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第03讲 几何的有名定理(3)

温柔似野鬼°
762次浏览
2021年02月16日 18:2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世界名人排行榜-

2021年2月16日发(作者:冰淇淋少女组)



第五讲



几何的有名 定理(


3








斯特瓦尔特定理







Ste wart


(1753


年~


1828



)



英国数学家 、


哲学家.


他对平面几何的一个重要贡献


,



下面的定理.



斯特瓦尔特定理



如图,设

< p>
P


为△


ABC


的边


B


上一点,且


BP:PC=m:n,


则有




< p>
mn


nAB


2



mAC


2



(


n



m


)


AP


2



BC


2


.



m



n



证明






APB=


θ



,由余


弦定理



AB


2


=


AP

< br>2


+BP


2



-


2AP



·


BPcos


θ


,




m


m


AB


2



A P


2



(


< /p>


BC


)


2



2


AP



BC




s



.
















m



n


m



n


n


n


AC

< p>
2



AP


2



PC


2



2


AP



PC


cos




AP


2



(


< br>BC


)


2


2


AP




BC


cos



.



m



n


m



n


mn



×


n+


②< /p>


×


m


,得




nAB


2



mAC


2



(


m



n


)


AP


2



BC


2


.



m



n





斯特瓦尔特定理还可写成下面的形式:



CP


·


AB


2


+ B


P


·


AC

2


= B


C


·

AP


2


+ BP



·


CP



·


BC



AC


2



BP


< /p>


AB


2



CP< /p>



BP



PC< /p>


.





AP



BC


2


特别地,当


m=n



P



BC


中点时,可得


AB


2


+ AC


2

< p>
=2(AP


2


+ BP


2


)




此即为三角形的中线定理,亦称巴布斯定理.




AP


是△


ABC

< p>
中∠


A


的平分线时,则由角平线的性质有



AB=c,AC=b,BC=a


,则有


BP



b


2



m


AB


< p>



n


AC


ac


ab


,


CP

< p>




b



c


b


c


所以



AP

2



ac


ab


c


2



2


b



c


b< /p>



c



ac



ab



bc



a


bc



a


b



c

< p>
b



c


(


b



c


)

2


bc


[(


b


c


)


2



a


2


]


bc


(


b



c



a


)(


b



c



a

< p>
)






(


b


c


)


2


(


b



c


)


2< /p>


设三角形周长为


a+b+c= 2p


,则


AP



2


bc p


(


p



a< /p>


)


.



b



c



此即为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公式.









1



如图


15-12



在△

ABC


中,



AB=c

< p>


A=b



c>b



AD


是∠


A


的平分线,


E



BC


上一点且


BE= CD




求证:


AE


2


-AD


2

=



c-b


2




证明




为方 便起见,


不妨设


B=m



B=n




BE=n



EC=m



BD= m+n


由斯特瓦尔特定理,有



b< /p>


2


m



c


2


n


b


2

< p>
n



c


2


m


2


AD


< br>


nm


,


AE

< br>



mn


.


m



n


m



n


2


c< /p>


2


(


m



n


)



b

< p>
2


(


m



n


)


m


n


2



AE



AD




(


c



b


2< /p>


).



m



n


m



n


2


2



AD

< p>



A


的平分线


,



m


c


m



n


c



b



,






n


b


m



n


c

< br>


b



AE

2



AD


2



c



b


(


c



b


)(< /p>


c



b


)



(


c


< p>
b


)


2


.



c



b



下面我们来证明一个关于三角形重心的定理.




2.




G


为△


AB


的 重心,


M


是平面上任意一点,求证;



MA


2



MB


2



MC


2< /p>



GA


2



GB


2



GC


2



3


MG


2


.







分析如 图,不妨设


M


点在△


AB


内部,







在等式中,考察线段


MG


由于


MG


在△


ADM


内部,且


G


分< /p>


中线


AD



2: 1


两部分,故可利用斯特瓦尔特定理得到


MG

< br>和


AM



DM

< br>、


AG



DG

< br>的关


系.再在△


BMC


中,利用 中线公式可得到


MD



MB

< p>


MC



BD

< p>
的关系,从而有望获得


证明.







证明




设△


ABC


三条中线分别为


AD

< p>


BE



CF

< p>
,在△


ADM


中,由斯特瓦尔特定理,

< p>


MA


2



DG



MD


2



GA



MG


2



AD



AD



DG



GA


.



1

< br>2


1


2


2


AD


,


GA



AD


,



代入上式并整理,得


MG


2



MA


2



MD


2



AD


2


.

< p>






3


3


3


3


9


1


1


在△


MBC


中,由中 线公式得


MD


2


(


MB


2



MC


2


)



BC


2


.












2


4


1


1


又因


AD


2


=9GD< /p>


2


,在△


GBC


中,


GD


2



(


GB


2



G C


2


)



BC


2


.










2


4



DG



②、③代 入①式,整理得


3


MG


2



MA


2



MB


2



MC


2



(


GB

< br>2



GC


2

)



4


GD


2




MA


2



MB


2



MC


2



GB


2



GC


2< /p>



GA


2



MA


2



MB


2



MC


2



GA


2



GB


2



GC


2



3


MG

< p>
2


.











从上式可看出,当


M


不同于重心

< p>
G


时,有



MA


2



MB


2

< p>


MC


2



GA


2



GB


2



GC


2


.



所以,到三角形三顶点距离的平方和为最小的点是 三角形的重心,





3



a< /p>


,


b


,


c


分别是共线的三点


A,B,C


对于⊙


O


作的切线的长


.






求证


:



BC




AB




AC=BC·


AC·


AB




明:设圆的 半径为


r


,连结


OA

< br>、


OB



OC


对于△


OAC



B

< p>
而说,由斯帝瓦特(


Stewart


)定理得



OA


2


·


BC



OC


2


·


AB



OB


2


·


AC+AB·


B C·


AC



OA

2


=r


2


+a


OB


2


=r

2


+b



OC

2


=r


2


+c

代入得




r

+a



·


BC+

< br>(


r


+c


·


AB=



r

+b



·


AC+AB·

< p>
BC·


AC


化简得



BC




A B




AC=BC·


AC·


AB




4



20 03


年中国国家集训队训练题)



设< /p>


D


是△


ABC


的 边


BC


上一点,但不是其中点。设


O1



O


2


分别△


ABD


是和△


ADC


的外心。求证:△


ABC



中 线


AK


的垂直平分线过线段


O


1


O


2


的中点。



2


2


2

< p>
C


B


A


O


A


B


O


1

K


O


2


D


C


A


O


1


B< /p>


O


K


D


C


O


2













5.


(保加利亚数学竞赛试题)



A,B,C,D


是一条直线上依次四点


,



O


经过点


B,C.



AM,AN,DL,DK


是⊙


O


的切线


.


(1)



P=MN∩BC,Q=KL∩BC .


求证


:



P ,Q


的位置与⊙


O


的半径大小无关


.


(2)



AD =a,BC=b,a>b,


且线段


BC


在线段


AD


上移动


,

< br>求


PQ


长度的最小值


.








分析


:( 1)



AP,DQ


的长是定值


.



M


K


A


B


P


Q

< br>C


D


N


L



:



1


) 由


Steward


定理知


< p>
PN


NP


AP


2


=


PC



AN


2




AM


2



PN


< p>
PM


=AM


2



BP·


MN


MN


=AB ·


AC



(AP



AB)(AC



AP)= AB·


AC



(


-< /p>


AP


2


+AP(AC+AB)

< p>


AB·


AC)


=2A B·


AC+AP


2


< br>AP(AC+AB)


2


AB



AC


,



< /p>



P



AD


上一定点


.



同理




< /p>



Q



AD


上一定点


.



AB



AC



2< /p>


)设



AB=x,BC=y,CD=z< /p>


.


由(


1


)知< /p>





AP=


AP


2


=


2< /p>


x


(


x



y


)


2


BD



AC


2


z

< p>
(


z



y


)



,DQ=



y



2


x

< br>BD



AC


y

< br>


2


z


2


x


(


x



y


)


2


z


(


z



y


)


2


x


(


x



y


)


2

< br>z


(


z



y


)



=(x+y

< br>-


)+(z



)


y



2


x

< br>y



2


x


y



2


z


y



2


z


PQ= x+y+z



y


2

(


x



y



z


)


2


x< /p>


2


(


z



y


)


=(x+y)(1



)+z(1



)=



(


y


2


x


)(


y



2


z


)


y



2


x


y



2


z


ab


2


ab


2


4


ab


2


ab


2


b


2





2



< br> PQ=



(


b



2


x


)(

< br>b



2


z


)


((


b



2


x


)



(< /p>


b



2


z


))


2


(


2


b



2


(


a



b


)

< br>2


a


a


4



x=y=



a


b


a



b



,


等号成立


.



PG


m


in


=



.


2


2









6



1 993



IMO


预选试题)

< p>


如图所示,已知△


ABC


的外接圆圆心为


O


,半径为


R



C


内切圆圆心为


I


,半径为


r


;另有一个圆


O


1


.与边


CA

< p>


CB


分别切于点


D



E


,且与外接圆


O


内切。



求证:

I


是线段


DE


的中点,

< p>






证明:设圆


O


1


的半径为


ρ


,于是



D


O


I

CI



r



,


CO





r


1



,< /p>


IO


1



,



A


O


E


1


sin


C


2


sin



C


2


sin



C


2


B


因而有


IO


CO


1





r



1



r




< br>1




在△

COO


1


中,应用斯德瓦特定理,有



OO


2


2


1



CI



O C



IO


1



OI


2



CO


1



CI


< /p>


CO


1



IO< /p>


1





OO


1



R




,


OI

< p>
2



R


(


R



2


r

),


OC



R

代入上式,得



sin


2



C


2





r


r

< br>



1







C










IO


1



sin


2



C


< p>
2


CO



(


CO


)


,



1


2


1


D

O


I


IO


E


1



CO


1




2



O< /p>


2


1


E


.




A


O

< p>
1



DE


的中点为


I’


.由于


O


1


E




CE



CO


1



DE


且平


B


DE


,由射影定理有



I


'


O


1



CO


1



O


1


E


2


.



比较⑦式和⑧式,得


I



I’


重合.于是


I


是线段

< p>
DE


的中点.
















练习题



1





DE


为△


ABC


的 边


BC


上两点,且


BD=DE=BC< /p>





2AB< /p>


2


+AC


2


= 6DE


2


+3AD


2

< br>.



简解



利用斯特瓦尔特定理








2.


设正△


ABC


边长为


a



P


为平面上任意一点,证明



PA


2


+PB


2


+PC


2



a


2


.
























设△


AB C


重心为


G


,则




PA


2


+PB


2


+PC


2

= AG


2


+BG


2

< p>
+CG


2


+3PG


2 < /p>


=


3


(


3


2


a


)


< p>
3


PG


2



a


2



3

< br>3.


(施坦纳


-


雷米欧司定理) 两条内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4.



1999


年第


40


IMO


备选题)



已知△


ABC


满足∠


ACB =2



ABC


,设

D



BC


边上一点,且

< p>
CD=2BD


,延长



线 段


AD



E


, 使


AD=DE,


证明


:



ECB+180°


=2



EBC











5





2005


年爱尔兰数学奥林匹克)



已知


X


是△


ABC< /p>


的边


AB


上的一点,

P


为△


ACX


的内心,

< p>
Q


为△


BCX


的内心,< /p>


M


是线段


PQ


的 中点,证明


MC>MX




A


X


M


Q


B


C


P


A

< br>X


M


Q


B


C


P




6


.设


a,b,c


为△


ABC


三边长,


R


为外接圆半 径,点


O,H


分别为△


ABC


的外心和垂心,


求证:


OH

2


=9R


2


-a

< br>2


-b


2


-c

< br>2


.









幂方差定理,点对圆的幂,根轴



幂方差定理



对于平面上的四点


A,B,P


,Q


,


AB



PQ



PA


2



PB


2



QA


2



QB


2




点对圆的幂,圆幂定理



< p>
P


是半径为


R


的圆


O


所在平面上一点,


PO=d,

< p>
则称


d


2


-R

< p>
2


为点


P


对圆

< p>
O


的幂。



切割线定理,割线定理,相交弦定理



统称为圆幂定理。



根轴及其性质



到两圆所引公切线长相 等的点在一条垂直于两圆连心线的直线上,这条直线称为两


圆的根轴。

< br>



1



(2003


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


) < /p>


如图,



ABC


中,


O


为外心,


三条高


AD



BE



CF


交于点


H



直线


ED



AB

< p>
交于点


M



FD



AC


交于点


N


.求证:


(1)


OB



DF



OC



DE



(2)

< br>OH



MN


< br>


证明:


(1)



A



C


< br>D



F


四点共圆





∴∠


BDF


=∠


BAC






又∠


OBC



1< /p>


(180°


-∠


BOC

< br>)



90°


-∠


BAC







OB


⊥< /p>


DF




2


(2)





CF



MA









MC



2



MH



2



AC



2



AH



2


















BE



NA









NB



2



NH



2



AB



2



AH



2



















DA


⊥< /p>


BC









BD



2



CD



2



BA



2



AC



2



















OB


⊥< /p>


DF









BN



2



BD



2



ON



2



OD



2



















OC


⊥< /p>


DE









CM



2



CD



2



OM



2



OD



2
















①-②+③+④-⑤,得






NH



2



MH



2



ON



2



OM



2





MO



2



MH



2



NO



2



NH



2







OH


⊥< /p>


MN









世界名人排行榜-


世界名人排行榜-


世界名人排行榜-


世界名人排行榜-


世界名人排行榜-


世界名人排行榜-


世界名人排行榜-


世界名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