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浅谈数学史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萌到你眼炸
882次浏览
2021年02月16日 18: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aunt的同音词-

2021年2月16日发(作者:随声附和的人叫)


数学论文之浅谈数学史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随着数学的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数学在社会和科学技术发


展、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广泛,人们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认识越来越

< br>深入。数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数学知识的积累,人类认识客观


世界的有力 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数学教学大


纲和数学教学中,数学史一般 作为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


的材料,


因而也没引起 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视,


通常都是让学生自己读读、


看看或者根本 就不提及。事实上,数学史不仅具有德育功能,对数学教


育本身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标准(试验稿)



在教材的编写建议中指出:


“教材在一些适当的地方可以介绍一些有关


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和数学史料,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


展首先源 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激发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应当适当地反映数学的历史 、应用


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

< p>
对数学的推动作用,数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


精神 。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


成正确的数学观。


”从以上的理念中可以看出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


史作为理解数学 的一种途径,成为数学教学的一种工具。那么作为新课


改时期的一名数学教师就有必要认 识到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有着怎样


的作用。下面就数学史在新课程教学中的的作用谈谈我 的看法。





一、


数学史有助于帮助学生塑造数学的审美观在我们的思想中


数学是枯燥的,无味的,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只是纯粹的传授知识,将知


识生硬的灌输的孩 子。这样只会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厌倦。





数学美是教学数学内容之一,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古希


腊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说过:


“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数学本


身的审美价值和情趣是学习数学的最佳刺激。


当我们认识到数学是一个


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就可以改变对数学的成见 ,极大的提高对数学的


学习积极性。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适当的穿插数学史中数学美的知 识,


挖掘数学数学美的因素,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和数学审美能力。例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比和比的应用》这一章节时我们就可以


将黄金 分割融入教学中设计。在上课时我没有直接就进行教学教材中的


例题而是从一个故事引入 :在


2500


多年前古希腊有个著名的数学家叫


毕达哥拉斯,有一天他走在街上,经过一家铁匠铺时,他听到铁匠打铁


的声音非 常好听,于是驻足倾听,他发现铁匠打铁节奏很有规律,回家


他就把这规律用数理的方式 表现出来,后来被应用在了很多领域,这就


是黄金分割线。譬如著名的维纳斯女神和太阳 神阿波罗的塑像,从肚脐


到脚底的高度与全身之比皆是


0.61 8



在达芬奇的著名画作


《蒙娜丽莎》


中也用到了黄金分割;古埃及的金字塔形似方锥,大小各异,但底面边

< br>长与高之比都接近


0.618


。还有许多建筑像古希腊的 帕特农神殿,印度


泰姬陵,中国故宫、法国巴黎圣母院等等,为什么看起来很美,很协调


就是因为他们运用了黄金分割。这就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只

< br>有学好数学才能够掌握怎么样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东西。这样就激发了


学生学习比 的应用的兴趣。





数学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要适


当的引用这些历史 ,使枯燥的数学变得具有生命。让学生知道在数学中


也可以寻找到美的物体。

< p>




二、数学史有助于 学生对数学概念、思想、方法的深刻内涵加


以理解,同时对知识的本质从深层次加以把握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


一,是要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中所要求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数 学方


法。


由于数学抽象的特点,


其概念 、


方法和思想大都以抽象的形式出现,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接受并 能掌握乃至应用这些数学概念、方法和思想,


始终是数学教学中需要关注和值得探讨的问 题。有多种途径可以帮助学


生理解并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


方法 和思想,


这方面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而数学史在此可以发挥非常 有效的作用。一些历史的例子可以古为今


用,可以被开发出来作为阐释某些深奥数学概念 和思想的教学载体。




< p>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章节的时候就要学到圆周率这一陌


生而又难以理解 的概念。怎样才能让孩子们能够深刻的理解呢?在上这


节课之前,我查阅了有关圆周率的 历史。它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


阶段,起——圆周率的起源,究竟是谁先发现了它? 第二阶段是,承—


—承继安提丰和布赖森的(穷举法)而发展的一个时期,以多边形寻找


圆周率的值。第三阶段是,转——是求圆周率的一个转折点。这时能够

< br>用解析表达式表示及求出圆周率的值。第四阶段是,接——随着科技的


进步计算机 的产生,令圆周率的计算速度有了新的突破。那么这样的资


料我是不是就要干瘪瘪的把它 搬到课堂中去呢?我想如果真是那样孩


子们还不听出瞌睡来啊?于是我将它改编一下:同 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


一个新的知识圆的周长计算,但是在算圆的周长的时候我们要知道一 个


名词:圆周率。先听老师讲一讲它的发展经历。在


2000< /p>


多年前的古希


腊西那库斯有一个人叫阿基米德,

< br>(孩子们对这名字很感兴趣)他在古


巴比伦的相关资料中开始研究一个圆周长和直 径的关系,他是第一个有


系统找出圆周率的近似值和圆周率的上下限的数学家。这样过了 四、五


百年,也就是在


1700


多年前 我国的刘徽,他独立开创以多边形的面积


迫近圆面积的穷举法——割圆术来找出圆周率的 值。


他将π的值精确到


小数点后面第三位即

3.14



我们称之为徽率。


刘徽 提出的计算圆周率的


科学方法,


奠定了此后千余年中国圆周率计 算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这


时孩子们有了骄傲的神态)


。在刘徽之后的的


200


多年后中国出现了一


个叫祖冲之的人,


他在运用了刘徽的割圆术的基础上并在自己无 比的耐


性和坚持下终于将圆周率计算到


3.1415926


﹤π﹤


3.1415927



(说到这


里孩子们有了惊讶的表情)


这要要比国外的 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的数字


的时间要早至少


1000

< p>
年!


(这时孩子禁不住轻呼:


哦!




那么,


孩子们,

aunt的同音词-


aunt的同音词-


aunt的同音词-


aunt的同音词-


aunt的同音词-


aunt的同音词-


aunt的同音词-


aunt的同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