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参考资料
英语万能作文-
现在要讲到初唐时期一位复古诗人陈子昂,他的主要作品是三十八首<
/p>
《感遇诗》
。
这些诗的形式都是五言古<
/p>
体
(
简称
“
p>
五古
”)
。自从齐粱以来,诗体日趋浮夸、
靡丽,只有文字之美,不见作者的思想怀抱。有汉魏风骨
的五言古诗,几乎已没有人做。
陈子昂作这三十八首诗,直接继承了汉魏古风,从它们的渊源来讲,可以
说是复古。但是
,他的诗扫除了齐梁旧格,为唐代五言古诗建立了典范,成为先驱者。从他的影响来讲,
也可以说是创新。正如后来韩愈的古文运动一样,口号是复古
——“
文起八代之衰
”
,而效果却是开创了一
种新的散文。文学史上有过好几次复古运动,我们应当分别看待。有些复古运动是开倒车,例如明代李攀 p>
龙等人的复古运动。他们主张诗复于唐,文复于秦汉
——“
非三代秦汉之书不读
”
。又如清代同光朝的一部
分桐城派文家。有些复古运动是向前有所发展的,例如陈子昂的诗和韩愈的散文。顺便提
一提,十五世纪
中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也是以复古为口号,实质上是对当时奄
奄无生气的教会文化的革命,从
而产生了人文主义文化。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
(
今四川射洪
)
人,
是个富家子弟,但能刻苦读书。高宗开耀二年
(
公元六八
二年
)
进士及第。高宗崩于洛阳,他上书请在
洛阳建高宗陵墓。武则天召见,有所咨询,很欣赏他的对答,
拜麟台正字。武则天将发兵
讨伐西羌,他又上书谏止,历官至右拾遗。武攸宜统军北伐契丹,以陈子昂为
记室,主撰
军中一切文件。屡有建议,武攸宜不能用。圣历初,以父老辞官归。父殁后,县令段简以其家
豪富,罗织入罪,逮捕狱中,忧忿而死,年四十三。
关于陈子昂的生平,两《唐书》本传所记,大略如此。说他是
被县令关入狱中,忧忿而死,这是根据
当时官方文件,其实他是被县令段简杀害的。段简
也不是为了垂涎他的财产,而是由于一个政治阴谋。这
件事,大约当时人人知道,但是没
有文献纪录。过了一百多年,才由诗人沈亚之透露出来。沈亚之在《上
郑使君书》中说:
“
武三思疑子昂排摈,阴令桑梓之宰拉辱之,死于不命。
”
这是他真正的死因。大约陈子
昂在政治上、
言论上触犯了武三思,使武三思恨得非杀他不可。
《感遇诗》三十八首,全是五言古诗体,有四韵的,有六韵的
,有八韵的,字数不等。它们的内容,
可以分为三类:
(
一
)
引述古代历史事实,借古讽今。这一类诗
可以说是继承了左思的八首《咏史》
。
(
二
)
主
题并不涉及历史事实,只是抒
写自己的感慨。这一类诗可以说是继承了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和庾信的
二十七首《咏
怀》
。
(
三
)
既不涉及历史事实,又不明显地表达自己的感慨,而字里行间,好象反映着某一些
时事。这一类诗可以说是继承着陶渊明的《饮酒》和《拟古》
,我们把
它们称为
“
感事
”
。但这三类也不是泾
渭分明的,咏史和感事,有时混同;咏怀诗也有时引用一些历史
事实来作比喻。
关于诗题
“
感遇
”
的解释,最早见于元代杨士弘编的《唐音》
。他注释道:
< br>“
感遇云者,谓有感而寓于言,
以摅其意也。
”
又有一节说;
“
感之于
心,遇之于目,情发于中,而寄于言也。
”
前一个注往往使人误
会,以
为
“
寓于言
”
是注释
“
遇
”
字的,因此,清初钱良择编《唐音审体》
,就在题目下注
云:
“
遇一作寓。
”
< br>这就错了。
清初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注释云:
“
感遇者,感于所遇也。
”
沈德潜
在《唐诗别裁》中注释云:
“
感
于心,
困于遇,犹庄子之寓言也。与感知遇意自别。
”
此外或者还有不
同的解释,手头书不多,未能尽检。
我以为吴昌祺的注释最简单明白。
< br>“
遇
”
字的涵义很广,凡是见到
的、听到的、想到的,从书中读到的,都
是
“
< br>所遇
”
,因为有所遇,而有所感,就拉杂作了三十八首诗
,总题日《感遇》
。它们和阮籍的《咏怀》並没
有区别,所以诗
僧皎然指出陈子昂的《感遇》原出于阮籍《咏怀》
。
《旧唐
书
·
陈子昂传》说,子昂
“
善属文,初为《感遇》诗三十首,京兆司功王適见而惊曰,此子必为
天下文
宗矣。由是知名,举进士。
”
《新唐书》所记也差不多。这样说
,
《感遇》诗是陈子昂举进士以前的
作品了。但三十八首诗中,
所暗指的有许多是武则天执政时的事,第二十九首起句云:
“
丁
亥岁云暮
”
,全
诗是为
“
荷戟争羌城
”
而作,
这分明是武后垂拱三年
(
公元六八七年
)
的事,
可知史传所述有误。
作
《诗比兴笺》
的陈沆以为陈子昂屡次触犯武氏,深恐
得罪,告退归隐。其中有几首诗是归隐后所作。我们可以假定,
《感
遇》诗非一时一地所作,随遇兴感,陆续写成,大多数在武则天酷政猖狂的几年间。至于成进士以前,或 p>
归隐以后,可能也有几首,则为少数。
现在我们选讲两首属于咏史类型的《感遇》诗。
注释: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悠悠:无
穷
无尽的意思。怆然:悲痛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赏析】
公元
696
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
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
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
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
招天下的燕昭
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
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
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是中国唐代诗人
陈子昂
所作的最为著
名的唐诗,体裁属乐府。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
歌。
“
p>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中的
“
古人
”
和
“
来者
”
,都是指像
燕昭王
和
郭隗
那样礼
贤下士、重用人才的
明君和贤臣。
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
,
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深刻地揭示了
< br>封建社会
中正直,
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
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
社会意义。
696
年(
武则天
p>
女皇通天元年),契丹
李尽忠
、
孙万荣
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
< br>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
< p>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金台),遗址在今北 p>
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p>
[1]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
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诗人孤独于幽州台上,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
p>
条呢?在这蓟北幽州台上,他或许想到了大破齐军的燕国上将军
乐毅
,或许想到了北征乌桓临石
观海的三国豪雄
曹操
,而他在武攸宜帐下,竟无用武之地,英雄已远而前途渺茫,那份旷世的孤
p>
独,自然就凝成了震撼千古的力作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
的
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
;诗人看
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
有眼前这个时代。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
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
/p>
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
外动
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
力。《登幽
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
苍劲奔放,富有感
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登幽州台歌》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
,悲从中来,并以
“山河
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
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
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
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
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
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
配合,大大增强了
艺术感染力
< br>“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
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
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
燕昭王
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
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
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
,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
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
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 br>
该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
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
辽阔。在广阔无垠的
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
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
的图
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
而深深为之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