵


子骞驾车,在途中,闵子骞突然掉落了驾马的缰绳,父 亲以为儿子太


粗心,就责怪他的不是。谁知一接触儿子的衣服,


才发现闵子骞穿的


布袍里面,


全是不保暖的芦花。


回家后,


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


却是暖和的棉 花。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


下,就要赶走后母。这时闵子骞跪 下来哀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


母去三子寒」



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


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 /p>


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


知到反省改过而变成 了慈母。


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


他不管父


母对他是疼爱,


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


他安 顿了一家人的


心,让一家人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


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


「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





7


、亲尝汤药



二十四孝中有位


「亲尝汤药」


的汉文帝。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 病


一直没有好转,


汉文帝就不分日夜尽心照顾母后,

< p>
把侍奉母后当成一


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



对于母后的汤药必定亲自尝尝,确


定热度和甘苦,


才放心地端给母后服用。这样用心了三年,母后的身


子才好转过来。这件事感 动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也流传至今。


正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p>


」的最好写照。也是提醒


现代人,不要因为事忙而推说无法做到的 一个砥砺石。




8


、百里负米



孔子的学生子路,年轻时家里很穷,


没有好东西奉养父母亲。就


到百里外替人做工,换取白米来供养父母。


虽然辛苦,但是心中感到

< br>非常快乐。后来在楚国作官,


常常面对丰盛的食物,却不由心酸而泪


流满面。


这位好勇过人的子路,让人感到奇怪!原来是子路思念起过


世的双亲,已无法接受他丰盛的奉养,自然悲咽而吃不下!




9


、泰伯让位



周文王的大伯父泰伯,


孔子称赞他有三让天下的美德。


当周文 王


(


名字叫昌


)

出生时,祖父古公亶父就说了一句话:


「我周家将来一定


有 兴盛家业的人,那个人就是昌罢!


」如果照传统的规定,古公亶父


的位子应该传给大儿子泰伯,


不可能传给三儿子季历,


季历就 是文王


的父亲,这样周文王就无法继承国位。






泰伯很有智慧,听到父亲古公亶父这句话,了解父亲的心意,


于是藉父亲生病时,需要药 材,便偕同二弟仲雍往南方去采药,


并将


自己纹身断发,


这样一来就不能接受国位,


而满了父亲的心愿。


泰伯


不仅舍掉世间最大的财物国位,


让位给三弟季历,


又顺利地把国位再


传给文王。这种作为,


使人 看不出他让国的行径,


所以孔子称赞他是


「至德」呀!同学们! 见贤思齐,让我们学习把自己心爱的财物,让


给兄弟姐妹,甚至需要的人吧!

< p>



10


、百忍成家


唐朝张公艺先生家中五代同堂,全家上下和乐融融。皇帝路过,


仰慕他治家整齐,便 请问有何妙法?张公艺先生写了一个「忍」字,


再一个「忍」字


......


连续写了一百个「忍」字,他的大家庭就因家中


大小都能互相忍让,而得以维持。这就是有名的「百忍成家」



凤阳花鼓歌词-


凤阳花鼓歌词-


凤阳花鼓歌词-


凤阳花鼓歌词-


凤阳花鼓歌词-


凤阳花鼓歌词-


凤阳花鼓歌词-


凤阳花鼓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