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写景文章-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体会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
/p>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诗的情、景、理的鉴赏中,感受诗的
语言魅力,学习作者
对人生追求与热爱的态度。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1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2
、理解诗的过人、独特之处。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只因一首诗,而成就了千秋美名。
这位诗人就是初、
盛唐之交的张若虚,
今天,
p>
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这首诗千百年来无数
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千
古绝唱《春江花月夜》
。
二、诗大家
课前已读过,
也思考过,
大家对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就整体而言有何见解
和感受?请谈谈你。
(各抒
己见,一两句话即可)
预设
1
:春江月夜澄澈空明,情感低沉哀伤、惆怅无奈。
< br>预设
2
:感觉意境幽美而邈远,情思清苦而不沾泪。
p>
三、每个人对诗的印象可能略有不同,请你伴着《春江花月夜》的
乐曲,读出你自己的
理解和感受。
(结合赏析指导,高亢——平
缓——低回——哀怨——悠长)
要求:
读的同时展开想象,
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
而
又带有学生自己审
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置身诗境
< br>
四、请找出文中写景的诗句加以赏析。——缘景明情
1
、全诗以写景为主,前面的景与后面的景有什么区别?
明确:前面为纯自然之景,后面的景有了人的行迹,融入了游子思妇
的离愁别恨。
2
、诗句前面的景物描
写中出现了哪些意象
?
请你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其联缀成一幅画面
,
选择部分景物或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师指导:
鉴赏诗歌,不能简单的翻译诗句,
而是通过
诗句的理解,加之想象和联想再
现诗的意境,或复原画面,或再现场景,
再用优美的文字表述出来,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
情感和意图。
)
明确:意象: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汀、白沙
赏析示例:
春江的潮水涌动,与大海相连。明月从这无垠的大海
上冉冉升起,明月与江
潮相互辉映,
波光粼粼,
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
春之原野;
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缀满雪珠一样。月色如霜,
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
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p>
3
、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情感?我
们能否用四字短语概括画面的意境特点?
生讨论作答:景象令
人心旷神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喜爱。
空明澄
澈、迷离恍惚、幽美恬静、空灵迷茫、静谧清丽——缘景明情
教师小结:诗人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选取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
白
沙等最具表现力的物象,
构成令人心驰神往的神秘的艺术境界,
描绘了一幅气势宏伟、
幽
美恬静的绝美的春江月夜风景图。
p>
4
、配乐齐读,体悟诗意美。
第二课时
一、诗中哪些句子是作者望
月而产生的哲理思考?找出请加以赏析。
赏析示例:
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
睹月思情,
又情不
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
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
毫无纤尘的
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
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
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
但江月却年
复一年
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1
、比较与李白的诗《把酒问月》在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认识上有何不同?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
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
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
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明确:
李白诗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
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
生短暂,
人类无法改变这一
自然规律,
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
在瞬间把握永恒
。
总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但结句暗含及时行乐之意。
张若虚认为,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
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
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
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