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巡山小妖精
538次浏览
2021年02月16日 18:5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刺绣图片-

2021年2月16日发(作者:电影叶问2)


2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2


课时




授课



时间



1.


认读“芙、蓉”等


7


个字,会写“芙、蓉、洛”等


8


个字


,



解字词。



教学



2.


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


目标



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 br>4.


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重点



教学



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难点



第一课时



1.


认读“芙、蓉、洛”


3


个字,会写“芙、蓉、洛、壶”


4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芙蓉楼送


辛渐》 。



教学



3 .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


目标



“玉壶”等词语理解诗句。


< /p>


4.


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


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具



课件



准备



教学设计



一、解题导入,介绍作者



离别这种情 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


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


导入


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





古诗中。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 送别诗?



分钟


预设:《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


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 p>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


《芙蓉 楼送辛渐》。



2.



揭题:今天


,


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诗

< br>



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



课题,齐读。



(板书:芙蓉楼送辛渐)



新课



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 p>
【课件出示


2




教学






设计意图




出示课件,



是提示学生要用




3.


解题:学习古 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


以前学过的方法


来学习古诗,


学生




“芙蓉楼”< /p>


是润州


(今江苏镇江)


的城楼。


做到心中有数,



“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 ”是诗人的一位


部就班地进行学


分钟



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


在芙蓉楼送别好 友辛渐。



习;


二是提供自学




4.


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3




提纲,


放手让学生




王昌龄(


698-756

< p>
年)字少伯,京兆长安


去学习,


既目标明


(今陕西西安)


人,


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确,


有章可循,



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


不拘形式,


方法灵


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


活,


以解决实际问


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 “诗家天


题为目的。



子王江宁”之称 ,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


《王昌龄集》。





5.


写作 背景:


【课件出示


4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



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



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



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



在此分手。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1.


自读古诗,读准确,读流利。








【课件出示


5



生字田字格课件】












1


)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蓉”,边音“洛”。




2


)指导书写



“芙




< /p>


壶”都是上窄下宽的字,“洛”


左窄右宽。



“壶”注意有三部分组成:士、冖、业。



2.


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3.


多种形式朗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









学生在理解


词语的基础上说


诗意,


考查学生的


自学能力、

< br>理解能




1.


自主理解字义:


【课件出示


6-7



力和口语表达能




寒雨:寒冷的雨。连江:满江。吴:三国

力。



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



吴。平明:清晨。客:指辛渐。楚山:春秋时



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



为楚山。孤:独自,孤单一人。洛阳:位于河



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



玉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



洁。




< /p>


2.


【课件出示


8



交流诗句之意:昨夜,



对重点句 子


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


的深化理解,< /p>


就是


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

< br>对


“品意境,


悟感


< p>
,


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


情”环 节的落实,


一样纯洁。





四、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1.


品读前两句诗


< br>能够使我们对诗


人有更多的了解,


对诗歌有更深的





1

< p>
)请大家默读前两句,看看都写到了哪


思考。


< /p>


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


雨?江:江面上是一番 怎样的景象?山:在作


者眼里楚山什么样?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课件出示


9







2


)“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


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 “入”两个动词








写“寒 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


别时的暗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


的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


孤寂感。)

< p>
【课件出示


10



(板书 :凄冷、孤


寂感)






3


)前两 句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


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

< p>
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


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 饮酒话别时的


情景。


【课件出示


11< /p>



(出示第一首诗)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 相对而


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


觉?(凄凉 ,忧愁)。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


哪个字中?


(孤)

< p>
带着这种感觉,


再读前两句。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 后来因


事被贬谪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


在江宁数年 ,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


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




















此地。他一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 别,心中怎


学习古诗,


从字词


能不孤单 、苦闷呢?





2.


品读后两句诗


< br>入手,


在理解的基


础上,


体会作 者要





1


)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表达的情感,


弄清


(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


诗歌 表达的主题。



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 /p>


念。)


【课件出示


12

< br>】





2



【课件出示


13



抓字眼:诗人没有再


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 渐向远在洛阳


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


自己 的什么呢?(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


清玉洁的品质,即高洁清廉。)哪些字词告诉< /p>


了你诗人的信念?





冰心:从字面可以解释为什么?诗人想用

它说明什么?





玉壶: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


晶莹剔透,洁白无瑕)





3.


【课件出示


14



归纳主题:


《芙蓉楼送


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


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


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


廉品质的崇高气节。(板书:高洁清廉)





4.


表达 手法: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5.


指导背诵。


课堂


小结


及拓


五、拓展总结【课件 出示


15






1.


人生自古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 送别



诗?



展延





预设:《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





孙归不归?



分钟



2.


总 结:古诗中送别诗很多,表达离别的


不舍,


同时体现了诗人深厚 的友情。


珍惜友谊,


所以才伤离别。


但 是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有谁知道 短暂的离别不是下一次重逢的开始


呢?





第二课时




1.


认读本课“单、遁、砚”等


4


个字,会写“雁、砚”等


4



字,理解字词。



教学



2.


读 懂《塞下曲》和《墨梅》,体会感情,感受人物精神。



目标



3.


通 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




课件



准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刺绣图片-


刺绣图片-


刺绣图片-


刺绣图片-


刺绣图片-


刺绣图片-


刺绣图片-


刺绣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