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的发展史

萌到你眼炸
858次浏览
2021年02月16日 17:1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刀破三生-

2021年2月16日发(作者:秋天奏鸣曲)


教材分析:


对数产生于


17

世纪初叶,为了适应航海事业的发展,需要确定航程和船舶的


位置,


为了适应天文事业的发展,


需要处理观测行星运动的数据,

就是为了解决很多位数的


数字繁杂的计算而产生了对数


恩格 斯曾把对数的发明与解析几何学的产生、微积分学的创


始并称为


17


世纪数学的三大成就,


给予很高的评价

今天随着计算器的普及和电子计算机的


广泛使用以及航天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


利用对数进行大数的计算功能的历史使命已基本完


成,已被新的运算 工具所取代,因此中学对于传统的对数内容进行了大量的删减


但对数函

< br>数应用还是广泛的,后续的教学内容也经常用到







本节讲 对数的定义和运算性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对数函数


对数概念与指

数概念有关,是在指数概念的基础上定义的,在一般对数定义


logaN(a>0, a



1)


之后,给出

< br>两个特殊的对数:


一个是当底数


a=10


时,


称为


常用对数



简记作


lgN=b



另一个是底数


a=e(



个无理数


)


时,称为


自然对数


,简记作


lnN


=b


这样既为学生 以后学习或读有关的科技书给出


了初步知识,也使教材大大简化,只保留到学习对数函数 知识够用即可



对数的创始人是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


Napier



1550



~1617


年)


。他发明了供天文 计算作


参考的对数,并于


1614


年在 爱丁堡出版了《奇妙的对数定律说明书》


,公布了他的发明。


恩 格斯把对数的发明与解析几何的创始,微积分的建立并称为


17


世纪数学的三大成就。




1)


已知


a, b,

< br>求


N


乘方运算




2)


已知


b, N,

< br>求


a


开方运算





3)


已知


a, N,

< br>求


b


对数运算



“對數”


(logarithm)


一詞源自於希臘,表



示思想的文字或記號,也可作“計算”或


“比率”


。由於


16


世紀的天文星 象的觀測、



航海、測量、地圖的繪製等,需要大量且龐



雜的數字乘除開方運算,這種化乘除為加減


< br>的運算工具,即為


對數




而對數的創始人是蘇格蘭數學家那皮爾。於


< br>是我們用了


logarithm


這個英文單字,取其前< /p>



三個字母


log


來表示








中,與指數式中其



他數值之間的關係。例如:







,即是


2



3


次方是


8


,反之以

2


為底數時,多少次方可得



到< /p>


8


呢?這個


3


的 值就是


對數


,作











1


自然对数的由来




这里的


e


是 一个数的代表符号,而我们要说的,便是


e


的故事。这倒叫人有 点好奇了,要能说成一本书,这个


数应该大有来头才是,


至少应 该很有名吧?但是搜索枯


肠,大部分人能想到的重要数字,除了众人皆知的


0



1


外,大概就只有和圆 有关的


π


了,了不起再加上虚数


单位的


i=



-1


。 这个


e


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在高中数学里,大家都学到过对 数(


logarithm


)的观


念,也 用过对数表。教科书里的对数表,是以


10


为底


的,叫做常用对数(


common


logarith m


)。课本里还


简略提到,有一种以无理数

e=2.71828


……为底数的对


数,称为自然对数(< /p>


natural


logarithm


) ,这个


e



正是我们故事的主角。不知 这样子说,是否引起你更大


的疑惑呢?在十进位制系统里,用这样奇怪的数为底,


难道会比以


10


为底更「自然」吗?更令人好 奇的是,


长得这麼奇怪的数,会有什麼故事可说呢?




这就要从古早时候说起了。


至少在 微积分发明之前半个


世纪,就有人提到这个数,所以虽然它在微积分里常常


出现,却不是随著微积分诞生的。那麼是在怎样的状况


下导致它出现的呢?一 个很可能的解释是,


这个数和计


算利息有关。

< br>



我们都知道复利计息是怎麼回事,


就是利息也可以并进


本金再生利息。


但是本利和的多寡 ,


要看计息周期而定,


以一年来说,可以一年只计息一次,也可 以每半年计息


一次,或者一季一次,一月一次,甚至一天一次;当然

计息周期愈短,本利和就会愈高。有人因此而好奇,如


果计息周期无限制地缩短,比 如说每分钟计息一次,甚


至每秒,或者每一瞬间(理论上来说),会发生什麼状


况?本利和会无限制地加大吗?答案是不会,


它的值会

< br>稳定下来,趋近於一极限值,而


e


这个数就现身在该极< /p>


限值当中(当然那时候还没给这个数取名字叫


e

< br>)。所


以用现在的数学语言来说,


e

可以定义成一个极限值,


但是在那时候,根本还没有极限的观念,因此


e


的值应


该是观察出来的,而不是用严谨的证明得到 的。




包罗万象的


e


< br>读者恐怕已经在想,光是计算利息,应该不至於能讲一


整本书吧?当然不,利息只 是极小的一部分。令人惊讶


的是,这个与计算复利关系密切的数,居然和数学领域


不同分支中的许多问题都有关联。在讨论


e


的 源起时,


除了复利计算以外,事实上还有许多其他的可能。问题


虽然都不一样,答案却都殊途同归地指向


e


这个数。比


如其中一个有名的问题,


就是求双曲线


y=1/ x


底下的面


积。


双曲线和计算复利会有 什麼关系,


不管横看、


竖看、


坐著想、 躺著想,都想不出一个所以然对不对?可是这


个面积算出来,却和


e


有很密切的关联。我才举了一个


例子而已,这本书里提到得 更多。




如果整本书光是在讲数学 ,还说成是说故事,就未免太


不好意思了。事实上是,作者在探讨数学的同时,穿插


了许多有趣的相关故事。


比如说你知道第一个对数表是


谁发明的吗?是纳皮尔



John


Napier




没有听说过 ?


这很正常,我也是读到这本书才认识他的。重要的是要


下一个 问题。


你知道纳皮尔花了多少时间来建构整个对


数表吗?请注意 这是发生在十六世纪末、


十七世纪初的


事情,别说电脑和计算机 了,根本是什麼计算工具也没


有,所有的计算,只能利用纸笔一项一项慢慢地算,而


又还不能利用对数来化乘除为加减,好简化计算。因此


纳皮尔整整花 了二十年的时间建立他的对数表,


简直是


匪夷所思吧!试著想像 一下二十年之间,每天都在重复


做同类型的繁琐计算,


这种乏味 的日子绝不是一般人能


忍受的。但纳皮尔熬过来了,而他的辛苦也得到了报偿

< p>
——对数受到了热切的欢迎,


许多欧洲甚至中国的科学

家都迅速采用,连纳皮尔也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赞


誉。最早使用对数的人当中,包 括了大名鼎鼎的天文学


家刻卜勒,


他利用对数,


简化了行星轨道的繁复计算。



< br>在《毛起来说


e


》中,还有许多我们在一般数学课本里< /p>


读不到的有趣事实。


比如第一本微积分教科书是谁写的

< p>
呢?


(假如你曾受微积分课程之苦,


也会想知道谁 是


「始


作俑者」吧?」)是罗必达先生。对啦,就是罗必达法< /p>


则(


L'Hospital's


Rul e


)的那位罗必达。但是罗必达


法则反倒是约翰.伯努利先发现 的。不过这无关乎剽窃


的问题,他们之间是有协议的。




说到伯努利可就有故事说了,这个家族实在不得了,别


的家族出一位天才就可以偷笑了,


而他们家族的天才是


用「量产」形容。伯努利们前前后后在数学领域中活跃


了一百年,他们的诸多 成就(不仅止於数学领域),就


算随便列一列,也有一本书这麼厚。不过这个家族另外< /p>


擅长的一件事就不太敢恭维了,那就是吵架。自家人吵


不够,也跟 外面的人吵(可说是「表里如一」)。连爸


爸与儿子合得一个大奖,爸爸还非常不满意, 觉得应该


由自己独得,居然气得把儿子赶出家门;和现代的许多


「孝子」们比起来,这位爸爸真该感到惭愧。



< p>
e


的「影响力」其实还不限於数学领域。大自然中太阳

花的种子排列、鹦鹉螺壳上的花纹都呈现螺线的形状,


而螺线的方程式,是要用


e


来定义的。建构音阶也要用


< p>
e


,而如果把一条链子两端固定,松松垂下,它呈现


的形状若用数学式子表示的话,也需要用到


e


。这些与


计算利率或者双曲线面积八竿子打不著的问题,


居然统


统和


e


有关,岂不奇妙?




数学其实没那麼难!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读过不少数学,


但是在很多


人心目中,数学似乎是门无趣甚至可怕的科目。尤其到


了大学的微积分,到处都是定义、定理、公式,令人望


之生畏。


我们会害怕一个学科的原因之一,


是有距离感,


那些 微积分里的东西,好像不知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对


它毫无感觉,也觉得和我毫无关系。如 果我们知道微积


分是怎麼演变、由谁发明的,而发明之时还发生了些什

< br>麼事(微积分是谁发明的这件事,争论了许多年,对数


学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p>



发明者又是什麼样的人等等,


这种距离 感就应该会减少甚至消失,微积分就不再是


「陌生人」了。




在历史上,自然对数的底


e


与曾一个商人借钱的利息有关。



过去,


有个商人向财主借钱,财主的条件是每借


1


元 ,一年后利息是


1


元,


即连本带利



2


元,


年利率< /p>


100%



利息好多喔!财主好高兴。< /p>


财主想,


半年的利率为


50%

< p>
,利息是


1


.


5


元,


一年后还


1


.


5


2


=2


.


25


元。


半年结一次帐,

< br>利息比原来要多。


财主又想,


如果一年结


3


次,


4


次,


……



365


次,

< p>
……


,岂不发财了?



财 主算了算,结算


3


次,利率为



1


元钱一年到期的本利和是:






< br>结算


4


次,


1

< br>元钱到一年时还




财主还想, 一年结算


1000


次,其利息是:


< /p>


这么大的数,年终肯定发财了。可是,财主算了算,一元钱结帐


1 000


次,年终还的金额只


有:





这令财主大失所望。他以为,结帐 次数越多,利息也就增长得越快。财主根本不知道,




值是随


n


的增大而增大,

但增加的数额极其缓慢;


并且,


不管结算多少次,


连本带利的总和


不可能突破一个上限。数学家欧拉把

极限记作


e



e=2.71828 …


,即自然对数的底。






9




10




11




12




13




14



……



n 0



1



2< /p>



3




4




5




6




7




8



2^n 1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1024



2048

< p>


4096



8192< /p>



16384



……




这两行数字之间的关系是极 为明确的:


第一行表示


2


的指数,


第二行表示


2


的对应幂。

< br>如果


我们要计算第二行中两个数的乘积,可以通过第一行对应数字的加和来实现。 比如,计算


64×


256


的值,就可以 先查询第一行的对应数字:


64


对应


6



256


对应


8


;然后再把第一行中


的对应数字加和起来:

< br>6



8



14


;第一行中的


14


,对应第二行 中的


16384


,所以有:


64×


256



16384


。纳皮尔的这种计算方法,实际上已经完全是现代数学中



对 数运算



的思想了。回


忆一下,我们在 中学学习



运用对数简化计算



的时候,采用的不正是这种思路吗:计算两个


复杂数的乘积,先查《常 用对数表》


,找到这两个复杂数的常用对数,再把这两个常用对数


值相加,再通过


《常用对数的反对数表》


查出加和值的反对数 值,


就是原先那两个复杂数的


乘积了。这种


化乘除为加减



,从而达到简化 计算的思路,


不正是对数运算的明显特征吗?


经过多年的探索,


纳皮尔男爵于


1614


年出版了他的名 著


《奇妙的对数定律说明书》



向世人


公布了



其值是


2.71828……


,是这样定义的:





n-


>∞


时,


(1+1/n)^n


的极限。




注:


x^y< /p>


表示


x



y


次方。





你看,随着


n


的增大,底数越来越接近


1


,而指数趋向无穷大,那结果到底是趋向于


1


还是


无穷大呢?其实,是趋向于


2 .718281828……


这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延长天文学家寿命的发现


——


纳皮尔发现对数





自古以来,人 们的日常生活和所从事的许多领域,都离不开数值计算,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对


计 算的速度和精确程度的需要愈来愈高,这就促进了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印度阿拉伯记数法、十进小数

< p>
和对数是文艺复兴时期计算技术的三大发明,它们是近代数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其中对数 的发


现,曾被


18


世纪法国大数学家、 天文学家拉普拉斯评价为“用缩短计算时间延长了天文学家的寿命”。




对数思想的萌芽






对数的 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早在公元前


500


年,阿基米 德就研究过几个


10


的连乘积与


10< /p>


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用现在的表达形式来说,

就是研究了这样两个数列:


1



1 0



102



103



104


105



……;


0



1



2


3



4



5


,……





他发现了它们之间有某种对应关系。利用这种对应可以用第二 个数列的加减关系来代替第一个数列的


乘除关系。


阿基米德虽然 发现了这一规律,


但他却没有把这项工作继续下去,


失去了对数 破土而出的机会。





2000


年后,一位德国数学家对对数的产生作出了实质性贡献,他就是史蒂 非。


1514


年,史蒂非重新研


究了阿 基米德的发现,他写出两个数列: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1024 2048……





他发现,上一排数之间的加、减运算结果与下一排数之间的乘 、除运算结果有一种对应关系,例如,


上一排中的两个数


2



5


之和为


7


,下一排对应的两个数


4



32


之积


128


正好就是


2



7


次方。实际 上,用


后来的话说,下一列数以


2


为底 的对数就是上一列数,并且史蒂非还知道,下一列数的乘法、除法运算,


可以转化为上一 列数的加法、减法运算。例如,23×25=


23


< p>
5


,等等。





就在史蒂非悉心研究这一发现的时候,他遇到了困难。由于当 时指数概念尚未完善,分数指数还没有


认识,


面对像

< p>
17×63,


1025÷33


等情况就感到束手无 策了。


在这种情况下,


史蒂非无法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只好停止了这一工作。但他的发现为对数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纳皮尔的功绩






15< /p>



16


世纪,天文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为了计算星球的轨道和研究星球之间的位置关系,需要对很


多的数据进行乘、除、乘方和 开方运算。由于数字太大,为了得到一个结果,常常需要运算几个月的时间。


繁难的计算 苦恼着科学家,能否找到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数学家们在探索、在思考。如果能用简单的加

减运算来代替复杂的乘除运算那就太好了!这一梦想终于被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实现了。





纳皮尔于

1550


年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他家是苏格兰的贵族,他


13


岁入圣安德卢斯大学学习,后来


留学欧洲,


1571


年回到家乡。纳皮尔是一位地主,他曾在自己的田地里进行肥料施肥试 验,研究过饲料的


配合,还设计制造过抽水机。他的兴趣十分广泛,一方面热衷于政治和 宗教斗争,一方面投身于数学研究。


他在球面三角学的研究中有一系列突出的成果。





纳皮尔研究 对数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简化天文问题的球面三角的计算,他也是受了等比数列的项和


等差数列的项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启发。纳皮尔在两组数中建立了这样一种对应关系:当第一组数按等差数


列增加时,第二组数按等比数列减少。于是,后一组数中每两个数之间的乘积关系与前一组数中对 应的两


个数的和,建立起了一种简单的关系,从而可以将乘法归结为加法运算。在此基础 上,纳皮尔借助运动概


念与连续的几何量的结合继续研究。





纳皮尔画了两条线段,设


AB


是一条定线段,


CD


是给定的射线,令点


P



A


出发,沿


AB


变速运动,速

度跟它与


B


的距离成比例地递减。同时,令点


Q



C


出发,沿

< p>
CD


作匀速运动,速度等于


P

出发时的值,纳

刀破三生-


刀破三生-


刀破三生-


刀破三生-


刀破三生-


刀破三生-


刀破三生-


刀破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