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语文《20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精编】(有答案)
油爆大虾-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导
学
案
< br>
编
精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作者简介:
陈子昂(
659
~
700
),唐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
宜击契丹。后解职
回
乡,为
县令段简所
狱
,
入
,
诬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
年
p>
(696)
,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
军
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
人轻率,少谋略。次
年
兵
败
,
情
况紧急,陈子昂请
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
,
武
不听
,
反
把
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
登
上蓟
北
楼
遗址在今北京市
)
,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课文赏析
:
念这首诗,
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
苍凉悲壮的气
氛
,
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
苍茫广阔的图景,
而在这个图景面前,
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
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
。
动
问题探究
:
p>
1.
《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
面
?
2.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表现了
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3
、诗人为什
么
“
独怆然而涕下
”
< br>,
“
独
”
字有什么作用?
4
、从这首诗中你
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5.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课堂练
:
习
1
、
是:
一、按要求填写。
诗
歌
中
抒
发
诗
人
,
)
对
明
君
的
渴
望
之
情
。
。
的
诗
句
(
即幽州台,
死于狱中。
(今属四川)
人。少任侠。开耀
进士。以上书论政
,为武则天所
赞
赏
,
< br>麟
台正字,
转右拾遗。敢于陈
述时弊。曾
拜
随
武攸
< br>
2
、诗歌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悲伤凄凉的诗句是:<
/p>
3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
一项
是
(
A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人生悲歌。
B
、一二句的
“
古人
”
和
“
来者
”
都是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明君和贤臣
。
p>
C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
感慨,抒发了乐观积
想
思
的
极
感
情
。
D
、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和感叹生命
的
短
。
p>
暂
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
、一
、二句俯仰古今,既写出时间的绵长,又表现了诗人要承前启后干一番
事
业
的
抱
。
负
B
、前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
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C
、第四句用一个
“
独
”
p>
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 br>D
、后两句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是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营造
出一种苍
茫孤独的意境。
第
1
页
共
11
页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精
编
《登幽州台歌》导学案参考答案:
1
.
《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
?
面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
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
,
内心满
怀悲愤
。
2
.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的境遇,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3
、诗人为什么
“
独怆
然而涕下
”
,
“
独
”
字有什么作用?
诗人想到宇宙浩大,
个人渺小,
更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
内心无限感慨,
涕泪纵横。
“
独
”
字,正是诗人寂寞、凄凉、苦闷的心境。
4
、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
。
象
我看到一个沉
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
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5.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
见
所
感
,
课堂练
习
:
一、按要求填写。
1
、诗歌中抒发诗人对明君的渴望之情的诗句是:
2<
/p>
、诗歌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悲伤凄凉的诗句是:
3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人生悲歌。
B
、一二句的
“
古人
”
和
“
来者
”
都是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明君和贤臣
。
p>
C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
感慨,抒发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感情。
D
、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和感叹生命
的
短
。
暂
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
)
A
、一、二句俯仰古今,既写出时间的绵长,又表现了诗人要
承前启后干一番
事
业
的
抱
。
负
B
、前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C
、第四句用一个
“
独
”
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
独悲凉之感。
D
、后两句把个人置放
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是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营造出一种
苍
茫孤独的意境。
C
前不见来者
独怆然而涕下
)
,
后不见古人。
。
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望岳》
一、预习、自学
(独立完成)
(一)阅读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
1
)杜甫(
712
-
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人。盛唐时期伟
大
的现
p>
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
尚
p>
,
他
的
1
500
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
约
精
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
推崇。代表作:
“
三吏
”
:《新安
吏》《潼关吏》《石壕吏》
“
三别
”
:《新婚别》《垂
老别》《无家
别
》
。其
诗显
示
了唐由盛转衰的历
史
过程
,
被称为
“
诗史
”
,明清文人推崇他为
“
诗圣
”
。
第
2
页
共
11
页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导
p>
学
案
精
编
杜甫与李白合称
“
李
杜
”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
“
小李杜
”
区
,
别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
大李杜
”
。
(
2
)这首诗是杜甫的
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
),年轻的诗人离
开
了长安,到
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
在
山东
、河
北一
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p>
。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
< br>写
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
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
,<
/p>
色
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
,
负
历来被誉
为
歌咏泰山的名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给下列字词注
音
2
、掌握系列加点词的意义,帮助自己理解句意。
(
1
)
齐
鲁
青
未
了
.
(
)
(2)
造
化
钟
.
神
秀
(
)
(
3
)
阴
p>
.
阳
.
割
昏
晓
(
)(
)
(
4
)<
/p>
阴
阳
割
昏
.
晓
.
(
)(
5
)荡胸生曾
p>
.
云(
)(
p>
6
)
会
.
当
.
凌
绝
顶
(
)
(
7
)
会
< br>当
凌
绝
.
顶
.
(
)
3
、熟读全诗,借助翻译书理解句意,把你理解的句意写在诗句的右
< br>
节
分
划
,
面
凑,掌握诗歌大意。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
生曾
.
云,决眦入归鸟
。
会
.
当
< br>.
凌
绝
顶
,
一
览
众
山
小
。
二、课
堂研讨,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讨
论
。
1
、本诗写出了泰山的哪些特征<
/p>
?
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提示:抓住各联的关
键词)
(
1
)
岱
.
宗
p>
(
)(
2
)
未
了
.
(
)
(3)
决
眦
.
(
)
2
、
p>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
样
的
一
种精神和气概?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
什么感受
?
3
、归纳诗歌的主题。(提示:运用
“
这首诗歌通过写
⋯
⋯
(内容
)
,表达了作
者
⋯
p>
⋯
的情感。
”
的句
式表达。)
三、品味语言。
(
1
)
p>
“
造化钟神秀
”
中
“
钟
”
字使用
精当,请作简
要
赏
。
析
第
3
页
共
11
页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导
p>
学
案精编
(
p>
2
)
“
阴阳割昏晓
”
中的
“
割<
/p>
”
字使用精当,请作简要赏
。
析
四、拓展思考:
《望岳》这首诗以哪个字为线
索
? <
/p>
诗中每一联都有
“
望
”
的意思,但望的角
度
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
五、当堂检测
。
1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
扣
题
目
中的
字展开,
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
、
“
造化钟神秀
”
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的特点,
“
阴阳割昏晓
”
一
句
写
出了泰山
___ __
_
的特点,
3
、理解性默写。
< br>(
1
)《望岳》中
______
____
,
_______
___
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
甫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
(
2
)《望岳》中
____
_
_____
,
____
___
__
两句虚笔写出了泰山的
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
3
)《望岳》中
_____
__
____
,
__________
__
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
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参考答案
二、课堂研
讨
1
、
(
“<
/p>
岱宗
”
两句是远望;
“
造化
”
两句是近望;
“
荡胸
”
两句是细望;<
/p>
“
会当
”
两句是
极
望。
)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
“
极望
”
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
“
俯视
”
。
2
、神奇秀丽
高大雄伟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
/p>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广阔、景色秀美、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
要
攀
登自己人生顶
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
(通过描绘泰山壮丽的景色,
4
、品味语言
(
1
)泰山是什么样子?(
1
分);
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或高大雄伟)(
2
分)。
1
分),
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
(
原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也透露
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
2
)
钟
字用拟人的手法,
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
也体现出作者
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
爱
。
(
3
)
“
割
”
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
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
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或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
是两个世界,
“
割
”
p>
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
4
)
“
荡胸生
层云,决眦入归鸟
”
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
p>
,
故心胸亦
为
之<
/p>
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
决
裂
。
< br>“
归鸟
”
是投林还巢的鸟,可<
/p>
知时已薄暮,
诗人还在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
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
情
。
(
5
)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
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
一定要有
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
)
同一时刻却
第
4
页
共
11
页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p>
编
精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
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的
雄心
壮
志
。
我明白
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
壮
志。
三、课堂
习
练
1
、望
高大雄伟
高大雄伟
2
、神奇秀丽
了对祖国山河的热
。
爱
示例:虚实相生,
“
造化钟
神秀
”
是虚写,
“
阴阳割昏晓
”
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
神奇秀丽。
示例:烘托
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
象
。<
/p>
3
、示例: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
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
秀
丽,抒
发
《登飞来峰》导学案
学习目标
: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理解古诗的意思
,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蕴含的道
理
。
学习过程
:
一、
导入新课
1.
文学常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为
“
唐宋八大家
”
之一。
2.
朗读节奏
:
飞来山上
/
千寻塔,闻说
鸡
鸣
/
< br>
见日升。
不畏浮云
/
遮望眼,自缘身在
/
最高层。
二、预习测
:
评
1.
重点字词:
⑴千寻:
(
2
)闻:
(
3
)不畏:
(
4
)浮云:
(
5
)眼:
(
6
)缘
:
(
p>
7
)最高层:
2.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
,
。
3.
《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本诗作者
通
过
描
写
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
第
5
页
共
11
页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p>
编
精
三、巩固测评
:
1.
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
2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
3
、最后一句中的
“
自
”
字
,有的写作
“
只
”
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
p>
,
为什么?
4.
对应精
:
炼
(1)
这首诗中
浮云
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
王安石《登飞来峰》
中
两句诗与苏
轼《题西林壁》中
< br>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
中
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
相似。
(3)
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4)
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
不畏
显示出作者的自信,
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
壮
志
< br>。
B
.
浮云
指眼
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
的
势
进
前
史
力。
C.
诗人登高远
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
高层
,与杜甫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
山
小
有异曲同工之妙。
< br>D.
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
,
又
表
现出
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四、
交流总
结
《游山西村》导学案
学习目标
:
1
、了解作者及律诗常识,能够背诵、默
写
古诗。
2
、能够在领会古诗意境
的基础上赏析诗句,有感情
地
朗
读
p>
古
诗
。
3
、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陶冶自己热爱祖国、热爱家
< br>
。
操
情
的
乡
【知识链
】
接
1
、关于律诗:
第
6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