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前恭后倨-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8
、古诗二首
主备教师
(共
2
课时)
1
.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
教学
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目标
2
.指
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3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准备
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师
学生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研究题意,自读自学
1
.出示课题。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
人物。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山峦、寺庙;此
时,只简
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同时出
示“宿”
“寺”卡片,正音、释义。
2
p>
.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然后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
己
的感觉。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
,并板书。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
朝诗人李白写自己夜宿山寺的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
写的。
3
.教师: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
方法,自学这首诗。
(
1
p>
)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
;
p>
(
2
)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
;
(
3
p>
)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
二、交流切磋,诵读求悟
1
.教师
:让我们逐行研究,看诗句中哪些字表达“高”
,哪些景象说明
“高”
。先看第一行。
p>
学生找出“高”和“百尺”
。教师指出“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
数。
教师:
(出示
“危楼”
卡片)
危楼是什么样的楼?
“危”
字怎么解释?
学生查《新华字典》
,危:①险;②损害;③高。从三个义项中找出
一个合适的解释。
教师:
诗
人站在高山上寺庙里的高楼中
(教师给黑板画的庙加层楼)
,<
/p>
眺望窗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p>
学生:
(想象后)高极了,真高啊,好像站到了天边一样……
师:第一行先写楼高,这样写
——
学生齐读:
“危楼高百尺”
。
教师:要读出楼的高。
学生提高嗓音朗读。
p>
教师:一味提高嗓音,只能听见声音,不能听出意思。只要把“高”
字读得高些响些。教师示范,再试一试。
学生反复练习朗读。
教师:大家读出了心里对这个“高”字的感觉。
2
.教师:
(出示“星辰”卡片)
“辰”字典里说是“日、月、星的
总群”
,这里指什么?
p>
生:指星,因为夜里无“日”
,而“月”不适用“摘”
。
教师:
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手可摘星辰”
。
【让学生做动作,想象诗人站立处离天已近,体会诗人想象力
很丰
富,构思的巧妙。
】
学生据诗意抬手摘星。
教师:
想象一下,
< br>摘星辰时手臂的动作,
身体的姿态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应该推窗伸臂,斜势向天,这样才能摘星辰。
教师: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是它却能形象地表现出
高,
大家朗读这句诗,想象诗人此时离天多近?
学生朗读。
教师:摘星辰本是难事,但诗人此时觉得很容易,从诗句中的
哪一
个字体现出来?
学生:从“可”字体现出来的。
师:朗读时要读好这个“可”字。
学生朗读强调“可”字。
p>
教师:
这样可表达出轻而易举地伸手就能摘到星,
< br>更说明楼的
“高”
。
3
.指导第三、四行诗句。
学生:齐读第三、四行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教师:
这两行诗联系紧密。
现在你感到天上人和诗人之间距离多远?
学生:相距咫尺。
p>
教师:这也是诗人的幻想,但生动地表现了“高”
;由此也可见诗人
丰富奇特的想象。一齐来读好这两行诗句。体会一下该怎样朗读。
学生读得很响亮。
教师:好,你读得清楚,读出了“高”的气势。
学生:高昂地读。
教师:
你也读出了
< br>“高”
的气势。
再尝试用低沉的语气,
< br>(出示
“恐”
字卡片)要把“恐怕惊动他人”的心情读出
来。
学生尝试用低沉的语气朗读。进一步体会诗句表达的含义。
教师:好,读得有感情,读出了诗人的心情。现在同学们用上
述两
种读法各自练习朗读,
要读出两种不同的语气,
然后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读法,
为什么。
4
p>
.在表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全诗。
5
p>
.教师:行行朗读、字字思考、处处想象是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要
在今后学习古诗时继续使用,进一步掌握这种方法。
18
古诗二首
夜宿山寺
《敕勒歌》教学设计
一、歌曲导入
:
< br>播放腾格尔《天堂》
,
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
:
一曲《天堂》唱尽了
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
,
令人心潮澎湃
,
一首《敕勒歌》
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
,
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
歌》<
/p>
。
(
课件中出示标题
)
二、作家作品常识
: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
高车、回鹘
,
是今
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
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
的乐府诗总集<
/p>
,
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
,<
/p>
兼集先秦歌谣
,
共一百卷。
***
名篇佳作众多
,
如《
木兰辞》
、
《陌上桑》
、
《十五从军征》
、
《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
:
p>
1
、播放示范朗读动画
(
< br>听一遍
)
2
、
指导朗读
:
朗读时应注意什
么
?(
课件出示问题
,
生答
,
然后归纳
,
利用课件出示答
案
)
音调
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
、
自由朗读
:
可以大声朗读
,
也可低声吟唱
,
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
通、读懂。
(
两分钟
)
4
、跟读
:
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
,
体会诗歌的韵律。
5
、汇报朗读
:
找
< br>3
人单独朗读
,
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
:
1
、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
,
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
?
在哪里看到的
?
从诗中看到了什么
?
(
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
师
:
我们看见了天空
< br>,
是什么样子的呢
?(
生
:
苍苍及时板书
)
师
:
还能看到草地
,
又是什么样子的啊
?(
生
:
茫茫及时板书
)
师
:
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
,
看上去显得怎么样
?
生
:
很大、
望不到边等顺势总结板书
:
辽阔无边
还能看到什么
?
牛羊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
草怎么样
?
茂盛牛羊怎么样
?
肥壮板书
:
茂盛肥壮
回头再看
一看
,
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
?
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
?
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
动
,
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
,
使诗显得有生气
,
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
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
这样我们的
作文会写得更好。
2
、
“敕勒川
,
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 br>?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
,
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
、
“天似穹庐
,
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
?
包含了草原
牧民的什么情
感
?
天高地阔辽阔无边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
中将天空大地
,
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
,
表现出草原
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
,
对草原的赞美
,
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
,
就是赞美家
乡、赞美生活。
4
、诗中为什么
不写人
?
是否无人
?
并非无人
,
“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写人
,
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5
、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
,
“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
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当堂背诵古诗
课堂
将《敕勒歌》改写为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
训练
板书
板书设计
:
设计
敕勒歌
苍苍茫茫静
(
辽阔无边
)
草低见牛羊动
(
茂盛肥壮
)
课后
反思
教导处(教研组)课
前审核情况
审核人:
2018
年
月
日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9
课
雾在哪里
主备教师
(共
2
课时)
教学目标
1
、
知识与
技能目标:正确认读“淘、藏”等
10
个生字;正确书写“暗、
街”
等
7
个字。正确认读“淘气、无论
、岸边”等词语;正确书写“大海、海水、
教学
船只”等词语。
2
、
过程与
方法目标:
能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课文;
能读好含有多个短语的长
句子;
目标
能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好雾的语言。
3
、
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雾的神奇,知道有雾时是怎么样的情景;能用
“什么”说话;愿意
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
重点:正确书写“躲、失”等字
;读好含有多个短语的长句;能想象雾淘气的
重点
样子,读好雾的语言;能用“什么”说话。
教学
难点:体会“甚至”在语境中的
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有雾的时候是什么情
难点
景。
教学
准备
教师
学生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第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多媒体电脑、图片。
教学课时划分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生活导入,结合图片揭示课题。
1
、
回顾谚
语:我们积累过识天气的谚语,能谈谈知道雾的哪些知识?(春雾
风,夏雾晴,秋雾阴,
冬雾雪。
)
2
、
结合生
活经验说说见过的雾是什么样的?(大雾弥漫;远处的景物模糊看
不清;只能大约看到建
筑物的轮廓;空气很潮湿等。
)
3
、
展示云
遮雾绕山的山川、云雾弥漫的树林等图片。
(板书课题)
二、
读文识字,整体把握。
1
、
教师示范读,学生听读,并圈画出不懂的字词。
2
、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
检查读
课文,指导学生反复练习难度的句子,如第
6
自然段的长句子“
不
久……,有限的散步”
。
4
、
借助拼音,自读词语。
(
1
)
(
2
)
p>
第一组:
“甚至、消失、藏起”
,重点指导
正音。
第二组:
“桥梁、淘气、岸边
、应该”
。
重点指导识记:梁
——
为何有“三点水”有“木”
(渗透自理)
;该
——
刻、孩
(与形近字区别)
。
5
、
默读课文,想一想淘气的雾都把什么藏了起来。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获取信息的方法:雾说的几句话,分别说出了他依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