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 (III)

别妄想泡我
628次浏览
2021年02月17日 14:1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李尧棠-

2021年2月17日发(作者:春娇救志明粤语)


2019-2020


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


(III)


1


.用诗文原句填空。


( 10



)



1


)绿树村边合,□□□□□。



(孟浩然《过故人庄》)




2


)山光悦鸟性,□□□□□。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


)□□□□□,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4


)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




5


)锦帽貂裘,□□□□□。



(苏轼《密州出猎》)



< p>
6


)□□□□□□□,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 p>
7


)□□□,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范仲淹《岳阳楼记》)




8


)□□□□□□,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9





诗千改始心安


”,


只是由于诗人“□□□□□□”, 不计其中辛苦也,所以诗篇


流芳千古,“□□□□


< p>
(依次用《送东阳马生序》中和《爱莲说》中的句子填空)。


< p>
2.


根据注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4


分)



字斟


句酌(






< /p>


出类拔


cu


ì(▲





再接再


l


ì(▲






炙人口(▲







3.


用正楷或行楷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诗抄写在田字 格里。(


3


分)




4.


对下列名家书法作品 鉴赏恰当的一项(





)(


2


分)





1





2





3





4




A.



(1)


幅是 颜真卿的行书,“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



B.



(2)


幅是王羲之的楷书,“笔画游丝连 绵,行笔灵活连贯”。



C.



(3)


幅是怀素的草书,“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



D.



(4 )


幅是张旭的草书,“笔画奔突游走,如烟云缭绕,龙蛇飞动”。



5.


读名著,对对联。(备选人物:保尔、孙悟空、吴用、 傅雷等)(


2


分)



上联


: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



下联






二(


49


分)



(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


6



11


题。(


18


分)




诗教流芳,古韵悠长



【论诗品艺】









元好问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



,未害


渊明是晋人。




:①《论诗 》一共


30


首,系统地阐发了作者的诗歌鉴赏理论。②真:真实 。淳:朴


实,淳朴,醇厚。③陶渊明曾自称“羲皇上人”,但一直关注现实,忧国忧民。 ④害,妨碍。




< br>②


【学诗习艺】




余幼时家贫,除四书五经外,不知诗为何物。一日,业师外出,其友张自南先生携书一


册,


到馆求售,


留札致师云:


“适有亟


(急切)


需,


奉上< /p>


《古诗选》


四本,


求押银二星

< p>


“一


星”约合一百文钱),感非言罄。”予舅氏 章升扶见之,语先母曰:“张先生以二星之故,


而辞哀如此,急宜与之。”予年九岁,偶 阅之,如获珍宝:始《古诗十九首》,终于盛唐。


伺业师他出,及岁终解馆(学馆放假) 时,便吟咏而摹仿之。呜呼


!


此余学诗所由始也。自

< p>
南先生其益我不亦多乎


!


(选自袁枚《随园诗话



卷六》)



【诗国忧思】




身边的现实


:不少儿童喜用低俗口语“恶搞”唐诗,洋洋得意,而父母不以为 意:


“现


在孩子可不都这样吗?唐诗这种老古董谁还当回事学啊 ?”




身边的调查:


你喜欢阅读、欣赏古诗吗


?



人数



百分比



喜欢



26


14.61




无所谓



50


28.09




不喜欢



72


40.45




很讨厌



30


16.86




【诗教访谈】




解放周末


:早在


2000


多 年前,孔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将诗歌教育的重


要性提到了很高的高度。




钱理群


:中国是 “诗的王国”,历来就有“诗教”的传统。诗教是一种审美教育的行


为:一是有目的地指 导学生大量阅读诗歌经典教材,二是注重指导学生背诵、涵咏诗歌,三


是学习诗歌以达到 提升、净化心灵的重要目的。




解放 周末


:但是,我们远离诗歌已经很久了。


21

< br>世纪的当下,还有提倡的必要吗?



< br>钱理群



诗歌的价值是不会因时空的转换而转变。


可以说,


诗歌伴人成长。


除了智力、


情感和创造力开发等作用外,


还能起到语言开发的作用,


因为诗歌有最优美、


最精粹的语言。


诗歌凝聚了时代精 神、文化传统的精髓


,


也能起到文化传


承的作用。所以说,诗歌是教育,


它能使我们获得对世界最好的理解。

< br>


解放周末


:是什么造成了处于诗意年龄的青少年远离了 诗歌这一局面?



钱理群


< p>
诗歌的本质是超功利的,


是最精神化的艺术。


诗歌 被忽略,


与我们当前功利化、


世俗化的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解放周末



学校教育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也远离了诗歌。


比如中高考作文就 不允许写成


诗歌。



钱理群

< p>


中高考涉及到教育公平的问题,


不准写诗歌也在 情理之中——诗歌是个性化的、


难以规范的,难有评判标准,因此必然产生矛盾。


考试却要求学生将诗歌分段,把个性化解


读落实在“反映什么”“说明 什么”


“表达什么”等一道道题目中。再说,就算课本里有诗


歌 ,在应试教育的狂澜下,也会使最应亲近诗的孩子“望诗生畏”。




(摘自《解放日报》


,


有删改)



6.


结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谈谈你对《论诗》前两句诗的理解。(


2< /p>


分)






7.


解释”学诗习艺”中加点的词语。(


4


分)




1


)不知诗为


何物(








2


)语


先母 曰








< /p>





3


)伺


业师他出









4


)及岁终


解馆










. .


8.


翻译语


句。(

< br>3


分)



张先生以二星之故,而辞哀如此,急宜与之。






9.


对【诗国忧思】和【诗教访谈】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诗 国忧思】告诉我们:有人不喜欢阅读、欣赏古诗源于父母纵容其“恶搞”诗歌。



B


.钱理群认为诗歌教育


只有智


力开发、情感开发、创造力开发、语言开发四种教育作用。



C


.钱理群认为中高考不准写诗歌是因为诗歌的评判标准可以规范,但考试题目 过于多样。



D


.两部分材料告诉我们 :提倡诗教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一起努力,要远离功利与世俗。


10.


结合“诗教访谈”的内容给“诗教”下定义。(


3< /p>


分)



诗教是





的一种审美教育行为。



11


.


小武为学校诗社设计的社名与徽标(见右图)很有古典诗词文


化气息。



4


分)




1


)观察右图 ,说说这个徽标的创意。(


2


分)






(< /p>


2



仿


“邀月诗 社”


,


为学校诗社再起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2


分)



社名:





理由: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2



15


题。(


12


分 )




文章的修改




叶圣陶



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 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认真的人,文章写得好


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那么 ,修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



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所写的文字,看看有无不妥的地方,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但


是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语言妥当,文字就妥当,因此需要检查的,其实是语言。




怎样的语言才妥当呢


?


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

< br>也可叫思



)


,表达得充分确切 了,就是妥当,否则就是不妥当,需要改。这样寻根究底地一想,就


可见需要检查的,< /p>


认为不妥当需要修改的,


其实是意思。


可 是有些人不领会。


常听人说:


“这


篇东 西基本上不错,


文字上还得好好修改。”


好像文字和意思是两回 事,竟可以修改文字而


不变更意思似的。实际上哪有这样的事


?


凡是修改,都是意思需要修改,一经修改就变更了


原来的意思。



譬如原稿上几层意思是这样排列的,


检查后,


发觉这样排列不妥当,须得调动一下,作


那样的排列, 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意思了吗


?


譬如原稿上有这层意思,没有那 层意思,检查


过后,发觉这层意思用不着,该删去,那层意思非有不可,必须补上,这不 是增减了原来的


意思了吗


?


譬如原稿上 的这个词,


这样的句式,


这样的


衔接< /p>


,检查过后,


发觉这个词不贴切,


应该用 那个词,


这样的句式和这样的接榫不顺当,


应该改成那样的句式 和那样的接榫,


这不


是变更了原来的词句了吗

< br>?


词句需要变更,


只为意思需要变更。

< br>你觉得“发动”


这个词不好,


要改“推动”,你觉得某处 要加个“的”字,某处要去个“了”字,那是根据意思决定的。



说到这儿,似乎可以认为:修改必然会变更原来的意思,不过变更有大小不同


:


大的关


涉全局,


小的仅限于枝节,

< p>
也就是一词一句。


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


,


顾及到全局和枝节,


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


这样的理解


很重要。


有了这样的理解 ,



.....


修改就不肯草率从事。



修改稿子不要光是


“看”

< p>


还要


“念”



就是把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


也可以不出声念,


只在心中默默地说。


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 /p>


后一


段跟前一段连得不紧密啊,


词跟词的 配合照应不对头啊,


句子的成分多点儿或少点儿啊,



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同时也很容易发现该怎样说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


才不多不


(选自《和老师谈写作》,有删改)



12


.文章表达的主要


观点是


(





)




3


分)


< /p>


..


A.


写完了一篇文章,看几遍,修改 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



B.


文章的修改,不会变更原文意思;变更有大小,关乎全局和枝节。




C.


修改文章一定要看有没有充分地 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思想。



D.


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还要“念”,这才是正确的修改办法。


13.


从上下文来看,文章第四段的作用有哪些?(


4


分)






14


.第五段中加点的“这样的理解”指什么?(


2


分)






15.


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修改下面一篇日记的内容。(


3


分)



①在班上, 我相貌平平,成绩平平,很不起眼。②放学路上,我独自行走,看着别的同


学结伴而行,


心中难免有些失落。


③今天回到家中,


我进门便看到一株茉莉花蜷缩在茶几一


角,一小团绿叶,中间只几粒花苞,


它那瘦小的花骨朵与盛开的杜鹃花相比,简直是不值一


题。④我突然觉得,它 与我一样很不起眼!⑤这时,一阵清香飘来,我嗅香而去,啊,是茉


莉花的香气!


⑥它开在杜鹃花的边上,


没有丝毫自负和胆怯——我忽然懂了:


我应该像这茉


莉一样,不在乎别人的“花”开得多艳美,认真地生活, 活出自己的精彩。



这篇日记中,从“全局”来看,可以删除的一句是





;从“枝节”看,有错别字


的一句是





,词语“配合照应”不当的一句是






(


填句子序号


)


(三)阅读下面文 章,完成


16



20

< br>题。



19


分)



蚕豆



毕飞宇



蚕豆主要种植在南方,


它不是主食。


因为这个缘故,


它被种在田埂或河岸一类


“边角料”


的地方。 蚕豆最好的吃法是炒。香极了,嘎嘣脆。唯一的缺点是太硬。可是,孩子们的牙更


硬—— 有了金刚钻就不怕瓷器活。


不过,


我小时候吃炒蚕豆的机会并不 多,


只是过年的时候


操练操练。



我要写下我和蚕豆的故事,这是我终身不能忘怀的。




我出生那一年,


父母在杨家庄 小学做代课教师。


他们决定请个人帮着烧午饭,


附带着带


孩子。


奶奶就这样成了我的奶奶。


我和她在一 起的时间比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多。


我五岁,


父母工作调动。 奶奶没有和我们一起走。




我 十一岁,父母要调到很远的地方工作。临行前,我去了一趟奶奶家。奶奶格外高兴,


她的 孙子来了,都“这么高了”。那时,奶奶守寡不久,爷爷的遗像挂在墙上,奶奶高高兴


少 ,而这些发现就是修改的办法。念下去顺当,就因为语言流畅


妥贴,意思也就流畅妥贴。


李尧棠-


李尧棠-


李尧棠-


李尧棠-


李尧棠-


李尧棠-


李尧棠-


李尧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