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犯错误-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教案
(
人教版高
二选修
)
《过小孤山大孤山》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
/p>
、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3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重难点:
1
< br>、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陆游(
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
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
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
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
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
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
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
泛,内容
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
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
晋《放翁词跋》
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
。’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
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
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
构整饬。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
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
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
位。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
文坛上产
生了深刻影响。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本文选
< br>其诗十一首:
《游山西村》、
《剑门道中遇微雨》、
p>
《病起书怀》、
《关山月》、
《夜泊水村》
、
《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
《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
(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
里觅封侯)、《鹊
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
二、初步感知
1
< br>、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字音、节奏以及感情
2
、学生齐声读课文,注意节奏
3
、分组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三、检查预习
1
、下列读音有错的一项(
C
)
A
、有俊鹘抟水禽(tuán
)
B
、沙洲葭苇(jiā
)
C
、潦缩(liáo
)
D
、岸如赪(chēng
)
2
、下列各项解释有误的一项(
C
)
A
、信造化之尤物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
好的事物,这里指漂亮的女子。
B
、杰然特起: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
C
、舟中估客莫漫狂。估客:贩货的行商。
D
、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3
、与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项(
B
)
A<
/p>
、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B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C
、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
盖江西路也。
D
、
因谓小
孤庙有彭郎像,
澎浪庙有小姑像,
实不然也。
< br>
4
、重点语句翻译
(
1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
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明确:又有一块巨石,与烽
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
象宝石镶
嵌的屏风。
(
2
< br>)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 p>
化之尤物。
明确:从几十里外看去,小
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
(看)越秀
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
/p>
(
3
)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
南去,甚可壮也。
明确: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
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
(<
/p>
4
)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 br>
明确: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
5
)大孤状类
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
浮水面,亦一奇也。
明确: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
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
芦苇;大孤山的四周
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
(
6
)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
(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
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
(
7
)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明确: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四、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过烽火矶
→过彭浪矶、小孤山→遂行泛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晚抵江州,泊湓浦
问:阅读全文,找出文章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以及景物的特点?
明确: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 ,姿
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彭泽都昌:烟雨空濛,鸥鹭灭没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
望之如浮水面。
分析描写景物特征的方法:
烽火矶:运用色彩词、点面结合,比喻修辞、精笔描摹
小孤山:对比、不同角度的描摹
大孤山:对比、想象描摹
问:景点众多,作者怎样描绘不使其孤立?各景点均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构
< br>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以游踪(移步换
景)为线索,文中多次写到江流与船行,为分散的景点贯以线索——完整优美的长江山水
图
诗文传说的引用、郡县沿革和地形防戍等说明在文中有何
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更具有思
想深度,充满历史的积淀。
诗文传说增添了神话的氛围,更显空灵雅致
与所描绘的胜景相互映衬,更为引人入胜。
《庖丁解牛》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
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
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
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做到“游刃有余”。
(二)
<
/p>
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p>
(三)
掌握
“游刃有余”、
“目无全牛”、
“踌躇满志”、
“肯綮”等词语的意思。
了解“乎”、
“然”、
“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
文章结构思路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个自然段可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
1
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作者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人触、倚、履、
牛体、牛的骨头就分离)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技术写得超凡入圣。这一节句式整齐,把解牛场面 p>
作了诗意化处理,写成了一支劳动交响曲,一支劳动赞歌。
p>
第二部分(
2
~
4
段):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
2<
/p>
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
庖丁的话。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层(
3
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第三层(
4
段):文惠君
“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即
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二)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
自然。
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
“依乎天理”、“因其
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
“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
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今
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
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
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
这样,才能使自己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庖丁解牛》,是一篇虚拟的寓
言故事。在表达手法和描述技巧上,有哪些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
究和学习的地方?
p>
分析:本文的学习难点,就在于对其组织结构安排、表达技巧和
语言运用的灵活、生动方面的理解。
就全文的表现手法和语
言技巧来看,可以说,这是一篇精美的议论小品。
文章论理
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写庖丁解牛的经验,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
< br>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
开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目无全牛”,
p>
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写出只有在长期实践的活动中,注意摸
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最后,再拓开一层,以
“怵然为戒”说明要想
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这
样层层
深入,把道理说得透彻、完善。
文章结构完整、紧凑,前后
照应。文章首先以一系列动词正面描写庖丁解牛的精湛技艺,然后以文惠君之
语从侧面烘
托庖丁解牛的技艺确实非凡,同时又引出下文的对答;第
3
段通
过对答,层层深入地阐明了庖
丁解牛的经验,从而得出顺应自然
规律,不妄为,善藏敛的养生之道;最后,又以文惠君之语呼应开首,说明不但解决了“
技盖至此乎”的
疑问,而且从中得到了很大收益,这就是领悟养生之道。
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写解牛动作以“触、倚、履、踦”四个字描写
,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
的娴熟技术,并且用夸张手法,比拟庖丁进刀《桑林》之舞
,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写解牛结束后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另外,出自本文的
成语如“目无全牛”、“游
刃有余”、“踌躇满志”流传至今,仍有活力。
(四)作者
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
动作的“合于
《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分析: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
“解”了,说明
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
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
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
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所以
如此做了自然的铺垫。
< br>
(五)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
求(“进
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
——作为实践的目标。其
二,
不懈实践,
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
探求规律,
运用规律。
正因为如此,
他由不懂规律
(“自解全牛”)
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其三,谨慎小心,尊
重规律: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
傲大意。
(六)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
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
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分析: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
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
后者看来,
社会如牛体,
尽管矛盾复杂,
斗争激烈,
但总有间隙
可寻,
只要像庖丁那样,
“以无厚入有间”,
< br>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 /p>
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经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今人则从故
事本身所反映
的客观内容得到有益的启发。
从两者的不同也许能
得到这样的启示:
只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
才能掌
握科学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自读。
自读作业。
1
.正音正形。
踦
砉
騞
郤
窾
硎
謋
2<
/p>
.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3
.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二)讨论以下问题。
1
.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
1
)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p>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
2
)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
3
)然
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
3
)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2
.讨论本文的段落及大意。
p>
本文共
4
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p>
第二部分(第
2
、
3
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 br>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3
.讨论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
/p>
第
1
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
。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
5
个动词:总的动作
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
术化、舞蹈化了
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
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
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
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
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
了一个至高境界。
4
.讨论庖丁对话的层次。
课文第
3
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
话可分六层。
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
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
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
三年之后,未见
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
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
至高境界。
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
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
19
年,解了数
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
”,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
良庖是“割也
”;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
地”。
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
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
躇满志。”
5
.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参考“难点、重点分析”第
2
题)
〖小资料〗
(一)关于作者。
庄子,名周,字
子休,约生于公元前
369
年,死于公元前
286
年。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
人,为战
国时期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
”。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
活贫苦,
学
问渊博,
善于辩论,
他的著作辑入
《庄
子》
一书,
现存
33
< br>篇。
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
“外
< br>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庄周< /p>
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
性”的精神境
界。
(二)庄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
/p>
.庄子主张“天道无为”。“道”是什么?《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
形。可传而不
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
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生天地生而
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
《庄子
•齐物论》
在谈到风的时候说:
“夫
吹
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这是说风是自己在吹,是“自取”,并不是哪个外在
的怒者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这就是庄子“天道无为”的思想,是一种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2
.庄子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庄子•德充符》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观之,万
物皆一也。”这
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它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用“异者”的眼光去看,那么,肝与胆
的距离就像楚和越那样遥远;如果你用“同者”的眼光去看,那么,万物都是一样的。
3
.庄子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庄子•逍遥游》中提出“至
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提出一
种绝对自由的理想人格,这种人格不感到自己
的存在(无己),不追求什么功名事业(无功),不顾及别
人对自己的毁誉(无名),这
种人在精神上才是自由的。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1
)背
诵几首有关项羽的诗;
(
2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
3
)探
讨项羽性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
2
、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生读课文、
写“新闻”、<
/p>
合作探讨等过程,
结合教师的引导,
把握
项羽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