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地名公共服务
元宵节的英语-
成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地名公共服务
成都市民政局
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
24
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中华文化发源
的一个重
要源头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明,标志着成都有着悠久灿烂的
历史文化。了解成都的地名将
进一步了解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成
都许多地名都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几乎每一条
街巷都有一个动人
的传说或历史典故。
一、成都街道的演变
街道随着城市的
兴起而形成,成都在公元前
316
年秦来蜀之前就
有了居民区和街道,
《华阳国志〃蜀志》载:
“成都
县本治赤里街”
,这
是成都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条街。公元前
p>
310
年张仪张若筑成都城,乃
“徒臵少城
内”
,成都城“修整里
阓
,市张列肆,
与咸阳同制。
”
“其郡
四出大道,道实
二十里,有衢。
”左思《蜀都赋》形容为“画方轨之广
涂(涂)
,
”可惜秦汉时的街名无传不可考,只留下五担山、石室、石<
/p>
笋、天涯石、支机石、千秋池、龙堤池、锦里等一些古迹地名。成都
城内的街道,历代只有一些零星记载。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于公元
876
年增筑罗城,城内有街坊
120
个。北宋时,四川
制臵使范成大用
砖和石板铺设大街
14
条,计
3360
丈,改善了路面状况。清康熙五十
七年(
1718
年)
,在城
西垣内筑满城(习称少城)
,城内住八旗官兵眷
属,
“每旗官街一条,披甲兵丁小胡同三条,八旗官街共八条,兵丁胡
同共三十
三条”
。其时,牛车手推车拉货进城,以致街道损坏严重,乾
隆四十二年
(
1777
年)
,
“布政司查榕巢下令
通城修砌街道,
清理沟渠,
不使积水”
。
1870
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访问成都后写道:
“街道
宽阔,大多笔直,相互交叉成直角。
(
《四川后记》
)
1897
年法国人马
尼爱在《游历四川成都记》里,说成都的大街“甚为宽阔,夹街另
筑
两途,以便行人,如沪上元大之路然。
”清末调查成都城共有
街道
438
条,小巷
113
条(
1910
年《四川官报》
)
,
《成都通览》统计为
543<
/p>
条。
清人周询《芙蓉话旧录》描述了清代成都的街道情况:
“全城四门及附
郭街道,大小五百有奇。时未改筑马路,街面最宽者为
东大街,宽约
三丈。次则南大街、北大街、总府街、文庙前后街,皆二丈许。其余
多不及二丈……,各街面悉敷以石板,两旁有阶沿,高于街面四、五
寸
,阶沿上宽二尺内外。……城内外各街平坦,无一陂陀。
”
19
13
年,
拆除满城,与大城并击为一。满城胡同名称悉改为街或
巷。
新中国建立后,成都从一个消费性城市,逐步向综合性工
业城市
转型,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区范围扩大,街道变易甚多,随着城市
规划的建设加速,许多传统的街道得到改造,城市的主要干道拓宽延
伸,
p>
形成了放射加环状的道路系统。
到上世纪
9
0
年代中期,
成都新建
各大干道,如:
1
、贯通南北之干道:人民路、解放
路、府青路、红星路;
2
、贯通东西
之干道:新华大道、蜀都大道;
3
、环城干道:一环路和二环路。
<
/p>
同时由于兴建这些干道拆除了若干小街小巷,这些小街小巷的名
称
也就随之而永久消失。这些老地名的消失,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
时代进步的体现。城市
改造,城市扩大,一部分新街名取代老街名是
地名文化发展的必然延续。
由于城市
地理的变化,导致街道地名的变化和数量增加。
1981
年
p>
成都市第一次地名普查公布,
成都中心城区街、
路、
巷、
居民点共
1087
条。
1991
年再次对成都中心城区进行地名
补查,此次统计的街、路、
巷、居民点共有
1205
条。
二、成都街名的文化内涵及特征
(一)成都街名记录了城市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的历史
p>
成都作为区域政治中心城市,历史上曾是数个王朝的都城,长期
以来
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成都成为了机关衙署的汇集
地。因而,成都长久以来
的区域行政中心地位也在其街道地名中得以
反映,例如在成都的街道地名中就有不少以历
代官府衙门命名的:
正府街:
是因宋
代成都府衙署驻地而得名。
总府街
是因明代都指
挥使衙署和清代巡抚衙门和总督衙门先后设此得名。
明代和清代制度,
一省最高长官叫巡抚,但遇有军事行动时,常跨省行事,故在几省巡
抚之
中任命一名为总督
(仍兼本省巡抚)
;
军事行动结束,
总督之职撤
销。清初,四川未设总督。康熙年间
,为筹划进兵西藏,曾暂设总督
兼四川巡抚,
在巡抚衙门之外另
建总督衙门
(现四川宾馆位臵)
。
不久
,
总督之职撤销,街名留存。
督院街
为明代巡抚察院衙门和清代总督衙门驻地(衙门旧址在今
四川省
政府所在地)
。雍正九年清廷设四川总督,
以抚署为督署,
p>
因总
督按例要挂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等头衔。故总督衙门又称
制台
衙门,也简称督院,而总督衙门所在的街道也就被命名为督院街。
< br>
提督街
是因清代提督衙门设此得名(衙门旧址所在地即
市劳动人
民文化宫)
。提督是管一省军队的高级官员(从一品)
,全称是提督军
< br>务总兵官。提督衙门在辛亥革命后已废止,改为“中城公园”
,后又改
为
“中山公园”
。
解放后
,
填平废坑,
栽培花木,
改为劳动人民
文化宫。
此外
学道街
则因为是清代四川提学使司衙门(简称学道衙门)的
驻地,而
< br>布后街
却是因位于乾隆年间所建布政使司署之后的一条街而
得名。另外还有
东府街、南府街、藩署街、盐道街、学道街、指挥街、
马镇街、将军衙门街
等等,都是以各种衙署所在地得名的街道。从如
此多的以机关衙署命名的街道中可以窥其成都区域政治中心城市的地
位之一
斑。
(二)成都街名体现了成都的地形地脉
地名与地形地脉有密切关系,而且越是远古时期,地名越是取决
于地形地貌等自然地名
居多,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和文明的
发展,
人文地名才
逐渐丰富起来。
因而可以说,
地名首先缘起于天工,
其次才缘起于人文。成都有大量的地名都是以所处的地形地脉命名,
其中又
分为几种情况。
以序数、方位命名地址、街道,由来已久。除
少数有某种纪念意
义外,大多数约定俗成,以顺口的序数和所在位臵的方位命名。成都<
/p>
的序数街道,
约三十余条;
以方位命名的
,
约四十余条街。
西大街
(口)
是清代成都少城的西门,也是大城的西门,当时的正式名称叫“清远
门
”
。
顺城街,
是顺着明朝建立的蜀王府
萧墙而建成的街道,
在东的称
东顺城街
,在西的称
西顺城街;水津街
,因其处在锦江与府河汇合之
p>
处,这是成都的一处重要水码头,故称水津街。
成都有的街道地名即以街道的地形环境命名。金河本为襟河,因
自城内斜出,
状如衣襟,故得此名。
唐节度使白敏中将襟河改为金河,
紧靠着金河的这条道,称为<
/p>
金河街
。其他如
三倒拐街、叠弯巷、宽巷
子、窄巷子
等,顾名思义,都以其自然态势而得名。叠弯巷曾讹
传为
叠窝巷;
东、西丁字街
,因街形如
丁字得名,并有横街一条;
西月城
街
,
月城即月牙城,是城外的一个月牙形的城墙,前代各地区城垣皆
有月城,成都亦如此;玉
带桥位于解玉溪转弯处,其形如带,上面建
桥,名
玉带桥
,成街后,街以桥名之。
锦江贯通成都城区
,城区内与水和桥梁有关的街道地名就达七八
十条之多,
《华阳
国志》称:
“蜀江众,多作桥,故蜀立里多以桥名”
。
猛追湾
,府河从万福桥向东,经清远桥(后名迎恩桥、大安桥,相当
p>
今天红星桥的位臵)
南下转弯处叫猛追湾,
传说是张献忠起义失败后,
受大慈寺和尚兵追赶而得名。
东西御
街
,
源于明初修建蜀王府
(皇城)
p>
时修建的御河,清代,王府改为考举人的试场——贡院,御河边的街
道,称
御河沿街
;
平安桥街
,以城西的平安桥而得名。
九龙巷
,城内
地下排水渠道,从沟头巷出去,便分为九支,号称九龙,其上面的巷
道,
就叫九龙巷。
(三)成都街名反映了成都的地域经济
自汉代以来,成都就是一个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为五都之一。唐
代,成都经济、文化更
达到一个鼎盛时期,时人广为流传的“扬一益
二”说法,即反映了成都在当时的繁荣兴盛
。
成都的城市手工业早在古蜀国时期就十分发达,
并居于国内前列,
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即是
3
000
多年前成都手工业高度发达的历
史见证。成都的漆品业、
金银制品业、玉石业、丝织业早在汉代就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