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公开课优质教案
过年送礼送什么-
小石潭记
公开课优质教案
10
小石潭记
1
.积累文言词语,重点关注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2
.理清游记线索,把握文章内容。
3
.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习抓
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写的方法。
< br>
4
.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写作背景,体味文章中的情感
变化。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
有这样一幅画,
画面是一片寥廓、
冷清、
孤寂的冰雪之地,
只有一个老翁,
< br>披着蓑衣,
在那儿“钓
寒江雪”,同学们还记得这是哪首
诗里面的画面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这首诗叫《江雪》,作者是柳宗元。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在这首诗里,风景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
踪灭”的凄清一片。不过当冬风过后,冰雪消融,这里的风景又会变成怎样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欣
赏柳宗
元在此地作的另一篇文章《小石潭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写作背景
1
.走近作者。
柳宗元
(773
—
819)
,字子厚,河东
(
今山西永济西
)
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
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
2
.背景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
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
被贬到永州
任司马。
政治上的失意,
使他寄情于山水,
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 p>
娱,
到处搜奇觅胜,
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
多,
并一一作文记载,
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
后人称
《永
州八记》。《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
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
1
.字音字形。
篁
竹
(huá
ng)
为坻
(chí
)
翕
忽
(xī)
幽邃
(suì
)
.
.
.
.
犬牙差
互
(cī)
佁
然
(yǐ)
悄怆
(qiǎo
chuàng)
.
.
..
2
.古今异义词
①乃记之而去
(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p>
)
.
②崔氏二小生
(
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
p>
..
3.
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 br>①从小丘西
行百二十步
(
向西<
/p>
)
.
②皆若空
游无所依
(
在空中
)
.
③潭西南
而望
(
向西南
)
..
④斗
p>
折蛇
行
(
斗:像北
斗星那样
蛇:像蛇那样
)
.
.
⑤其岸势犬牙
差互
(
像狗的牙齿那样
)
..
(2)
动词作名词
p>
如鸣
珮环
(
珮环碰
撞发出的声音
)
.
(3)
意动用法
心乐
之
(
以……为乐
)
.
(4)
使动用法
凄
神寒
骨
(
凄:使……凄
寒:使……寒
) <
/p>
.
.
4
.特殊句
式
倒装句: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
宾语前置
)
。翻译:以整块的石
头为底。
省略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影布石
上”前面省略了主语“鱼”。翻译:阳光照到水
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静止不
动的样子。
目标导学三:理清线索,把握文章内容
1
.通过前面的字词梳理,同学们已经清除了阅读障碍,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
,说说作者是
怎样写小石潭的,写了小石潭的哪些东西。
p>
教师示范探究:第一段写了发现小石潭,即“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又写了小潭中石头的状
态,即
“全石以为底……”,还写了小石潭的自然景色,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
披拂”。
学生探究:第二段写了潭中的景色与游鱼,写出了游
鱼欢乐的状态;第三段写了潭西南方的景观,未
能探得溪流的起源;第四段写了独坐潭上
的凄凉感受;第五段记录了同游的人。
教师分析:
同学们探究得很正确,
通过对探究的内容进行规律性总结,
可看出,
本文先写发现小石潭,
接着描写小石潭的概貌
,再写潭中近景
(
游鱼和潭水
)
,然后写溪流水源,这是远望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
条理清晰,毫不
散乱。
2
.同学们是否有这样一种感
觉,我们似乎随着作者的脚步,先发现了石潭,看见了它的样子,也看
见了小石潭中的怪
石,看见了水中的游鱼,望见了西南方向的犬牙差互,最后,还感受到了这里环境的清
幽
。一步一换景,这其实是一种很特殊的写游记的方法,请同学们给它取个名字。
明确:“移步换景”,是指不固定视点
(
即立
足点和观察点
)
,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
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出来。
三、板书设计
发现石潭
——
总览概貌
——
细观近景
——
远望潭源
——
潭边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