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说和做》教案(共2课时)

余年寄山水
823次浏览
2021年02月16日 21:3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返乡创业-

2021年2月16日发(作者:中餐)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 p>


1


)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




2


)能用 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


主 要内容,能运用全新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文章,这篇文章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

生作为学者、革命家的所说所做,表现了闻一多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


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3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散文不陌生,只是能在自学基础上梳理课文主要事件,理清思路,难点是

学习这篇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还有品析生动形象,富于感情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1.


了解闻一多先生和作者臧克家。



2.


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的 表现。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


2


,设计两个活动:通过朗读课文,能圈点勾画出闻一多的两种身份和事迹,通过小组< /p>


合作讨论,能说出闻一多的身份、事迹,能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二、



由视频引入本课。预习检测



1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地壳



qiào



校补



jiào



赫然





函寄



hán



漂白


pi


ǎ


o


衰微



shuāi



卓越


zhu


ò



深宵



xiāo



钻探



zuān



锲而不舍



qiè



兀兀穷年






警报迭起



dié



潜心贯注



qián



迥乎不同


ji


ǒ


ng


慷慨淋漓


k


ǎ


i


气冲斗牛


d


ǒ


u


无暇


顾及



xiá




目不窥园



kuī




仰之弥高





炯炯目光


ji


ǒ


ng


沥尽心血





2


、解释下列词语



目不窥园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 专心致志。



诗兴不作


:“作”,起的 意思。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一反既往


:既,已经。既往,过去。 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结合课下注释和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弥高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群蚁排衙



迥乎不同



气冲斗牛



三、了解作者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 ,山东省诸城人。


1932


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 名。


1933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被誉为“农民诗人” 。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去


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 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1930

< br>年,


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


一位


20


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


作文也只写了三句


带感慨的新诗:


“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


但谁 把幻光看成幻光,


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


这位考生铁 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


院长 闻一多先生。


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


一锤定音破格录取。


果不其然,


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 生的期望,


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


并于


1933


年出版


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臧克家于


1930


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


是闻一多先生的高 足,


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


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 很赏识臧克家,


1932


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 一知


己,


可以无憾,


在青岛得到你一个 人已经够了。


”可见相知之深。


1933


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


《烙


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 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发行《烙


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 介绍。


40


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 我的信


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


1944



9



11


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


到的“


1 944



10



12


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


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四、听读课文,结合以下问题圈画出相关信息。




臧克家笔下的闻一多具有两重身份,这两重身份分别是什么?



1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主要做了什么事?



2




在这两 种不同的事业中,闻一多先生是如何处理“说”和“做”的关系的?



3




课文在结构上,前后两个部分构成了艺术上的什么手法?







五、限时训练



1

、(


5


年中考,


3


年模拟)下列加红的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A


、函寄 (


h


á


n)


硕果(


shu


ò


)


锲而不舍




q


ì)



B


、弥高




n


í)



校补




xi


à


o




迥乎不同




ji


ŏ


ng)


C


、潜心




qi


á


n


)< /p>



迭起




di


é)



沥尽心血




l


ì)



D


、赫然




h


è)



凝结




n


í


ng)


气冲斗牛




d


ò


u



< /p>


2


、最后两段


,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



1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


用。




2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学习本文,要在品味生动形象语言的基础上,

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深入领会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



4


、学情分析




赏析词句虽然一直是文章解读的必要环节,方法、格式 已经能初具模式,但因为思考单一,


对生活的体验不深,


往往只 知其一,


思考不严谨,


答题不全面。



文章的写作手法选题时可切入的


角度比较多,学生还不能一眼明 了,做出精准的判断,即使所用手法判断准确,能写出一言中的


的答案仍有待于训练。< /p>



学习目标



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设计一个活动: 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 ,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


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2


)“那时候, 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 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


年 代,闻


返乡创业-


返乡创业-


返乡创业-


返乡创业-


返乡创业-


返乡创业-


返乡创业-


返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