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perfectionist-
2019-2020
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姓名
:________
班级
:________
成绩
:________
一、
选择题
(
共
3
题;共
6
分
)
1.
(
2
分)
(2016
高一上·南昌月考
)
下列加横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组织者在赛事安排上独出心裁
,
创造性地采取走进社区、现场体验
等方式,以突出
全民互动的特点。
B
.
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
,
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
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
邻居、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C .
虽然最初并不相信自己涉嫌犯罪,但由于电话那头的骗
子言之凿凿
,
加上所谓最高检的“全国通缉公
告”,信息闭塞的受害人最终成了骗子的猎物。
p>
D
.
这是一
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
对它趋之若鹜。
2.
(
2
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
有的学生考试前会出现失眠
.
烦躁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太
在乎考试成绩,心理负担过重所造成的。
B
.
联想集团了使客户真正得到没有后顾之忧的服务,率先提出
了对所售产品三年内保修,二十四小时服务的
承诺。
C
.
最近一段时间,
各种传媒
.
报纸
.
电视
.
广播
.
互联网大量地报道了美国在阿富汗进行的反对恐怖主义的战争。
D
.
记者来到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
馆前,只见这座被称为“中国唯一大熊猫博物馆”的建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
山下,周围流
水淙淙,绿树成阴。
3.
(
2
分)
(2016
高三上·天河期中
)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创业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熄引
擎
,
是植根于每个人心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推动发展
,
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是世
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3
亿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中间,蕴藏着
无穷的创造力。
试想一下,如果
13
亿
人的创新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那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A .
不仅要解放社会生产力,更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第
1
页
共
13
页
B
.
既要解放社会生产力,又要社会创造力的解放
C .
靠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更要靠解放社会创造力
D .
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还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二、
现代文阅读
(
共
2
题;共
27
分
< br>)
4.
(
15
分)
(2017
高一下·江苏月考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延续诗词的文脉
胡妍妍
①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
”和“化”。中华民族文脉绵延,我们于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辩证。反叛
的、变革
的、创新的一派,实际上并未脱离传统的静水流深的给养,反过来,它的反叛、变革与创新又被巨大的传
统所吸纳、包容,成为传统的新质。一部中华诗词史,几乎就是这样不断裹挟着前进的历史,千江
有水千江月,它
不因变迁而耗损,却能从一切创造性的变革中增益光辉。
②这样的一条诗词文脉,对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
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
在;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
”的文化场。文学艺术从来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训练和知识
赋予,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
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
事、教
化人伦。从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暮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古典诗词曾经内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
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随人生境遇而远近隐显,有时像是亲切、顺手的乡物家什
< br>
,
张口即来,有时又像是一
个隐秘
而顽固的文化磁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
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
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这就是文化的认同,它清晰地让
你看到自己迢递以系的传统。
③延续诗词的文脉,
除却孜孜不倦的训诂考据,
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
。
诗是“采风”
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
,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
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
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朱自清先生说:“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
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
设
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
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
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
意思。”
④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
诗而不是相反。经由读古典诗词,人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
大的世界里,山水田园、边塞征
战、思乡怀人、历史咏古,无关乎己却又让自己反复感念,同理心将我提升到一个
超越了
“我”的地方,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此间的世界。这也是孔子说“告诸往而知来
第
2
页
共
13
页
者
”“始可与言诗已矣”的道理所在。你得能举一反三,能同情同理,从已知理解未知,从过去读出未来,如此才<
/p>
能一起谈论诗。这是诗的门槛,也是诗的情怀。对现代人心灵上的脂肪来说,是需要吹一吹
这来自古典的清瘦的风
了。
(
选自《人
民日报》
,有刪改
)
(
1
)
第二段“乡物家什”“文化磁场”分别体现了古典诗词什么特
点?请简要概括。
(
2
)
请简要概括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
3
)
报据文意,简要分析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
5.
(
12
分)
(2017
高一下·内蒙古月考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牟宗三的桑梓情结
杨潜
牟宗三是
1949
年夏秋之间离开大陆去台湾的。此时,国民党大陆政权行将崩溃。牟宗三临行
前,来到广东番
禹乡下的黄氏观海楼,探望隐居于此的恩师熊十力。熊先生曾认真地建议
牟宗三等几位门生留在大陆。牟宗三回答
说,地球是圆的,怎么会回不来?世事终究难料
,这成了他们师生之间的最后晤面。
熊十力之于青年时代的牟
宗三,犹如伯乐之于千里马。抗战期间,牟宗三颠沛流离于西南边陲各地,一度生活
困窘
。
为此,
熊十力曾写信向西南联大的汤用彤推荐他。
梁漱溟曾问熊十力,
何以对牟宗三如此器重?熊俨然作答:
“能悟人之所不能悟,见人之所不能见。北大有此可造之才,而不能容之用之,岂不可惜可憾?”
在台湾最初的岁月,牟宗三不忘记恩师厚望,潜心于学术,著述甚丰
。他既继承熊十力所开创的形上思辩的新
途径,又不墨守师说,创造性地发展了熊十力的
哲学思想,用他的学术成就回报了师恩和故乡的亲人。牟宗三毕生
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
晚年曾自道:“从大学读书以来,六十年中只做一件事,即反省中国之文化生命,以重开中
国哲学之途径。”这项宏阔的伟业却是在海外完成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有过漫长的阻隔,对于前去台
湾
的大陆人来说,亲人难见,故土难回。萦绕了牟宗三心头的同样是挥之不去的桑梓情结
。桑梓之情,大而言之是家
国情怀,小而言之是怀乡之念。
<
/p>
最能集中反映牟宗三桑梓情结的是他的《五十自述》
。他在文中追
忆了少年时的生活世界,故乡栖霞乡村的自
然环境、风土人情、家庭温馨种种,在他的回
忆里,温情而美好:“村前是一道宽阔的干河
------
两岸
平沙细软,
第
3
页
共
13
页
杨柳依依,绿桑成行,布谷声催。
养蚕时节我常伴着兄弟姊妹去采桑,也在沙滩上翻筋斗,或横卧着。”
牟宗三是从乡间走出的。虽然牟氏在栖霞为大族,但牟宗三这一支到他祖父执家时,已经衰微。牟宗三说
他父
亲虽是农家之人,却是“典型的中国文化陶养者。他常看《曾文正公家书》
,晚上也常诵古文。”这样的家庭熏染,
使他自幼形成了养志立身、择善
而从的品性。
1927
年,牟宗三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大学三年
级时,牟宗三读到了熊
十力所著的《新唯识论》
,后经邓高镜的
引荐得以见面,这引发了牟宗三思想的巨变,他后来感慨说:“我之得遇
熊先生,是我生
命中一件大事。”牟宗三遇到与之精神相契合的熊十力,使他的学术路径由逻辑学和西方哲学转向
了中国哲学。
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大陆与港台的学术交往越来越多
。
1992
年
5
p>
月,牟宗三的《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在
大陆首次出版。同年十月,
山东大学主办了“牟宗三与新儒家”学术研讨会。此后,牟宗三更多的著作得以在内地
出
版,对大陆知识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对“新儒家”思想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不衰。对牟宗三来说,桑梓之地,<
/p>
人虽不能至。但他的学术思想开始“还乡”,也是一件令他欣慰的事。牟宗三去世后的
p>
1998
年,两岸又共同在济
南举办了“牟
宗三与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来自我国各地及其他国家的近百名知名学者参加了会议。牟宗三
的弟子们激动地说:齐鲁是儒学发源地,也是牟先生的桑梓之地,来山东参加这次盛会,意义非同寻常
。
牟宗三少小离乡,飘萍不定,但却是有“根”的,这个“根
”便是中华文化。从传统儒学的“花果飘零”到现
代儒学的返本开新,新儒家的知识分子
们,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如孤臣孽子,为捍卫中国的文化、复兴中国的文
化而艰难苦斗
,终至完成了自我救赎与革新,建立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又极富中国智慧的、能与西方任何学术流派
相媲美的哲学体系。牟宗三作为其中健将,有这样的成就,缘于中国文化之深远根脉。
牟宗三的怀乡情结还体现在牟宗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虽走遍南北,开口
说话依旧是改良后的胶东腔调,
一日三餐最爱的仍是山东口味,生葱大蒜一样不少。讲学
著文,常常拿“山东”这个地理名称或举例或说事。
晚年的牟
宗三,对国家的统一问题,时刻挂怀于心。一生爱看京剧的牟先生,有一次看完戏,在与众人谈及两
岸前景的话题时,用他特有的牟氏幽默冒出一句:“凭什么统一中国?倒不如用京剧统一中国算了,这
是文化所
在!”
(
1
)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牟宗三出身于山东栖霞大族,家室显赫,但他少小离乡,飘萍不定,抗战时期,牟宗三颠
沛流离于西南边
陲各地,生活一度困顿窘迫。
B
.
1949
年,牟宗山在离开大陆前曾去探望恩师熊十力,熊十力考虑到两岸严峻的政治形势建议他留下,牟宗
第
4
页
共
13
页
三没有听从,从此师生海峡永隔。
C
.
与其他由于历史原因而被阻隔在海峡对岸的大陆人一样,牟
宗三也是亲人难见,故土难回,怀念乡土之情
萦绕于心,挥之不去。
D
.
两岸关系缓和后,借助
《道德理想主义的重逢》等著作在大陆陆续出版发行并产生广泛影响,牟宗三的学
术思想
终于得以“返乡”。
(
2
)
作为新儒学的一代宗师,牟宗三的主要贡献是什么?请简要回
答。
(
3
)
牟宗三的桑梓情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三、
文言文阅读
(
共
1
题;共
11
分
< br>)
6.
(
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
p>
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
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
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
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
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
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
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
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
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
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
州,请
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
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
,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
又从为掌书记。
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
乃补太学
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
检校工部郎中。
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
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
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文思清丽,
庭筠过之。而俱无
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第
5
页
共
13
页
弟义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节选自《旧唐书》
)
(
1
)
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令狐楚镇河阳
/
以所业文干之年
/
p>
才及弱冠
/
楚以其少俊
/
深礼之
/
令与诸子游
B .
令狐楚镇河阳
/
以所业文干之
/
年才及弱冠
/
楚以其少俊深
/
礼之
/
令与诸子游
C .
令狐楚镇河阳
/
以所业文干之
/
年才及弱冠
/
楚以其少俊
/
深礼之
/
令与诸子游
D .
p>
令狐楚镇河阳
/
以所业文干之年
/
才及弱冠
/
楚以其少俊
/
深礼之令
/
与诸子游
(
2
)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
廷考试者。唐设进士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
中试者皆称进士。
B .
“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
C
.
员外郎,中国古代官职之一,
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
之次官。
p>
D .
“诔”和“奠”都属于祭文,二者在写作重点及韵散要求方面没有区别。
(
3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
< br>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
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
品行不端之人。
B .
令
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
.
李商隐得到令
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
为秘书省校书郎。
D
.
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
丽,尤其
擅写诔文和奠文。
(
4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
6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