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及译文赏析
魔鬼与天使-
第一首:
山中杂诗
年代:南北朝
作者: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
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
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
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
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
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
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
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
青葱,山间的幽
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
明诗
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
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第二首: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
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
类似于打口哨
3.
深林:指“幽篁”
。
4.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
人相伴,唯有明月似
解人意,偏来相照。
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
琴一边又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鉴赏:
这是一
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
明月)
,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
然平
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
种特殊的美的艺
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
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
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
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
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
的竹林之
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
是“长啸”
,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
人共
鸣的。所以后两句说: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
,自己僻居
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
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
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第三首: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1.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
/p>
2.
平羌(
qi
ā
ng
)
: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
山东。
3.
发:出发。清溪:指清溪
驿,在四川犍(
qi
á
n
)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
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
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4.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
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今重庆一带。
5.
半轮秋
:
半圆的秋月
,
即上弦
月或下弦月
.
译文: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
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
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
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
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鉴赏: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
,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
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
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
“秋月扬明辉”
)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
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
,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
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
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
“影”指月影,<
/p>
“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
又
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
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
,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
流”
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
可谓空灵入妙。
第四首:
春夜洛阳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
释:
1
、洛城:洛阳城。
2
、暗飞声:悄悄地飘来声音。
3
、春风:一本作“东风”
。
4
、折柳:即《折杨柳》
,曲名。相传西汉张骞入西域得《摩诃兜勒》
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其中有《折杨柳》
。梁鼓角横吹
曲也有《折杨柳》
< br>。清商曲有《攀杨枝》
、
《月节折杨柳》
、
《小折杨柳》
诸曲。
5
、故园:故乡
鉴赏: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
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
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
个远离家乡
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
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
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
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
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
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
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
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
不自禁地吟了这首
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
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
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
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
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
笛暗飞声”的“暗”字
所包含的意味。
“散入春风满洛城”
p>
,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
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
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
据,笛声
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
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
p>
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
。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
。这一句的
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
到了折柳。这“折柳”二
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
种情绪,折柳
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
乡
情重新激荡起来。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
,但第一个起
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
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
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
方。
p>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
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
,能不钩起思乡之情吗?
五首: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1.
刘
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
(下简称刘《笺》
)
p>
系此诗于天宝八载(
749
)诗人赴安西途中。
2
.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3.
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
,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4.
漫漫
:
形容路途遥远。
5.
凭
:
托。
6.
传语
:
捎口信。
7.
入京使
:
回京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