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肩膀上有痣-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
21
《古
诗三首》
--
《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
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
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
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 br>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
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
主要
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
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
极的思维和
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课堂教
< br>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
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
情趣。
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
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
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
/p>
感”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
40
p>
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
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目标:
1.<
/p>
结合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
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
歌
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
课内外
相结合,
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
文化的热爱之情
。
教学重点:
1.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
人的思想。
第
1
页
共
5
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
2.
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
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
2.
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
< br>夫有责”
。
教学过程:
一、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
1.
读诗题
师: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
生:关塞、边塞
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生:反映边塞生活或战事诗。
2.
简单介绍边塞诗
课件出示: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
龄、王维、李益等)
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
们为“边塞诗人”
,形成
了所谓的“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
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在边塞诗中,有《出塞》
《前
出塞》
《塞下曲》
《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
王昌龄的
《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
的压卷之作。
3.
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师: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
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
匈奴据此而
常常入侵中原。
4.
师: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生
1
:大漠
、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生
2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
生
p>
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p>
生
4
p>
: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第
2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