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北京市顺义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精校版)
排骨炖藕的做法-
_._
顺义区初三年级第二次统一练习
语文试卷
说明:
1
.本试卷共
10
页,五道大题,
25
道小
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50<
/p>
分钟。
2
.在
答题卡上认真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考号,贴好条形码。
3<
/p>
.试题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
卡。
一、
基础·运用(共
12
分)
<
/p>
某校开展“诵家训,传家风,承文化”活动,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相关任务。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2
)小题。
(共
4
分)
家训是中华民族优秀文
化
传统的瑰宝。家训作为
p>
长
辈对后辈立身
处
世、持家治业的教
诲
,有的悬挂于
.<
/p>
.
厅堂,有的记载于族
①
(谱,普)
,有的阐述于家书,有的铭刻于石碑,
【
】
,代代相传,闪耀着人
性的光辉,绽放着家风的
②(魅
媚)力!这些从长辈那里传下来的家风,凝炼成一句
句富有哲理的家训,
是先祖智慧的结晶,对一代代后人皆起着
【
】
的作用。
(
1
)下列给黑体字所加拼音和横线上选填汉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
处世(
ch
ǔ)教诲(
hu
ǐ
)
①谱
②魅
B.
处世(
ch
ù
)
教诲(
hu
ì
)①普②媚
C.
处世(
ch
ǔ
)教诲(
hu
ì
)①谱②魅
D.
处世(
ch
ù
)教诲(
hu
ǐ
)①普②媚
(
2
)文中加点字笔顺和【
】中
所填词语都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
/p>
A.
B.
C.
脍
炙人口名副其实
爱不释手潜移默化
爱不释手
名副其实
D.
脍炙人口潜移默化
2
.
同学们搜集了大量的古人家训及家风故事,发现
了很多自己熟悉的历史名人,他们都有良好的家风传承。
例如,东晋陶潜即①(人名)就
著有《责子》,宋代②
(评价)欧阳修也著有《诲学说》,用
以训诫
子嗣。③(朝代)诗人④写过《示儿》,著有《放翁家训》。
3.
中国传统家训往往采用不同手法表达,
极富形象性和哲理性。
阅读著名家训并判断其中说法有误的一项
(
2
分)
A.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自臭也。”出自《颜
氏家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将善人身上的品德比喻为兰
芝之香,恶人身上的恶风比喻为鲍鱼之
臭,告诫家人要与善人交往,对比鲜明,易于领会
。
B.
“
黎
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中这句话采用了上下对偶的整齐句式,通俗简明提出了朱家<
/p>
对后世子孙生活、品性的要求。
C.<
/p>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p>
中这句话采用双重否定的句式,非常肯定的告诫子嗣以静和俭来
修身养德,淡泊名利、内心宁静才能追
求远大的志向。
D.
孔子著名的家训故事说“不学诗,无以言
;
不学礼,无以立。
”采用夸张的手法让儿子认识到学习诗经对
于
说话表达的重要性,学习礼对于安身立命的重要性。
_._
_._
4.
某同学拿来一幅《朱熹家训》书法作品,请欣赏并选择说法有误的一项(
2
p>
分)
A.
这幅书
法作品布局合理,内容规整有序,端庄大气,古朴严肃,表达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
B.
书法作品的标题“朱熹家训”采用的是篆书字体,用直笔结
字,因形立意、体正势圆,有传统文化味道,
期望后世加以传承。
C.
书法作品正文采用隶书字体,变篆书圆转笔为方折,字
形扁方,起笔收笔有波折。整幅作品正文给人整
齐舒适之感。
D.
作品落款主要采用楷书字体,只有书写者姓名采用行书字体
。遵循了“字古款今”或一致的习惯,即落
款字体要晚于正文字体。
5.
同学们在参与这项实践活动后写了下面的感受,请阅
读并修改划线句中表达有误的语句。(
2
分)
< br>
家规、家训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堪称华夏民族的瑰
宝。①这些家规家训
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得家人自幼就潜移默化的受到良好家风的
熏陶。家风从小处讲,影响着一个家
族或一个家庭的命运,放大了来说,家风是一种社会
风气,关乎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兴衰。良好的家
风传承是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前提,
②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
给力社会风尚进步发
展。
我选(填序号),改为:
p>
二、古诗文阅读
(
共
18
分
)
(一)默写(
4
分)
6.
,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7.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8.
陆游《游山西村》中表现诗人对淳朴、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
之情的诗句是,。
(二)阅读《水调歌头》,回答
9
—
11
小题。(
8
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br>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
此词是①(概括内容)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
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
厚的哲
学意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②的情怀。(
< br>2
分)
10.
《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结合下片划线语句,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p>
3
分)
答:
_._
_._
11.
(
1
)“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从古至今没有间断过,月亮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
,也引发人世间
无尽的哀愁。下列诗句与苏轼所抒之情相似的一项是(
< br>2
分)
A.
< br>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B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
D.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
2
)你还能想到关于月的诗句有,。(写某一首诗的两句话,本题出现诗句除外。允许有一个不会写< /p>
的字用拼音代替。)(
1
分)
(三)阅读《醉翁亭记》,回答
12
—
14
题。(
7
分)
醉翁亭记
p>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
之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
闻
水声潺潺,而
.
.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
临
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p>
名
.
.
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
辄
醉,而年又最高,故自
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
/p>
明
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
p>
.
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
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
呼,后者应,伛偻
提
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
.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
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
中,弈者胜,觥筹交
错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br>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
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
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
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
欧阳修也。
12.
下列选项中各有两
组词句,每组词句中加点词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
望
之蔚然
p>
/
望
子成龙渐闻
水
声
/
博闻
强记
.
.
.
.
p>
B.
临
于泉上
/<
/p>
临
危不惧名
之者谁
/
不可名
状
.
.
.
.
C
.
饮少辄
醉
/
浅尝辄
止晦明
变化
/
< br>窗明
几净
.
< br>.
.
.
D.
< br>伛偻提
携
/
旧事重提
觥筹交错
/
错
综复杂
p>
.
.
.
.
13.
翻译下列三个语句,并根据上下文对其
做出的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 br>
A.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翻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理解:这里是在言说作者的志向,不在乎喝酒,更在乎百姓能在这里同他一起游乐。
B.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众宾欢也。
翻译:投壶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赢了,酒杯和
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情
地欢乐。
理解:这句描绘的是滁州百姓乐于与太守同游,表现太守治下百姓的太平生活。
C.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br>翻译: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理解:树林里的鸟因为人们的离开而雀跃,指责人们破坏了树林应有的宁静。
_._
_._
14
.
在被贬谪的逆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用心做事,积极进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结合
原文及链接材料
说说这种思想在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身上的具体表现。(
3
分)
【材料一】
元和十年,柳宗元例移为柳州刺史。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材料二】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
,城将败,富民争
出避水。轼曰
:
“富
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
入。轼诣武卫
营,呼卒长曰
:
“河将害
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
:
“太守犹不避涂潦
,吾侪
③
④
①
②
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
以出
,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
者三版。轼庐于其上,
过家
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
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
①涂潦:
道路泥泞积水
。
②侪
chái:
辈
;
类。
③畚锸
(běnch
ā)
畚,
盛土器;
锸,
起土器。
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
亦借指土建之事。
p>
④沈(chén)
意同“沉”
。
答:
三、名著阅读。
(共
5
分)
15.
培根在《谈读书》中说“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
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
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
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请结合你读过的一本名著,利用相关
情节
谈谈你对培根观点的一点
感受。(
100
字左右)
..
答:
四
、现代文阅读(共
24
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
16-
18
题。
(共
8
分)
p>
【材料一】
暮
春,京城又飞絮。
5
月
5
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政务微博发帖《杨柳飞絮又来了,一砍了之?》
,引<
/p>
发网友热议。短短一天时间,该帖获得
600
多万次点击量,不少网友挺身为杨柳树站台,称它们是北京的
绿化功臣,绝不能【甲
】
;也有网友埋怨,年年喊治,飞絮依然浩荡如雪,问题出在哪儿?昨天,记者就相
p>
关问题采访了林业专家和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
“北京的杨柳大部分栽植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在正值壮年,也是繁殖能力最强的时候。
”中国林科
院研究员张建国解释,飞絮是杨柳树繁育后代过程中的自然
现象,每年从
4
月中旬持续到
5
月中旬,前后
大约一个月时间。
北京飞絮难治,其根本原因是栽植量大。张建国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荒山秃岭多,沙荒地多 ,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沙尘天气所苦。快速绿化,是遏制沙尘的有效途径。
“坦白讲,当时并没有考虑飞絮不飞絮的问题。
”
一位老林业工作者介绍。这些先锋树种,为北京战胜
沙荒、改善生态做出了重大贡献。像
杨树,扦插枝条就能活,种植成本很低,而且生长速度快,平均树高
可以达到
25
米,甚至能长到
30
米。在北京,任何一种乔木的高度都无法与它相比。高大挺拔的杨树林构
成了北京特有的
绿色天际线。而柳树,发芽早,落叶晚,
【乙】
。
“杨柳树是北京的当家树种,虽然有飞絮的问题,但决不能一砍了之。
p>
”张建国说。不少网友也表达了
类似观点,有网友甚至调侃,著名的
南京法国梧桐、日本樱花,其实也存在飞毛、引发过敏等问题,
“总不
< br>能有缺点就把树砍了吧,办法总是有的”
。
早在
10
年前,北京林业部门就已开始尝试治理飞
絮。对于雌株柳树,采取“高接换头”的方式,也就
是在树干上嫁接雄株,使之转换性别
。对于雌株杨树,采取打抑花针的方式,即在树干上注射药剂,抑制
花芽形成,遏制来年
飞絮。实践证明,两者都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
“高接换头”并不能
100%
使柳树变性;
打抑花针成本较高,对树干有一定损
伤,并且必须年年注射才能起到抑制飞絮的功效。目前这两种方式很
少采用。
杨柳树贡献巨大,有飞絮问题的雌株,只能随着其自然老化逐步更替。从
2012
年开始,全市新增林地
均不再
使用雌株杨柳,未来全市飞絮杨柳树的总量会持续减少。
【材料二】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