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种太阳儿歌-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品味文章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2<
/p>
、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
法;
3
、学习鉴赏写景抒
情散文中的景和情,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
、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准确理解文中所反映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理清文
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
p>
达效果;
2
、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难点: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寄情山水、自我调适的人生态度,培养自
己对生活和自然深刻而复杂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我
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
明确:
《春》
《背景》
特别是
《背影》
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代表作品
《荷
塘月色
》
,这篇作品又会带给我们什么呢?
2
、作者介绍
朱自清
(1898
—
1948)
p>
,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
人、学者
、民主战士,祖籍浙江绍兴。
1922
年发表长诗《毁灭》
p>
,后又从事散文
创作。
1925
年月
8
月到清华大学任教。
1927
年写的《背影》
《荷塘月色》都是我国
现代散文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
1931
年至
1932
年,曾留学英国。回国后,先后在
清
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并致力于学术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
反对国民党
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
1948
年
8<
/p>
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
北平逝世。毛泽东曾称他“表
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有诗集《雪朝》
(
与
人合作
)
,诗文集《踪迹
》
,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文艺论著《诗言志辨》
《论
雅俗共赏》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匆匆》
《绿》都是他散文中的名篇。他的散
文贮满诗意,文风清新、朴实、纯正。
3
、背景介绍
《荷塘月色》最初发表于
1927
年
7
月,写本文时,作者已经陷入了窘困的境地。
六个儿女都指望
着他过活,
父子、
婆媳之间的矛盾也时有发生,
诸多因素的影响
使他失去了方向感,
恰似浮萍随波逐流
。
他扮演着很多角色,
而每一个角色都那
么沉重,压得他心力交瘁,苦不堪言。与此同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又让他彷徨失
措,迷
惘不知所归。在矛盾中,他选择了逃避,研究起国学来。烦闷抑郁的窘迫
现状却如影随形
。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
流露出作者想
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
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
据此,
我们对
《荷
塘月色》
一文的文眼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的内涵,
就有了一种豁然的理解了。
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归纳每段大意
明确:
第
1
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
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
2
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
3
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
4
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
5
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
6
段写荷塘四周的景
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
/p>
7
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
8
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串讲:
显然,第
1
p>
段是“引起”;第
2
—
6
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
7
—
8
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所以全文结构为
:第一部分(第
1
段)写
“观荷缘起”
(情)第二部分(第
2
—
6
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
7
—
p>
8
段)写“景中人”(情)
串讲:
从以上结构分析,
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
服务,
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
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情—景—情,
这正好像一条经线,
而对荷塘景
色的描
写犹如一条纬线。因此,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
明线:
游踪
(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
——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
暗线:
情感
(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
——思乡愁——不宁静)
提问: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脉络:
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
寻求超脱、
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
托<
/p>
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
具体赏析
:
第一部分
读
1-3
段。
提问:
作者为什么会想起去荷塘散步?通往荷塘的路是怎样的?
明确
: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幽僻、阴森,作者却觉得很好
。
请学生结合预习情况
,
说说作者为什么开篇就说他“心里颇不宁静”
?
学生根据查找资料进行整合
,
明确
:①有人说由于朱先生和家庭之间有很大的矛盾
,
所以心里颇不宁静
。②
有人认为他和妻子吵了架
,
心里很烦闷
,
想去荷塘散散心
,
回味以前和妻子爱
情的甜蜜
。
③有人认为是政治原因
。
作为文人的朱自清
,
他对革命没有深刻的
了解
,
但他总是关心处于内忧外患中的中国人的
,
所以
„„
以上问题的讲解
,
既可看作文章的背景
,
也可以作为学生能力提升的设计
。
由此让学生明白
,
艺术作品
,
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解读
,
可以读出很多蕴味
。
那你是如何理解呢
? (
学生分组讨论
)
明确
:
我觉得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内心独白
,
表达自己当时当地的一种心情而
已
。
提问:
荷塘周围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 (
学生通过关键词概括
)
学生朗读第二段
。
明确环境
:
曲折的小煤屑路
(
幽僻
)
白天也少人走
,
夜晚更加
寂寞
荷塘四面的树
蓊蓊郁郁
的
没有月光的晚上
,
阴森森
的
突出幽静
,
为后面宁静的夜色荷塘做铺垫
。
提问:
在文章第
3
段作者写道“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
,
< br>
“另一个世界”是怎样的世界?由此可推测,
“平常的
自己”所要面对的世界又
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明确:
另一个世界:属于一个人的“独处”的“自由”的世界可以看出作者渴望
自由
、渴望超脱现实的情绪
,
表现出作者
暂得自由的喜悦;平常的世界:热闹
的、受到束缚的不自由的世界。
“
什么都可以想
,
什么都可以不想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
”
可以看
出作者为自己找到一处排解烦恼的绝妙去处而倍感欣慰
心情开始好转
。
串讲
:
第三
段其实是作者内心的独白,
表达了自己在想追寻一个清静自由世界的
心声。于是,他独自来到荷塘,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
分析第
4-6
< br>段
提问:
具体研习朱自清眼中
的
“荷塘美景”
(
学生朗读四五六段
)
作者描写荷塘
时
,
先写什么
,
再写什么
„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明确:
①先写荷叶
:
通过比喻
(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
舒展
、飘逸
)
②再写荷花
:
通过拟人
(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
通过比喻
(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
晶莹剔透
( <
/p>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
忽隐忽现
(
又如刚出浴的
美人
)
纤尘不染
通过通感
(
视觉
※听觉
)
认识“通感”
: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
的印象”
,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
点是
“感觉的转移”
。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
。荷香本是嗅觉的可
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
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
地想象和联想。这也恰恰说
明“人在景中”
。
< br>
(
微风过处
,
送来缕缕清香
,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③写月光
通过比喻
(
月光如流水一般
,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
具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