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3课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蛇成语-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创新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
8
个生字,理解字
义,识记字形。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
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了解牛郎织女
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
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
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p>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
师生共同披文入境,
走进文本,
与文本对话、
师生对话、
生生对话,
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
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
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
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
”
泱
泱华夏,
有着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明,
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
看看那里
寒食节的景象吧。
(板书:寒食)
简
介寒食:
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
/p>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青、秋千、蹴鞠、牵勾、斗
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
祭日。
< br>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
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
了
远古的改火旧习。
二、学习古诗《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p>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
< br>“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
/p>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
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
(
晋公子重耳
< br>)
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
百般无奈时
,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
春秋五霸之一),去
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
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
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
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
一切吃冷食,
称为寒食节
(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
然
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
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
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
止人们生火,
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寒食节习俗,
有上坟、
郊游、
斗鸡、
荡秋
千、
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
/p>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
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乘
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
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
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相机理解“
春
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
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
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
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
p>
(板书:飞花
御柳斜)
提示:飞花:飘扬的杨花。
御柳斜: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
1
)“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
< br>(出示落花随风飞舞图,播放古风音乐)
(
2
)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
美美地读一读吗?
个别读,男女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
3.
日
落天
黑时,
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三四句。
(板书
:
蜡烛
轻烟入)
提示: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
轻烟入:
袅袅炊烟。整句话的意思是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
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
4.
夜
色降
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你能想象一
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
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
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说说。<
/p>
(
1
)
p>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浆的样子。
(
2
)
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
(
3
)
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
(
4
)……
5.
而
此时
,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
(
1
)
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
(
2
)
p>
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等。
(
3
)
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
(
4
)
......
6.
如
果你
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
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
?
(1)
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皇宫
里却灯火通明?
(2)
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
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
(板书:讽刺)
向学生介绍讽刺手法:
用比喻、
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
、
批评或嘲笑。
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
拓展延伸一个故事: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
出行,不知不
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
”田
登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继续前行,
p>
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灯
!
”这一下,田登实在忍
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他忍无
可忍,对着农家高喊:“住
嘴,不许喊田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师爷在一旁好
一番解释,农家这
才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
p>
!
”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从
此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
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
榜文。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元宵佳节,本州
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只
许州官(说)放火,不许百姓(说)点灯”
的俗语来。
7.
你<
/p>
能带着这样的理解,融入这样的感情,来读读吗?
个别读,小组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
(四)探究质疑。
1.
飞花不就是落花吗?作者为什么不说春城无处不落花呢?四人小组讨
论,小组
代表发言。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
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
说,这首诗
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
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谁能读出这种花飞柳摇的美。
2.
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最后,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
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融入这样的感情,
美美地读一遍吧!会背的同学可以试着不
看书来读一读。
三、课堂总结,背诵布置
1.
这节课,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
瓣和
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
p>
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
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飞花
御柳斜
蜡烛
轻烟入
讽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感受两首诗歌的不同风
格,
体悟不同诗人其不同的心境所表达出来
的不同的诗风。
p>
2.
研习文本,比较探究,交流讨论。
3.
引导和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在争辩中加深对不同诗人
的不同风格及同
一诗人在不同心境下表现出来的不同诗人的整体认识,允许多种见解并存
。
4.
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古人不同的
处境和心境下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这种文学
样式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 br>
教学重点
探究两首诗歌中所
蕴含的情感,并以此诗为切入点,比较探究这两首诗歌
表达的情感方面所存在的差别。<
/p>
教学难点
体会两首诗歌的协作风格,并且比较探究其中的区别。
教学方法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
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
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
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
多
媒体课件。
2.
准
备《鹊桥仙》对比阅读的材料纸。
一、阅读材料中的两首诗歌
1
.播放背景音乐:《美丽的神话》。
2
.材料纸:《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比较阅读
3
.导语:我们说人类的情感一般可以分为亲情
、友情和爱情,那么亲情和友情
我想大家都已经拥有了,唯独这个爱情,是我们还需要用
来向往的一件东西,
当有一天我们也拥有爱情的时候,我想大家就不会想过六一儿童节了
,那时最
想过的应该会是情人节了。七夕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每年七月,牛郎和织女<
/p>
可以名正言顺地会面。这个自魏晋以来就流传的魅力深化,引起了许多诗人的
咏叹,最早传唱这一神话题材的就是汉魏时的古诗《迢迢牵牛星》,但脍炙人
口,传诵不衰的绝唱,当推背诵秦观的《鹊桥仙》了,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
这一诗一词
。
(板书:迢迢牵牛星)
二、
整体感知,赏析探究
1
.
全体朗读(幻灯片:诗歌内容)
师:
据传说,这年的七夕,喜鹊不知什么原因,忘了到天上搭桥去了,害得我
们的织女啊,真
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么,我们先一起来朗读一下《迢迢
牵牛星》,体会一下那种可
望而不可及的感觉。(生)
师:那年的七夕,牛郎和织女因故
没能相会,只能脉脉无语。经过几年的等待,
有情人终于在鹊桥上相会了,这又是怎样的
一幅怎样的天堂相会图呢?我们一
起来朗读一下《鹊桥仙》。
2
.求同过程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