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巡山小妖精
824次浏览
2021年02月16日 21:0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感动的一件事作文-

2021年2月16日发(作者:王财贵)



10



小石潭记




1


.积累文言词语,重点关注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2


.理清游记线索,把握文章内容。



3


.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


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写的方法。

< br>


4


.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写作背景,体味文章中的情感 变化。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幅画,画面是一片寥廓、冷清、孤寂的冰雪之地,只有一个老翁,披着蓑


衣,在那儿“钓寒江雪”,同学们还记得这是哪首诗里面的画面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这首诗叫《江雪》,作者是柳宗元。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在这首诗里,风景是“千山鸟

< br>飞绝,


万径人踪灭”的凄清一片。


不过当冬风过后,


冰雪消融,


这里的风景又会变成怎样呢?


下 面就请同学们欣赏柳宗元在此地作的另一篇文章《小石潭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写作背景



1


.走近作者。


柳宗元


(773



819)


,字子厚,河东


(


今山西永济西


)


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


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



2


.背景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


他寄情于山水,


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


抒发自己被贬后无 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


到处搜奇觅胜,


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


并一一作文记载,< /p>


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最负


盛名的一篇。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



1


.字音字形。




(huá


ng)





为坻


(chí


)







(xī)





幽邃


(suì


)





犬牙差



(cī)





(yǐ)



悄怆


(qiǎo chuàng)





..


2


.古今异义词



①乃记之而去


(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p>


)



②崔氏二小生

(


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


..


3.


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 br>①从小丘西


行百二十步


(


向西< /p>


)



②皆若空


游无所依


(


在空中


)



③潭西南


而望


(

< p>
向西南


)


..


④斗


折蛇



(


斗:像北 斗星那样



蛇:像蛇那样


)





⑤其岸 势犬牙


差互


(


像狗的牙齿那样


)


..


(2)


动词作 名词



如鸣


珮环


(


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



(3)


意动用法



心 乐



(


以……为乐

)



(4)


使动用法

< p>



神寒



(


凄:使……凄



寒:使……寒


)


< br>.


4


.特殊句式



倒装句: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


宾语前置< /p>


)


。翻译: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省略句: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影布石上”前面省略了主语“鱼”。


翻 译: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静止不动的样子。


目标导学三:理清线索,把握文章内容



1



通过前面的字词梳理,


同 学们已经清除了阅读障碍,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


说说 作者是怎样写小石潭的,写了小石潭的哪些东西。



教师示范探 究:第一段写了发现小石潭,即“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又写了小潭中石


头的状态,即 “全石以为底……”,还写了小石潭的自然景色,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



学生探究:


第二段写了潭中的景色 与游鱼,


写出了游鱼欢乐的状态;


第三段写了潭西南

< p>
方的景观,


未能探得溪流的起源;


第四段写了独坐 潭上的凄凉感受;


第五段记录了同游的人。


< br>教师分析:同学们探究得很正确,通过对探究的内容进行规律性总结,可看出,本文先

写发现小石潭,接着描写小石潭的概貌,再写潭中近景


(


游 鱼和潭水


)


,然后写溪流水源,这


是远 望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条理清晰,毫不散乱。



2


.同学们是否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似乎随着作者的脚步,先发现了石潭,看见了它


的样子,


也看见了小石潭中的怪石,


看见了水中的游 鱼,


望见了西南方向的犬牙差互,


最后,


还感受到了这里环境的清幽。


一步一换景,


这其实是一种很特 殊的写游记的方法,


请同学们


给它取个名字。

< br>


明确:“移步换景”,是指不固定视点


(


即立足点和观察点


)


,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


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出来。



三、板书设计



发现石潭


——


总览概貌


——


细观近景


——


远望潭源


——

潭边气氛





2


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时对文本的探究,


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很有意趣的游记,


初步感受到了小石


潭的美,但是它具体美在哪呢?这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抓住景物特点,品析语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


手”“ 游记散文的宗师”。


他笔下的山水,


都成了极优美的景,


请找出文中描写风景的句子,


分析这些句子美在哪里,并尝试将它们翻 译出来,记得保留其中的美感哦。



(1)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明确:


潭是“全石以为底”,


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 么姿态奇特,


“为坻,


为屿,


为嵁,为 岩”,这都突出了小石潭的特点


——


怪!



翻译: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了水 中


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


(


等 各种不同的形状


)




(2)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p>
明确: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是远隔人间的仙境。


翻译: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3)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明确:日光下澈,影布 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刚刚还是佁然不动,忽然又远逝,往来


翕忽,由静景向动景的转 化,似成影像展现在读者眼前。而这由静到动的过程中,就已经包


括了“乐”的气氛。< /p>



翻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静止不动的 样子,忽然间向远处游


去,往来轻快敏捷,好像在与游人逗乐。



(4)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 可知其源。



明确:运用生动的比喻,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小石潭 上溪流曲折、或隐或现的情景。因为


小溪是曲折的,


所以望过去 一段看得见,


一段又看不见。


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 ,


所以明亮。



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 方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


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 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总结:通过上述 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水尤清冽”“青树翠蔓”“日光下澈,影布石


上”“明灭可见” ,各种景物的特点十分明晰,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写景,


动静交错。


声是动态的,


石是静态的,


“蒙络摇缀,< /p>


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


鱼儿忽静忽动,


溪水若静实动,所有的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体会情感变化



作者笔下的景物各具特色,


让人应接不暇。


但从总体上来看,


小石潭主要呈现出两种不


同的风姿:


1



3


段是景色优美的小石潭,第


4


段是幽深冷寂的小石潭。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小石潭中的两种风姿,


也寄寓 着作者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感。



面请同学们听朗读音频,体会文 本中的情感变化。



播放朗读,明确情感。



明确:


1



3


段写乐,第< /p>


4


段写悲。



1


.我们已经很明显感受到,在这篇文章中,既有乐情,也有悲意。请同学们再次认真



品味文章,说说文章是如何在语言上表现“乐”与“悲”的。



明确:作者最初发现小石潭时,是“心乐之”,水之清冽,石之怪异,都让作者心旷神< /p>


怡,观赏潭中游鱼时则又觉“似与游者相乐”,这都是乐景。但乐到极致则生悲,坐潭上忽


又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寒意袭人,悲从中来。



2


.我们在课程导入时谈到了《江雪》一诗,但那是寒景一片,作者写 出悲与孤独尚情


有可原,


但小石潭景色一片大好,


竟也让作者生出孤独与悲意来。


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时代

背景进行探究。



明确:


作者去小 石潭是由于被贬永州,


失意的他孤寂地坐在小石潭上,


望着一望 见底的


潭水,


为小石潭打抱不平:


为什 么岸边有“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的“青树翠蔓”的小石潭


却无 人欣赏,


只能“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让游人不敢走去呢?这就暗示作者希望得到一


位明君的发现。可以说,是因为作者本身 怀有失意之悲,因此不论是《江雪》的景还是《小


石潭记》的景,都勾起了他的悲凉与孤 独。






结合学生所学过的诗歌引入,可引起学生的兴趣。本文除


了要理 清游记线索外,还要感受到“刻画山水的圣手”的写景


技法之高妙。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小 石潭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


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明晰了景物特征,赏析了富有特


色的语言,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由于课时有限,不能将作者的时代 背景向学生完全展示,


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情感体悟上尚有所欠缺。



12



《诗经》二首




1


课时








1


.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


.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


.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

< br>



一、导入新课


< p>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


《诗经》 是一颗璀璨


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 诗经》教化,


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 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


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 对。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


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



1


.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 5


篇,也


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 部分。“风”又称“国风”,指十五


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 部分是贵族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用


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可取之处



不足之处


感动的一件事作文-


感动的一件事作文-


感动的一件事作文-


感动的一件事作文-


感动的一件事作文-


感动的一件事作文-


感动的一件事作文-


感动的一件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