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的生平介绍
番茄酱的做法-
古代著名诗人的生平资料
陶渊明
(365
~
427)
p>
晋宋时期诗人、
辞赋家、
散文家。
一名潜,
字元亮,
私谥靖节。
< br>浔阳柴桑
(
今
江西九江西南
p>
)
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
/p>
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
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
先锋。
他成功
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
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
改为日常
生活中的
哲理;
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
后期
(
41
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
严而对现实极端
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
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
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
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
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
显然是道家思想。
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
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
高。
陶渊
明是汉魏南北朝
800
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
125
首
,
多为五言诗,
从内
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
成就
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
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
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
彻底决裂;
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
园生活的热爱,
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
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
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
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
、
高远拔
俗的
意境
,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
/p>
王维(
701
?-
761
)
字摩诘(jié),盛唐
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
今山西省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
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晚年无心仕途,
专诚奉佛,
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著有《王右丞集》,存诗
400
首。他是唐代山水田
园派的代表。不仅如此,王维善
画人物、丛竹、山水。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
九年
(721
年
)
< br>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
后归至长安
。
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
王维被擢为
< br>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
主
张,
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
二十四年
(736)
张九龄罢相。
次年贬
< br>荆州长史。
李林甫任中书令,
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
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
元二十五年,曾
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后又以殿中侍
御史知南选,
天宝中,
王维的官
职逐渐
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
但另一方面却又
恋栈怀禄,
不能决然离去。
于是随俗浮沉,
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
生活
......
< br>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无论边塞、
山水诗、<
/p>
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
流传人口的佳篇。
他
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
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
p>
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
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
着墨无多,
意境高远
,
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
一个整体。
李白
(701--762)
字太白,
盛唐最杰出的诗人,
也是我国文学史
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
是一个天才的诗人,
又兼有游侠、
刺客、
隐士、
道人、
策士等人的气质。
儒家
、
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
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
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
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
除儒家经典
、
古代文史名著外,
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
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
留存很少,
但已显示出突
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
10
年内,漫游了长江
、
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
,开元十八年(
730
)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
争取政
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
742
),被玄宗召入长安
,供奉翰林
,作
为文学侍从之臣
,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
李白的诗歌创作趋
于成熟。
此后
11
年内,
继续在黄河、
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
“浪迹天下,
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
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
,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
,安史
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
叛乱、
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
永王
触怒肃宗被杀后,
李白也
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
,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
中遇赦得归,时已
59
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
61
岁时<
/p>
,听到太尉李光弼率
大军出镇临淮,讨
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
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
令李阳冰的寓所卒。
文学创作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
尚存
900
多首,
内容丰富多彩。
李白的
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
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
响
。
杜甫(
712-770
)
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
过今江苏、
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
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
了由唐玄宗下诏的
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
门,生活
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
755
),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
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
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
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
,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
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
押到沦陷后的长安,
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
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
757
)
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
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
琯,被贬为华州司功
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
,最后到了
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
草
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
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
太宗大历五年(
770
),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
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
时而雄浑奔放,
时而沉郁悲凉,
或辞藻瑰
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
字精
炼,
“为人性癖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 br>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
照。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
圣”之称。
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
有
《杜
少陵集》。
白居易(
772
~
846
)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
下邽
(
今陕西渭南
)
。
晚年官
太子少傅,
谥号文,
世称白傅,
白文公
。
他生于
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11
岁起,因
战
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
800<
/p>
)中进士,十八年,与
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
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
十九年春,
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
806
),罢校书郎,撰《
策林》
75
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
< br>厔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
次
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
军。他此时
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
,直言上书
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
捕刺杀
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
“吏隐”,在庐
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
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
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
倾轧,于长庆二年(
822
)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文宗
大和元年(
827
),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
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
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
842
)以刑部尚书致仕
。在洛
阳以诗、
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
八节石滩以利舟民。
75
岁病逝,葬于
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
志。
王勃
p>
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一说生于贞观二
十
三年
(649)
,卒于上元二年(
67
5
);一说生于永徽元年(
650
),
卒于仪凤元
年(
676
)。与杨炯、卢
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史称初唐四杰。以神童之誉
而授朝散郎。乾封元年(
666
)为沛王李贤的王府侍读。二年后因戏为《檄英王
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
(672)
,补虢州参军,因擅
杀官奴当诛,
遇赦除名。
上元二年或三年,
南下交趾探父,
渡海溺水,<
/p>
惊悸而死。
文学上,
< br>王勃崇尚实用。
他主张文章要开物成务
、
立言见志,
能甄明大义、
矫
正末流,反映国家兴衰大事。他对当时竞为雕刻、骨气都尽的文坛深表不满;
猛烈抨击了
“绮错婉媚”的上官体;
提出了文学改革的要求。
这些主张和他
的清
俊高华的作品对转变唐初文坛风气起了很大的作用。王勃诗现有
80
余首,多为
五言律诗和绝句。
其中以写离别怀乡之作较有名。
代表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p>
,
以“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慰勉离
别之人,
意境开阔,
一扫伤离惜别的低沉
气息。
为唐人送别诗名作。
王勃的古诗仅有
< br>10
余首,
它们继承了乐府民歌传统,
< br>又能开拓新意境,展示了唐乐府的新面貌。王勃的赋和序、表
< br>、碑、颂等文,
今存
90
余篇,
多为骈体,但不乏佳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已备受推崇,其中
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脍炙千古。王勃的诗文,虽仍
带有六朝“采丽竞繁”的色彩,<
/p>
但其风格清新明朗,
已显示出唐代文学的崭新气
< br>象。
刘禹锡(
772
~
842
)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
兴(今
属浙江)
。贞元九年(
793
)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
< br>
,
授太子校书
。永贞元年(
805
),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
,先贬连州刺
史,
< br>加贬朗州司马。
后回京,
又贬连州刺史。
历夔州、
和州刺史。
大和元年
(
827
)
,
回洛阳任职
。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
、同州刺史。开成元年
(
836
)
,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元年(
841
),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
前撰《子刘子自传》。
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诗现存<
/p>
800
余首
。
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
活和风土人情的诗,
题材广阔,
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
朴素优美的特色,
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
永贞
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
痕迹。歌颂平
叛战争的诗,以《平蔡州》三首、《平济行》二首最著名。尤其前
者,
< br>在刘诗中有重要地位。
刘诗中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一类,
历来为人称道。
“沉
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
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富于哲理意
味。《西塞山怀古》、《乌衣巷》则精警超迈,韵味
深长。他与白居易、令狐楚
的唱和应酬分别编为
《刘白唱和集》
、
《彭阳唱和集》
。
< br>本集中还有送僧诗一卷。
刘诗取境优美,精练含蓄,韵律自然,富于音乐美。其律
诗、绝句、古诗俱佳。
七言乐府小诗吸取民歌曲调优点,音调浏亮,节奏鲜明,适于入乐
。就连《平蔡
州》一类古体,也具民歌的音乐美。一些六言诗和新体诗句式、节奏、用韵
都与
律诗不同,逐渐向长短句演变,适于配乐歌唱。
孟浩然
(689
~
74
0)
p>
唐代诗人。襄州襄阳
(
今湖北襄樊
)
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
居家侍亲读书,
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
40
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返襄阳
。
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
仕途的失意。在此前后,他还曾游历扬州以及湘、赣、蜀的一些地方,也曾滞留
洛阳。开元二十二年
(734)
,襄州刺史韩朝宗约
其同去长安,为其延誉。但孟
浩然不慕荣名,竟至期未去。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
,招致幕府,不足一
年而返乡。二十八年,他病疹发背,医治将愈,适王昌龄来襄阳,相
见甚欢,因
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
苦
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
题材不宽,
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
行旅
等内容。
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
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p>
他和王维并称
王孟,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
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
灵运、
谢眺之后
,
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者
。
其诗不事雕饰,
清淡简朴,
感受亲切真实,
生活气息浓厚,
富有超妙自得之
趣。
如
《秋登万山寄张五》
、
《过
故人庄》、《春晓》等篇,自然浑成,韵致飘逸,意境清迥,空灵蕴
藉,挹之不
尽。
岑参
(
71
5-770
)
荆州江陵(现湖北江
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
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
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
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
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
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
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
二载才回朝。前后
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
苦,岂为
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
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
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
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
受降回军献上》
)<
/p>
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
等推
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后罢官,
客死成都旅舍
。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
除一般感叹
身世、
赠答朋友的诗外,
他出塞以前曾写
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岳英灵
集》所
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
)
,“长风
吹白茅,野
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
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
“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
)
,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自出塞
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雄奇瑰丽的浪漫色
彩,成为他边塞诗的主要风格。
高适(
700
—
765
)
< br>
唐代边塞诗人。
字达夫、
仲
武,
沧州
(
今河北省景县
)
人
,
居住在宋中
(
今河南
商丘一带
)<
/p>
。
少孤贫,
爱交游,
有游侠之风,
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天宝八载
(749)
,
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
< br>,
应举中第
,
授封丘尉。十一载
,
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
甘“拜迎官
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
掌书记。安史乱后,
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
官至
,
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有
《高常侍集》等传世。永泰元年(
765
年)卒,终年
64
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
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
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
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
尚雕饰,
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吃喝玩乐样样精通。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
“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
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
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
深刻。
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
较少用比兴手法
。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
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
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
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
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
然景观,
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
常在抒情
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
《燕歌行》中用“大
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
排比,
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
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
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
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如《别董大二首》之
一:“千里黄云白
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技巧上
看来全不
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
王之涣
(688
—
742)
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陵,祖籍晋阳
(
今山西太原
)
,其高祖迁今山西绛
县。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
王之涣
从小聪明好学,
少年时豪侠义气,
放荡不羁,
< br>常击剑悲歌。
到了中年,
他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
诗,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
相唱和。后来,他曾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
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于是,王
之涣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
,在任上死去。
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
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
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王之涣写西
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
大气磅礴,
意境开阔,
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黄河远上
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
世之作仅
六首,辑入《全唐诗》中。
杜牧(
8
03-852
)
字牧之,唐京兆万
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
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
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曾祖杜希望为
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
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
杜从郁官
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
旧第开
朱门,
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冬至日
寄小侄阿宜诗》)。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
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
其地有林亭之美,
卉木幽邃,杜枚常在园中嬉戏。祖、父相继去
世后,他家日益贫困,
食野蒿藿,
寒无
夜烛
。穆宗长庆二年(
822
),杜牧
20
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
乱与军事。
23
岁写《阿房宫赋》。文
宗大和二年(
828
),
26
岁进土及第。同年
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
卫兵曹参军。冬季,入江
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大和七年
(
833
),淮南
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
官,
转掌书记,
居扬州,
颇好宴游。<
/p>
大和九年,
为监察御史,
分司东都。开成
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旋官左补阙、史馆修
撰、膳部比部员外郎。武
宗会昌二年(
842
),出为黄州刺史。后任池州、睦州
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
848
),得宰柏周墀之力,
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大中四
年,出为湖州刺史。次年,
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三年,迁中书舍人。岁暮卒
于长安,终年五十
岁。著有《樊川文集》。
< br>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
面对内忧外患,
他忧心如焚,
渴
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他在《郡斋独酌》里
说自己:
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
藏。平
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
披攘。
生人但眠食,
寿域富农商。
他主张削平藩镇,
收复边疆。
其
<
/p>
关西贱男子,
誓肉虏杯羹
的气概很像后来岳飞的《满江红》。他在《燕将录》里褒扬谭忠,
是因为他能劝
说河北诸镇不反抗朝廷。为了实现这些抱负,他主张读书应留心
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
(《上李中
丞书》)。他强调知兵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亡:
<
/p>
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
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
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然后信知为国家者
兵最为大,
非贤卿大
夫不可堪任其事,
苟有败灭,
真卿大夫之辱,
< br>信不虚也
(
《注
孙子序》)。为此,他写了《原十六卫》、
《罪言》、
《战论》、
《守论》和《孙
子注》。由于怀才不遇,他的愿望不
能实现,所以往往在生活上旷放不羁。这些
都影响到他的创作。
李商隐(约
812
年或
813
年—约
858
年)
p>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
内(今河南
沁阳市)
,
生于河南荥阳<
/p>
(今郑州荥阳)
。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
/p>
他和杜牧合称“小
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
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
在家族里排行
16
,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
22
首被收录,位列第
4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
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
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
爱西昆好,只恨无
人作郑笺”之诮。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
,
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荥
阳。
李商隐
的诗歌体现了他的思想,其人基本思想基本属于儒家,但看中实
用,
对儒学有一定的批判精神,
认为不必规规然以孔子为师,
不
必以“能让”为
贤等。他还有佛道思想,主张以“自然”为祖。
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
风格,
文辞清丽、
意韵深微,
有些诗可
作
多种解释,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现存约
600
首,特别是其中的无题诗堪称一
绝,
而最为突出的
便是他的爱情诗。
李商隐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
七绝也有不少<
/p>
杰出的作品。清朝诗人叶燮在《原诗》中评李商隐的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
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他的格律诗继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传统,
也有部分作品风格与杜甫相似。
与
杜甫相似,
李商隐的诗经常用典,
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难懂,
而且常常每句读
用典故。他在用典上有所独创,喜用各种象征、比兴手法,有时读了整首
诗也不
清楚目的为何。
而典故本身的意义,
常常不是李商隐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义。
例
如《常娥》
p>
(嫦娥),有人直观认为是咏嫦娥之作,纪昀认为是悼亡之作,有人
认为是描写女道士,甚至认为是诗人自述,众说纷纭。
也正是他好用典故的风格,
形成了他
作诗的独特风格。
据宋代黄鉴的笔记
《杨
文公谈苑》记载,李商隐每作诗,一定要查阅很多书籍,屋子里到处乱摊,被人
比作“
獭祭鱼”。
明王士桢也以玩笑的口吻说:
“獭祭曾惊博奥殚,<
/p>
一篇锦瑟解
人难。”(《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批评意见
[8]
认为他有时用典太过,犯了
晦涩的毛病
,
使人无法了解他的诗意。
鲁迅曾说:
“玉溪生清词丽句,
何敢比肩,
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
(
1934
年
12
月致杨霁云的信)
此外,李商隐的诗词藻华丽,并且善于描写和表现细微的感情。
温庭筠
(
约
8
12-870
年
)
本名歧,
字飞卿,
唐太原祁
(
今山西祁县
)
人,
世居太原,
是晚唐著名的诗人、
词家。也是当时作词最多,
对后世长短句的发展影响极大的词人之一。
出身于
没落的官僚贵族家庭,
虽为唐初名声显赫的太原温氏后裔,
但是
,
到他父亲这一代时,早是家道中落,衰微而已。他少年时代,即以善思敏悟。才
华横溢而称著乡里。逮至长成,更是博闻强记,通晓音律,善为管弦,而且,尤
以诗词文赋见长。世传,庭筠每入试,押官韵作赋,从不起草,
“但笼袖凭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