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让子弹飞台词-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
1
.
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p>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
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悯之
心。予新授一名曰
“
知命树
”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
不改柯,夏不易叶,
其素行原如是也。
……
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
已。至闰年反缩
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
不闰,又复从而
刻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
地,枝叶较他木加
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
君子。莲为花之君
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
①
之笠翁
②
孰知之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
①
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②
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
1
)用
“/”
给下面句子
断句(限断两处)。
天
不
使
高
强
争
无
益
故
守
困
厄
为
当
然。
(
2<
/p>
)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
其素行原如
是也(
________
)
A.
朴素,质朴
B.
向来,平素
②
< br>乃黄杨不憾天地(
________
)
< br> A.
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
B.
怨恨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②
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
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
4
p>
)(甲)(乙)两文都提到了
“
君子
”
,但各有所侧重。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
“
君
子
”
形
象的理解。
【答案】
(
1
)天不使高
/
强争无益
/
故守困厄为当然。
(<
/p>
2
)
B
;
B
(
3
)
①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②
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
4
)
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
,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
虽每
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别的树更茂
盛,
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精神。
【解析】
【分析】(
1
)本句可注意这是一个因果复句,
“
故(所以)守困厄为当然
”
表示结
果,原因有两个,一是
“
天不使高
”
,写
“
天
”
的原因;二是
“
强争无益
”
,写黄杨自己的原因。
故在
“
强
”
和
“
故
”
之前断开。
(
2
)
①“
其素行原如是也
”
的意思是:它向来就是这样的。所以
“
素
”
的意思是
“
向来,平
p>
素
”
,选
B
。
②“
乃黄杨不憾天地
”
的意思是:而黄杨并不因此怨恨天地。所以
“
憾
”
的意思是
“
怨恨
”
,选
B
。
(
3
)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
同
,像
……
一样;宜,应当;众,多。
②
是,这样(看
来);谓,说;至,极点。
(
4
)
两篇文章都是借物喻人,以莲和黄杨喻指君子。甲文,
“
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
”
写莲高洁质朴
,喻指君子的洁身自好、庄重质朴;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写莲的正直,喻指君子的刚正不阿、志洁行廉;
“
天不使<
/p>
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
,写黄
杨不争不抢、低调知命,喻指君子的安守困境;
“
乃黄杨不憾天
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
”
,写
其不怨天
地,喻指君子的宽容大度。
故答案为:
⑴
天不使高
/
强争无益
/
故守困厄为当然
。
⑵
B<
/p>
、
B
⑶
①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
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②
这
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⑷
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
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
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
每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
的枝叶却比别的树更茂
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
好精神。
【点评】
⑴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句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
的
语法进行断句。
⑵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
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
进行积累。
⑶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 br>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 br>理解。
⑷
< br>本题考查考生对位置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
容,感悟作者的情感,结合文章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
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
< br>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
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
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
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
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
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乙:黄杨每年长一寸,一点也不多长,到闰年反而会缩
短一寸。这是一种受到天命限制
的树,种植的时候应该有怜悯的心情。我新给它起了一个
名字叫做
“
知命树
”
< br>。天不让它长
高,勉强去争没有用,所以把安守困境看作理所当然。冬天不改变枝
条,夏天不改变叶
子,它一向就是这样的。
……
受到天命的限制,又能从中自我保全,这不是知命的君子才能
做到吗?最可怜的
是,一年长一寸也就罢了,到闰年反而缩一寸,这是为什么呢?闰年虽
然多了一个月,黄
杨却不能增长,别人都有增长而只有黄杨不能,已经显得天地不公,甚
至不但不能多得,
还要克扣,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算是不仁不义到极点了。而黄
杨并不因此怨恨上
天,枝叶比别的树更茂盛,反而像是感激上天一样,这是知命的事物中
更知命的了。莲是
花中的君子,黄杨就是树中的君子。莲是花中的君子,周敦颐能知道;
黄杨是树中的君子
,除了稍微能够推敲事物道理的李渔,还有谁知道呢?
p>
2
.
文言文阅读。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
/p>
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
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
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左刻
“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
,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
/p>
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
/p>
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
p>
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
珠可历
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
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
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
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
魏学洢《核舟记》
)
乙
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
①
< br>饾饤
②
满案,一
人挽篷索,一人
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
③
侧。一
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
【注释】
p>
①
壶觞:酒器。
②
饾饤:
dòu dì
n
ɡ
,供陈设的食品。
③
欹:
q
ī
,斜。
(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
p>
①
绝类弥勒
________
②
诎右臂支船
_____
___
③
二人对酌于中
________
④
皆有
机能动
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
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
3
)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
法上有何不同
?
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
巧,还是核舟精巧
?
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p>
(
1
)像;同
“<
/p>
屈
”
弯曲;相对饮酒;机关
(
2
)
< br>①
都能就着
(
根据
)
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
(
那
些东西的
)
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
一个
(<
/p>
这样的
)
船必须要一两白金,喜欢多事的
人竞相争着买木舟。
(
3
)
①
《核舟记》通篇是
对核舟的正面描写且描写详细、生动、可感
;
《刻木巧匠》既有
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但描写较概括、简略。
②
开放性试题。如果认为核舟精巧,
理由如下:桃核体积小,所刻事物繁多,刻物情态毕
备。如认为木舟精巧,可抓住木料体
积较小,所刻事物较多,且活动自如。
【解析】
【分析】(
1
)
“
绝类弥勒
”
翻译为
“<
/p>
佛印极像弥勒佛
”
,
“
类
”
意思是
“
像
”
。
“
诎右臂支
船
”
翻译为
“
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
”<
/p>
,
“
诎
”
同
“
屈
”
意思是
“
弯曲
”
。
“
二人对酌于中
”
翻译为
“
两
个
人在其中对饮
”
,
“
< br>对酌
”
意思是
“
相对饮酒
”
。
“
皆有机能动
”
翻译为
“<
/p>
都是有机关灵活能动
的
”
,
“
机
”
意思是
“
机关
”
< br>。
(
2
)
①“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p>
”
句中
“
罔不<
/p>
”
意思是
“
无不
”
,
“
因
p>
”
意思是
“
就着,
顺着
”
。
②“
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
竞
”
意思是
“
争着
”
。据此翻译即可。
(
3
)
①
甲文中通过描写核舟的整体和局部构成,对细节进行的具体刻画,都是正面描
写。乙文
“
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饾饤
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
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
侧。
”
是正面描写,
“
好事者
竞趋焉
”
是侧面描写。
②
属于开放性试题。对二者的态度和评价,有观点,结合各自的
特
点,有理由支撑即可。
故答案为:
⑴
像;同
“
屈
”
弯曲;相对饮酒;机关
⑵
①
都能就着
(
根据
)
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
(
那些东西的
)
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
一个
(
这样的
)
船必须要一两白金,喜欢多事的人竞相争着买木舟。
<
/p>
⑶
①
《核舟记》通篇是对核舟的正面描写
且描写详细、生动、可感
;
《刻木巧匠》既有正
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但描写较概括、简略。
②<
/p>
开放性试题。如果认为核舟精巧,理
由如下:桃核体积小,所刻事
物繁多,刻物情态毕备。如认为木舟精巧,可抓住木料体积
较小,所刻事物较多,且活动
自如。
【点评】
⑴
< br>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
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
语进行积累。
⑵
< br>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⑶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选定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甲)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把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
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
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
壁的图案。
核舟从
头到尾长约有八分多,约有两个米那么高。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
覆盖着箬
竹船篷。船舱旁边有小窗户,左边和右边各有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
以看见雕
花的栏杆,左右对称。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
“
山高月小,水落
石出
”
的句子,左
边刻着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
都涂了石青色。
船头上坐着
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
鲁直在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一同在看一轴字画手卷。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侧,左手搭在
鲁直的肩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东坡露出右
脚,鲁直露出左
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两膝互相靠近,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
里。佛印极像弥勒
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
支撑在船板上,左
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都能一粒粒清楚地数出
来。
船尾横放着一个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
一个撑船的人。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
仰着脸,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
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
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
把茶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
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的声音。
(乙)一个乐工能把木头刻成舟。大小只有
二寸,船篷桅杆船船舵等东西俱全,两个人
在其中对饮,酒壶,豆子,放满了桌,一个人
挽着船篷的绳索,一个人拿着橹浆一个人掌
舵,都是灵活能动的,放在水中,能够随着风
而行,从来不会侧翻。一个这样的船必须要
一两白金,喜欢这个的人都争着抢购。
3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束氏狸狌
①
宋濂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
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
之有鼠。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甕
②
,
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狸狌见鼠,
双耳耸,眼突露
如漆,赤鬣又磔磔然,以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
怖甚,对之大
嗥。久之,鼠度其无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噫!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者,其亦狸狌哉!
(《宋文献公集》)
【注】
①
狸狌:野猫。
②
甕(
wèng
):瓮,一种盛东两的陶器,腹部较大。
(
1
)下列划线词意思相
同的一项是(
)
A.
束氏日市肉啖之
愿为市鞍马
B.
竟不知世之有鼠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C.
沿鼠行不敢下
求之下流,固颠
D.
鼠度其无技
关山度若飞
(
2
)参考词典解释,说说画波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古代汉语词典》:
①
与与:威仪适度的样子。<
/p>
②
熙熙:和乐的样子。
③
如也:古汉语
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甕,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p>
(
4
)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对联补充完整
。
上联: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
下联:狎狌
________
【答案】
(
1
)
A
(<
/p>
2
)
“
与与如也
,熙熙如也
”
是对狸狌养尊处优、不知有鼠显得威仪和乐状态的
形象描写,
与后文被鼠咬啮、仓皇出逃形成鲜明的对比。
p>
(
3
)城南有个读书人家里发生鼠患,老鼠
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从
束家借了猫回去(捕鼠)。
(
4
)每日啖肉见鼠而出
【解析】
【分析】
⑴
B
:
< br>
竟不知世之有鼠:竟然;竟不可得
:最终,最后;
C
:沿鼠行不敢下:跳下,下去;求之下流:
下方,下游
;
D
:鼠度其无技:估计;关山度若飞:越过;
A
项相同意思是买,故选
A
。
⑵
“
食己,
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
意思是饿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吃完了
就是懒洋洋的,
一副柔顺和乐的样子。内容上写狸狌养尊处优、不知有鼠显得威仪和乐状
态的形象
,结构
和写法上
与后文被鼠咬啮、仓皇出逃形成鲜明的对比。
⑶
南郭:城南。士:读书人。病鼠:家里发生鼠患。堕甕:
掉进瓮里
。句意是:
城南有
< br>个读书人家里发生鼠患,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猫
< br>回去(捕鼠)。
⑷
文章以老鼠的事例告诉人们:养尊
处优的生活会让人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失去的。缺
乏锻炼,长期不锻炼业务,必然丧失
专业技能。根据
“
束氏日市肉啖之
”“
狸狌怖甚,对之
大嗥。久之,鼠
度其无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
,对出下联:
狎狌
每日啖肉见鼠而
出。
故答案为:
⑴
A
⑵
“
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
是对狸狌养尊处优、不知有鼠显得威仪和乐状态的形象描写,与
后文被鼠咬啮
、仓皇出逃形成鲜明的对比。
⑶
城南有个读书人家里发生鼠患,老
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从束
家借了猫回去(捕鼠)。
⑷
每日啖肉见鼠而出
【点评】
⑴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
的本
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
正确
解释或用法得出正确选项。
<
/p>
⑵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
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
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p>
⑶
本题考查
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
“
一一
对应,字字落
实
”
的原则,把文言文句
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
文,通顺规范。
⑷
题考查拟写补
写对联。答题时应注意,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
相对或相反的两
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
上句有一定的联
系。
【附参考译文】
卫国有个姓束的人,全世间的东西都不爱好,只是爱养猫。猫是捕捉老鼠的动物。他
p>
家养了一百多只猫,这些猫把家周围的老鼠都抓得快没有了。猫没吃的,饿了就大声嚎
叫。束氏就每天到市场买肉喂猫。几年过去了,老猫生小猫,小猫又生了小猫。这些后生
的猫,由于每天吃惯了现成的肉,竟然不知道世上有老鼠了;饿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
吃完了就是懒洋洋的,一副柔顺和乐的样子。
城南有个读书人的家发生鼠患,他家的老鼠
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甚至掉进缸
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一只猫回去。束家的猫看见
那些乱窜的老鼠耸着两只耳朵,瞪着两
只眼睛,黑如亮漆,赤色的胡须,一个劲儿地吱吱
乱叫,竟然以为它是怪物,在缸沿上随
着老鼠转来转去,却不敢跳下去捉那老鼠。这家的
主人见状不由得发怒,就将猫推了下
去。猫害怕极了,对着老鼠大叫。过了好久,老鼠估
计猫没有别的本领,就咬它脚,猫用
力从缸中逃了出来。
4
.
阅读下
列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
“
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p>
”
祁黄羊对曰:
“
解狐可。
”
平公曰:
“
解狐非子之仇邪?
”
对曰:
“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
平公曰:
“
善。
”
遂用
之。居有间,平
公又问祁黄羊曰:
“
国
无尉,其谁可而为之?
”
对曰:
“
p>
午可。
”
平公曰:
“
午非子之子邪?
”
对
曰:
“
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
平公曰:
“
善。
< br>”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
“
善哉祁黄羊之论
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
矣。
”
(
1
)用三条
“/”
给下列句子断句。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
2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
3
)结合
选文,分析
“
国人称善
”
的原因。
【答案】
(
1
)善哉
/
祁黄羊之论也
/
外举不避仇
/
内举不避子
。
(
2
)午
可不是你的儿子吗?
(
3
)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
“
外举不避仇,内
举不避子
”
);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
流,知人善任(或
“
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p>
”
)
<
/p>
【解析】
【分析】(
1
< br>)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
以句意和语法
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
后应该有停顿
,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
子的意思,还
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文意:真好啊
!(
他
< br>)
推荐外面的人,不
(
感情用事
)
排除
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
(
怕嫌疑
)
避
开自己的儿子。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善哉
/
祁黄
羊之论也
/
外举不避仇
/
p>
内举不避子。
(
2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
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
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
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
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
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
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
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
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注意关键词
:第一个子:你。第二个
子:儿子。邪:句末语气词,吗。
(
3
)考查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
通文意,读
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文中的句子
“
祁黄羊
之论也!外举不
避仇,内举不避子。
”
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恩怨的推荐人才的做法。再者根据
“
< br>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
祁黄羊对曰:
“
解狐可。
”“
又遂用之<
/p>
”
。晋平公听从祁黄羊的建
议,任用解狐
和(祁)午。
故答案为:
⑴
善哉
/
祁黄羊之论也
/
外举不避仇
/
内举不避子;
⑵
午可不是你的儿子吗?
⑶
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
p>
“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
);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
流,知人善任(或
“
p>
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
)。
【点评】
⑴
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
p>
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
p>
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
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
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
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
用法的词语;
⑶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
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
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
:
南阳缺个县令,哪一个是担任这官职的合适人选呢
?
祁黄羊说
:
解狐
可以胜任。
平公说
:
解狐不是你
的仇人吗
?
祁黄羊
)
< br>回答说
:
您问
(
谁
)
适合,不是问我的仇
人是
(
谁
)
。
p>
平公
(
称赞
)
说
:
好
!
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
(
都
)
称赞
(
任命解狐
)
好。过了一段时
间,平公
又问祁黄羊说
:
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
?
祁黄羊
)
答道
:
祁午合适。
平公说<
/p>
: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
祁黄羊
)
回答说
:
您问
(
谁
)
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
(
谁
)
。
平
公<
/p>
(
又称赞
)
说<
/p>
:
好
!
,就又任
用了祁午。
都城的人
(
又一致
)
称赞
p>
(
任命祁午
)
好。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
:
祁黄羊的话,真好啊
< br>!(
他
)
推荐外面的人,不
p>
(
感情用事
)
排除
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
(
怕嫌疑
)
避开自己的儿
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
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
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
曰:
“
汝亦知射乎
?
< br>吾射不亦精乎
?”
翁曰:
“
p>
无他,但手熟尔。
”
康肃忿然曰:
“
尔安
敢轻吾射
!
p>
”
翁曰:
“
以吾酌
油知之。
”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
“
我亦无
他
,
惟手熟尔。
”
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
①
,
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
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
岂苟然哉
?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
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
而务求
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
①
没人:能潜水的人。
(
1
)下列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陈康叔公善射
善:擅长
B.
日与水居也
日:每天
C.
但微颔之
颔:摇头
D.
徐以杓酌油沥之
徐:慢慢地
(
2
)选出下列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B.
公亦以此自矜
以我酌油知之
C.
康肃笑而遣之
而钱不湿
D.
见舟而畏之
见往事耳
(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
尔安敢轻吾射
!
②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
4
)
[
甲
][
乙
]
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
【答案】
(
1
)
C
(<
/p>
2
)
B
(
3
)
①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
②
每天(天天)与
水在一起生活(为伴),那么
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
p>
(
4
)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p>
【解析】
【分析】(
1
)
C.“
但微颔之
”
中的
“
颔
”
,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解释为
“
摇头
”
。
(
2
< br>)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B.
均
为介词,凭借。
A.
射箭
/
射箭的
本领。
C.
连词,
表修饰
/
连词,表转折。
D.
看见
/
了解。故选
B<
/p>
。
(
3
)本题要注意
“
安
”“
轻
”“
日
”“
居
”“
而
”“
得
”“
道
”
的意思。其中
“
轻
”
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
日
”
是名词作状语,需要注意。
(
4
< br>)此题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语
句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概括。依据【甲】【乙】两文的意思,可以概括出
“
要想学会一项
技能,就得多操练
”
的道理,也就是熟能生巧。
故答案为:
⑴
C
;
⑵
B
;
⑶
①
你怎么
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
②
每天(天天)与水在一起生活(为伴
),那么十
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
⑷
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点评】
⑴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
也可以借助
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
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⑶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
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
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
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
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
与优美;
⑷
本题考查短文所蕴
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
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
,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翻译】
< br>(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
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
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
“
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
”
老
翁说:
“
没有什么别的
奥妙,只不过是
手法熟练罢了。
”
陈尧咨气愤地说:
“
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
(
的本领)!<
/p>
”
老翁说:
“
凭
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
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
地上,用一枚
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
铜钱的孔中注
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
“
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
了。
”
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乙)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是因为他们每天与水为
伴,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
能浮于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
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呢?他们
必定是掌握了游水的道理。每天在水边居住,于是到了十
五岁就能了解潜水的方法。有些
人生来就不识水性,即使长得强壮,看见来船依然害怕。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
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
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被淹
死的。所以说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
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
6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仁宗在东宫,鲁肃简公宗道
为谕德,其居在宋门外,俗谓之浴堂巷。有酒肆在其侧,号
仁和,酒有名于京师。公往往
易服微行,饮于其中。一日,真宗急召公,将有所问。使者
及门而公不在,移时乃.自仁
和肆中饮归。中使遽先入白,乃与公约曰:
“
上若怪公来迟当<
/p>
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
”
公曰:
“
但.以实告。
”
中使曰:
“
然则当得罪。
”
公曰:
“
饮
酒人之常
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
中使嗟叹而去.。真宗果问,使者
具如公对。真宗问
曰:
“
何故私入酒家?
< br>”
公谢曰:
“
臣家贫无器皿,酒
肆百物具备,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
远来,遂与之饮。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
。
”
真宗笑曰:
“
卿为宫臣,恐为御史所
弹。
”
然自
此奇公,以为忠实可大用。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注释)
①
即宋仁宗,当时还是太子。
②
鲁宗道,字贯之,宋真宗、仁宗时人,卒谥肃
简,所以称
“
肃简公
”
。
③
谕德:官名,为太子从官,负责侍从赞谕。
p>
(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①
移时乃自仁和
肆中饮归
________
②
但以实告
________
③
中使嗟叹而去
________
④
使者具如公对
________
(
2
)用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
3
处。
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
(
3
)结合选文内容,补全下面的读书笔记。
本文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方法来塑造鲁宗道的形象。
“
中使嗟叹而去
”
中的
“
叹
”
写出了
①________
。
p>
“
真宗笑曰
”
的<
/p>
“
笑
”
写出了<
/p>
②________
,一
“
叹
”
一
“
< br>笑
”
突出了
③________
。
【答案】
(
1
)才;只;离开;回答
(
2
)上若怪公来迟<
/p>
/
当托何事以对
/
幸先见教
/
冀不异同。
(
3
)中使被鲁宗道不愿欺骗皇上,要他据实相告
的行为所折服;皇帝欣赏鲁宗道这种据实
相告,率真实诚的品行;鲁宗道忠实的品性
p>
【解析】
【分析】(
1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
“
去
”
:离开
。
“
对
”
:回
答。所以千万不要以
今释古。而
“
乃<
/p>
”“
但
”
作为文
言虚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
2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
案:上若怪公来迟
/
当托何事以对
/<
/p>
幸先见教
/
冀不异同。译为:真宗要是怪
罪你来迟了,应该用什么话来推托?先告诉我怎么说,免得
回答不一致。此题要注意把几
个相关的意思划开。
(
3
)考查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塑造鲁宗道的形象的方法。如
< br>“
中使嗟叹而去
”
中的
“
叹
”
的作用
要分析好
“
但以实告
”
等句,写出了中使被鲁宗道据实相告的行为所折服。
“
真宗笑曰
”
的
“
笑
”
的原因可分析
“
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具备,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
饮。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
”
等句,写出了皇帝
欣赏鲁宗道这种据实相告率真实诚的
品行。一
“
叹
”
一
“
笑
”
从侧面突出了鲁宗道忠实的品性。一
< br>“
叹
”
一
“
笑
”
都是对鲁宗道的侧面描
写。
故答案为:
⑴
才;只;离开;回答;
⑵
上若怪公来迟
/
当托何事以对
/
幸先见教
/
冀不异同;
<
/p>
⑶
中使被鲁宗道不愿欺骗皇上,要他据实相告的行为所折服;皇帝
欣赏鲁宗道这种据实相
告,率真实诚的品行;鲁宗道忠实的品性。
【点评】
⑴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断。学生
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
语境以及
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
境,在具体
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
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
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