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余年寄山水
501次浏览
2021年02月16日 20:3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前恭后倨-

2021年2月16日发(作者:推敲的意思)





授课时间:









课题



18


、古诗二首



主备教师




(共



2


课时)



1


.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

< p>
教学



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目标



2


.指 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3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准备



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师



学生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研究题意,自读自学



1


.出示课题。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


人物。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山峦、寺庙;此


时,只简 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同时出


示“宿”

< p>
“寺”卡片,正音、释义。







2


.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然后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


己 的感觉。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


,并板书。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

< p>
朝诗人李白写自己夜宿山寺的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


写的。






3


.教师: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 方法,自学这首诗。








1


)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









2


)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









3


)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 p>







二、交流切磋,诵读求悟






1


.教师 :让我们逐行研究,看诗句中哪些字表达“高”


,哪些景象说明


“高”


。先看第一行。








学生找出“高”和“百尺”


。教师指出“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


数。








教师:


(出示


“危楼”


卡片)


危楼是什么样的楼?


“危”


字怎么解释?








学生查《新华字典》


,危:①险;②损害;③高。从三个义项中找出


一个合适的解释。

< p>







教师:


诗 人站在高山上寺庙里的高楼中


(教师给黑板画的庙加层楼)


,< /p>


眺望窗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


(想象后)高极了,真高啊,好像站到了天边一样……








师:第一行先写楼高,这样写


——








学生齐读:


“危楼高百尺”









教师:要读出楼的高。








学生提高嗓音朗读。








教师:一味提高嗓音,只能听见声音,不能听出意思。只要把“高”


字读得高些响些。教师示范,再试一试。








学生反复练习朗读。








教师:大家读出了心里对这个“高”字的感觉。








2


.教师:


(出示“星辰”卡片)


“辰”字典里说是“日、月、星的


总群”


,这里指什么?








生:指星,因为夜里无“日”


,而“月”不适用“摘”









教师: 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手可摘星辰”









【让学生做动作,想象诗人站立处离天已近,体会诗人想象力 很丰


富,构思的巧妙。









学生据诗意抬手摘星。








教师:


想象一下,

< br>摘星辰时手臂的动作,


身体的姿态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应该推窗伸臂,斜势向天,这样才能摘星辰。








教师: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是它却能形象地表现出 高,


大家朗读这句诗,想象诗人此时离天多近?








学生朗读。








教师:摘星辰本是难事,但诗人此时觉得很容易,从诗句中的 哪一


个字体现出来?








学生:从“可”字体现出来的。








师:朗读时要读好这个“可”字。








学生朗读强调“可”字。








教师:


这样可表达出轻而易举地伸手就能摘到星,

< br>更说明楼的


“高”







3


.指导第三、四行诗句。








学生:齐读第三、四行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教师:


这两行诗联系紧密。


现在你感到天上人和诗人之间距离多远?








学生:相距咫尺。








教师:这也是诗人的幻想,但生动地表现了“高”


;由此也可见诗人


丰富奇特的想象。一齐来读好这两行诗句。体会一下该怎样朗读。








学生读得很响亮。








教师:好,你读得清楚,读出了“高”的气势。








学生:高昂地读。








教师:


你也读出了

< br>“高”


的气势。


再尝试用低沉的语气,

< br>(出示


“恐”


字卡片)要把“恐怕惊动他人”的心情读出 来。








学生尝试用低沉的语气朗读。进一步体会诗句表达的含义。








教师:好,读得有感情,读出了诗人的心情。现在同学们用上 述两


种读法各自练习朗读,


要读出两种不同的语气,

< p>
然后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读法,


为什么。






4


.在表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全诗。






5


.教师:行行朗读、字字思考、处处想象是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要


在今后学习古诗时继续使用,进一步掌握这种方法。





18


古诗二首



夜宿山寺



《敕勒歌》教学设计



一、歌曲导入


:


< br>播放腾格尔《天堂》


,


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


一曲《天堂》唱尽了 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


,


令人心潮澎湃


,


一首《敕勒歌》


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


,


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


歌》< /p>



(


课件中出示标题

)



二、作家作品常识


: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 高车、回鹘


,


是今


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 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 p>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


的乐府诗总集< /p>


,


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


,< /p>


兼集先秦歌谣


,


共一百卷。


***


名篇佳作众多


,


如《 木兰辞》



《陌上桑》



《十五从军征》



《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


:



1


、播放示范朗读动画


(

< br>听一遍


)



2



指导朗读


:


朗读时应注意什 么


?(


课件出示问题


,


生答


,


然后归纳


,

< p>
利用课件出示答



)


音调 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



自由朗读


:


可以大声朗读


,


也可低声吟唱


,

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


通、读懂。


(


两分钟


)



4


、跟读


:


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


,


体会诗歌的韵律。



5


、汇报朗读


:


< br>3


人单独朗读


,


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


:



1


、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

< p>
,


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


?


在哪里看到的


?


从诗中看到了什么


? (


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




:


我们看见了天空

< br>,


是什么样子的呢


?(



:


苍苍及时板书


)




:


还能看到草地

,


又是什么样子的啊


?(



:


茫茫及时板书


)




:


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


,


看上去显得怎么样


?




:


很大、 望不到边等顺势总结板书


:


辽阔无边



还能看到什么


?


牛羊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



草怎么样


?


茂盛牛羊怎么样


?


肥壮板书


:


茂盛肥壮



回头再看 一看


,


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


?


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


?


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 动


,


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


,


使诗显得有生气


,


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


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


这样我们的 作文会写得更好。



2



“敕勒川


,


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 br>?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


,


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



“天似穹庐


,

< p>
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


?


包含了草原 牧民的什么情



?


天高地阔辽阔无边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 中将天空大地


,


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


,


表现出草原


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


,


对草原的赞美


,

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


,


就是赞美家

乡、赞美生活。



4


、诗中为什么 不写人


?


是否无人


?



并非无人


,


“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写人


,


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5


、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


,

“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



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当堂背诵古诗



课堂



将《敕勒歌》改写为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



训练



板书




板书设计


:



设计



敕勒歌



苍苍茫茫静



(


辽阔无边


)



草低见牛羊动



(


茂盛肥壮


)






课后





反思







教导处(教研组)课


前审核情况























审核人:














2018















授课时间:









课题



19




雾在哪里



主备教师




(共



2


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 技能目标:正确认读“淘、藏”等


10


个生字;正确书写“暗、 街”



7


个字。正确认读“淘气、无论 、岸边”等词语;正确书写“大海、海水、


教学



船只”等词语。



2




过程与 方法目标:


能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课文;


能读好含有多个短语的长 句子;


目标



能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好雾的语言。



3




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雾的神奇,知道有雾时是怎么样的情景;能用


“什么”说话;愿意 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



重点:正确书写“躲、失”等字 ;读好含有多个短语的长句;能想象雾淘气的


重点



样子,读好雾的语言;能用“什么”说话。



教学



难点:体会“甚至”在语境中的 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有雾的时候是什么情


难点



景。



教学



准备



教师



学生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多媒体电脑、图片。



教学课时划分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生活导入,结合图片揭示课题。



1




回顾谚 语:我们积累过识天气的谚语,能谈谈知道雾的哪些知识?(春雾


风,夏雾晴,秋雾阴, 冬雾雪。




2




结合生 活经验说说见过的雾是什么样的?(大雾弥漫;远处的景物模糊看


不清;只能大约看到建 筑物的轮廓;空气很潮湿等。




3




展示云 遮雾绕山的山川、云雾弥漫的树林等图片。


(板书课题)



二、



读文识字,整体把握。



1




教师示范读,学生听读,并圈画出不懂的字词。



2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检查读 课文,指导学生反复练习难度的句子,如第


6


自然段的长句子“ 不


久……,有限的散步”




4




借助拼音,自读词语。




1





2




第一组:


“甚至、消失、藏起”


,重点指导 正音。



第二组:


“桥梁、淘气、岸边 、应该”




重点指导识记:梁


——


为何有“三点水”有“木”


(渗透自理)


;该


——


刻、孩


(与形近字区别)




5




默读课文,想一想淘气的雾都把什么藏了起来。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获取信息的方法:雾说的几句话,分别说出了他依次

前恭后倨-


前恭后倨-


前恭后倨-


前恭后倨-


前恭后倨-


前恭后倨-


前恭后倨-


前恭后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