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课作业
渴慕的意思-
浅
谈
p>
摄
影
在
大
学
生
素质中的意义和作用
2011
级国教环艺二班
姓名
刘春辉
学号
541112070213
摄影选
修课是相对于专业摄影课以及专业基础摄影课而言的一种公众文化素
质课
,
在高校中属于一门面向所有大学生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摄影教育不仅是一
p>
种技能教育
,
同时还是一种审美教育。它的
美育过程主要由欣赏和创作活动两部
分组成
,
< br>通过教育实施可使我们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和提高审美能力。因此有必要
发掘摄影教
育的美育功能
,
在全国各大高校推广摄影教育
< br>,
普及摄影选修课
,
以此
丰富高校审美教育的内容、壮大审美教育的阵营
,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
,
美
化
大学生的心灵
,
让大学生做生活的艺术家
,
以艺术的、审美的态度去对待自然、
社会和人生。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摄影技术的教育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有了
很大
的变化和进步,由最初的单一性、笼统性,向专业设置的多样性、教学目标的针
p>
对性和深入性等方向发展。
艺术的生命在于独到的审美和敏锐的发现
,
各种摄影
艺术的理论对于培养学生对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
构的鉴赏、
识别技能,
从而
形成敏感而
细腻的审美能力,以及对千变万化事物的瞬间完美把握具有重要意
义,
< br>在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促进学生
创造美的能力方面
具有其独特的作用。
摄影是了解、认识、反映社会现实的形象化手段,也是陶冶情操,裨益心灵,
蕴含审美
理想,
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是与科学技术连结在一起的文
化艺术。
中国的摄影教育在各教育部门和广大摄影人几十年的努力下,在
21
世纪初,形
成了更加蓬勃发展的局势。摄影教育无
疑是一件形成健全摄影社会的基础工程,
对未来中国摄影人才的输送和中国摄影品质的提
升,
产生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影
响。
从
培养全民族文化素质、
提高创造力的基本素质教育的层面上来看,
摄影教
育具有其他媒介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大学中进行系统的摄影基础理论教<
/p>
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动手能力、技术水平,进而培养高尚的健康的
心理素质、
综合的思维能力和高雅的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大学生身
心健康的培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极为有益。
一、培养、提升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人的审美情趣有高低雅俗之分,
不同的人对美的感受、
欣赏、
表现是有差别的,
这种差别与年龄、学识
、气质、教育等因素有关,识别美与丑、善与恶、崇高与
卑下,都需要教育和引导。摄影
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对象是人、
自然与社会,每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都表
现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性格等,表达
了作者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摄影教学手段,
以美
的作品、
美的形象、
美的情感为特点,
从情感上
打动学生,
感之以形,
动之以情,
再晓
之以理,
通过实现对美的事物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赏的过程,
从
而提高学生
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创作过程中,摄影技术是基础,思想是核心。没有思想不能称为摄影,更不
能称为创
作,摄影决不是技术决定论,而是偏重于思想,娴熟于技术。比如说,
“照相机是硬件,
摄影人的头脑是软件,
而摄影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素质是无穷<
/p>
无尽的软件系统工程。
”多么先进的照相机都是冷酷无情的工具,
不能弥补摄影
人思想缺陷和对生活认识的不足。
在摄影创作的道
路上,
头脑与手段相比,
更能
决定摄影
艺术水平的发展,
创作意识和创作水平的创新,
是摄影人的思想
见解和
独特的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
摄影应该也可以作为一种方
法表现某种个人观念上
的认识,
即使用照相机创造和运用某种表
现形式以传达个人情感。
因此在素质教
育方面应重点开设有关传
统文化和东西方文化,
特别是现代、
后现代艺术介绍的
课程,
强调培育学生的人文意识和创新能力,
并
且在课堂教学之外,
多开设学术
和艺术讲座,以帮助学生扩大视
野,扩展知识面。
学习摄影首先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智力结构,
结合个人的审美追求,通过实践,
充分发挥一种特殊的视觉感知力,形成瞬间敏感能力。
多伊芬格说,
“为摄影而
观察,重新训练自己的眼睛,再塑自己
的心智。
”分析摄影观察与表现的特征,
摄影人不能只看到一个
景物,
应该通过一个景物联想到多个画面,
在理论指导下
构造形象,
强调用光理念。
实际上优秀的摄影
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
力,
当发现被摄体时首先在大
脑里想到是否具有拍摄价值和怎样通过画面把创作
意图表现出来等意识。摄影可以促使摄
影人必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被摄体,
而不是从其他任何工具的角度来进行观察、
p>
感受、
选择与思考。
摄影创作的题材
是可视的形象,
它不可能像文学那样综合表现抽象的感受。
可以说,
摄影人的眼
力不仅是他观察与表现对象的
方式,
同时也是他的感受和知觉方式,
观察与感受,
构思与表现常常是携手并进的。
训练有素的摄影人具有一种特殊敏锐的审美
感受
力,
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受摄影特性制约,
< br>同时又作用于摄影人对各种事态的认识,
使摄影人的感受有意无意地保持着艺术知
觉的选择性。
罗丹说,
所谓的大师,
是这样的人,
“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
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突破某些传统固有的规则
,创造出
新的规则,
也具有突破摄影人主观意识的因素。
对感知客观事物的敏感和准确性,
个人创作能力结构的自然基础和先天
条件,以及智慧、情感、秉性、个性、意志
和思维、
观察、
p>
审美、
想象能力等都是成败关键的重要因素。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深入生活,
是主观与客观,
外因与内因相结合的过程,
而心灵洞察是审视能力的
具体体现。黑格尔说:
“理性内容和现实形象互相渗透融合的过程中,艺术家一
方面要求助于常醒的理智力,
另一方面也要求助于深厚的心和灌注生动的
情感。
”
生活犹如浩瀚的大海,摄影人要对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
经验、认识、积累,建立
属于自己创作的一片天地,
艺术之花就
会开得愈加繁茂,
因为摄影创作不等于源
头取水,一舀即得。黑
格尔说:
“熟知并非真知,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
的东西
,正因为它是熟知的。
”人们对于熟知的东西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反而
不去认真审视,
更不能透过表面现象渗透其本质特征。
摄影不是舍近求远,
不能
构成不
“真知
”
的思维定势,
更不能把摄影创作简单化理解,
让
“熟知”
成为
“英
雄无用武之地”
。
美
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英国的诗人布莱尔就曾写下
“一花一世
界,
一沙一
天堂”的诗句,也就是说自然中的任何事物,哪怕是
最微不足道的,象秋风中的
飞舞的落叶、
岩缝中顽强生存的小草
、
冰雪中即将枯萎的一朵小花„„无不具有
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重要的是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美的心灵。
摄影
p>
就是要让大学生有这样一双明亮的眼睛,有这样一颗敏感的心。
二、培养、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
< br>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大学生的普遍存在动手操作能力、
创造力、
学习能力较
差的现象。
社会各
界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传统教育只重知识
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究其
原因有师资问题,更有设备问题。目前,我国高校普
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
实验设备缺乏的现象,
学生在上实验课时往往是仪器设备
尚未熟悉,
实验就要结束了。
而摄影就为提高大学生动手能
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
一个极好的途径。
随着社会的进步,
照相技术已经比较普及,
曾经是贵族们才能
享用的照相机也
早已经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许多大学生有意愿也
有经济能力购买传统的廉价照相
机。照相机这种设备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高级玩具”
,它充满了知识性、趣
味性、
实验性和
创造性,
可以培养并充分展示人的创造性心理功能及动手操作的
能力,随时随地都可以“玩”
,经过不断的使用、操作,逐步能自如地实现创作
的意图。大学生的每一次拍摄活动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根据创作主题的要求,
< br>首先要选定拍摄主体,观察并选择适当的光线,确定光圈、快门的数值,并在取
景
对焦等步骤进行之后完成拍摄,
有的甚至还要经过暗房操作进行冲洗胶卷和放
大照片,这样才能完整的进行一次拍摄活动。毫不夸张地说,对于一个大学生,
特别是文科生来说,
如果能够熟练使用自己的普通照相机拍出一批有一定艺术水
p>
平的照片,
还能研究和动手排除一些小故障,
使设备使用得心应手,
这就说明了
其科技知识应用能力、
p>
动手能力和艺术修养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因此要鼓
励学生积极参与技术交流,可通过参赛、投稿、办展等形式检验学生实践水平,
也可通过方便的网络系统展示作品、开辟论坛,赢得广泛评论,增强创作信心。
总之
要以开放思维实施教学。
引导有兴趣的学生拍摄组图、
系列报道
、
命题创作
等,锻炼学生对主题及摄影全过程的把握能力,达到
思想性、艺术性、现实性、
审美性的完美结合。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摄影的实践活动具有灵活多样的特征,没有固定的目标,
没有不可变的模式,强调学生个体的独创性,是一种生动的、鲜活的、极具有形
象性的教
育形式,
对于培养和拓展学生智力、
创造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
。
学生
在创造新的作品时,
可以体会到
实践的价值和他们自身存在的价值。
他们可以在
这些创作活动中
激发自己的艺术创作灵感,
可以感受到自己创造的潜能,
可以体
会到创造的乐趣。
三、培养、提升大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
大学生理解了关于照片中应当追求什么之后,
就可以开始教会学生对于如何
观察、
摄取他周围世界中美丽景物,
并有自己的方法
和见解。
这种发现周围世界
中美的景物的能力和技巧,
会让大学生能够用一种新的眼光去观看、
分析和评价
一幅美丽的照片。而更重要的是
,
大学生们将会开始用一种
新的标准、新的方式
去观察世界,从而用新的目光来抓取美的镜头了。
< br>
强调观察和发现是必要的,观察与感觉,构思与表现是优秀摄影人必备的条件,
而训练有素的摄影人具有特殊敏锐的审美感受力,
在日常生活中
有意无意地保持
着艺术知觉的选择性,充分的体现出对被摄体客观效果的准确判断能力。
亨利
?
卡蒂埃——布列松说:
“摄影就
是在一瞬间里及时把某种事件的意义和能够确切
地表达这一事件的精确组织形式记录下来
。
”可以说,观察就是摄影人的一种艺
术素质,
摄影创作离不开观察,
因为它不仅是表现取舍被摄体的方式,
< br>同时也是
感受和理解被摄体的过程,
只有具备观察能力,
在创作时才能恰当的选择被摄体、
表现形式、用光、意图和技术
技巧。
《画论》上有句名言:
“画有法,画无定法。
”
这寥寥数语精辟地阐述了绘画不仅是绘画,而是所有视觉艺术创作中的基
本规
律,
艺术创作的规律不是教条的、
公式化的,
而是可以凭借创作者的灵感进行知
觉的选择。
对于摄影创作来说,
与画面构成紧密相关的拍摄位置的选择,
就是一
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它能直接影响所构成
画面上艺术形象的表现。
用光也非常重
要,
它直接影响画面的光线效果和决定画面是否具有艺术质量。
根据创作意图和
被摄体特征用光,
因为用光是摄影人的一种创作思想,
< br>一种创作理念。
即使是同
一被摄体,不同质地,不同颜色
和不同形状,用光相同,所构成的画面效果也不
相同。
学习摄影
必须研究和探索不同的光源所构成不同的的光线效果,
所产生的
不同表现意图。
摄影创作没有什么奥秘,
更没有什么神秘。
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掌握带有普通意
义的创
作规律,
这种规律只能体现在摄影的独特规律之中,
需要丰富理
论知识和
长久刻苦的磨练。
只有良好的愿望和激情满怀的按快门
不行,
要求摄影人具备敏
锐的观察力、
丰富的想象力、
独特的审美判断能力和高度的构成画预见能力,
以
及娴熟的技术技巧等。
摄影创作具有无限丰富的潜力,
客观的条件对于摄影人来
说有着明显的依赖性,
只能捕捉到镜头前有限的被摄体,
一个又一个的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